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09

第9章 直辖市:未来之路该如何继续(6)

重甲天津

如果将城市竞争比喻成战争的话,那天津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其内功的深厚,而在于其身披重甲。

2009年,天津的总产值为7500亿元,其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7∶54.8∶43.5。这一比例反映出天津基本还处于工业化的最关键时期,工业主导的特点明显。

同时,2009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5000亿元,达到5006.32亿元,相比2008年增长了47.1%,为近18年来的最快增速,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创纪录地达到了75%以上,为国内城市最高。然而,以47.1%的投资增长,换取16.5%的经济总量增长,天津的效率不仅不值得推崇,而且还出奇低下。

相对而言,广州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则小得多。2009年,广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112.7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9∶37.2∶60.9。固定资产投资为2659.85亿元,年增长率为22.3%,为国内极少数固定投资增长率不到30%的城市。虽然广州发展速度稍逊于天津,但是其真实的经济效率,却高出天津好几倍。

在天津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滨海新区几乎贡献了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滨海新区基本撑起了天津的经济增长。

得益于天津的特殊政治地位,2006年9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下称《方案》)上报******之后,作为天津“特区”的滨海新区就获得了特别的关照。金融改革实验区、港股直通车、“百万吨”大乙烯、空客等大项目,都落户天津,这种优势是广州无法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津的高速发展,是国家的政策红利所致,而非内生性增长。

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十大战役”项目所获得的总投资就达1.5万亿元,几乎等于两个天津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于家堡金融区一起被纳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十大战役”的还有滨海新区核心区、南港工业区、东疆保税港区等功能区。

广州南沙费尽心思获得的一些大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则变得轻而易举。目前,与广州合作的央企只有20多家,而天津则有70多家。在投入资金上,广州只有300多亿元,而天津则有数千亿元。在吸引世界500强方面,天津有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滨海新区,而广州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不到天津的一半。

广州的南沙与天津的滨海新区,在港口服务上,竞争激烈。随着南沙港三期工程和与广珠铁路接轨的南沙支线的建成,南沙港的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将非常突出。而滨海新区则是面向东北亚和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是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

一张白纸好画图。在产业结构方面,天津可以通过滨海新区再造产业结构。目前,天津拥有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主导产业,比之广州以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石油化工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柱结构,更为多元化。

重剑刚猛,失去灵便。

天津的大投资、大项目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拉动经济,但是,过于依赖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而缺少内生性、竞争性企业,是天津的硬伤。天津比较著名的企业如奥的斯电梯公司、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都是合资企业,而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依靠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投资。未来,天津需发展大众工业,在企业类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广州需适度重型化

广州的优势,贵在富有活力。

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广州的三大产业比重为1.9∶37.2∶60.9,分别增长3.9%、8.8%和13.6%。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29.3%和70.1%。而同期,天津的三大产业比重为1.7∶54.8∶43.5,其增长率分别是3.4%、18.2%和15.1%。

就第三产业的占比而言,广州高达60.9%,天津则不足50%。同时,第三产业是广州最富有活力、增长率最高的产业。天津增长最快的是工业,天津的重工业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由此可见,广州的经济增长比之天津“含金量”更高,广州的经济更富有活力。

在工业构成方面,虽然广州在2003年之后,其重工业占比就超过了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的增长比较均衡,比例每年都在浮动,截至2009年,广州的轻重工业比例大约为2∶3。而天津则不然,特别是最近几年,重工业发展畸形,目前天津的轻重工业比重已经达到了1∶5,轻工业的严重滞后,使天津的经济结构失衡。

广州的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其他产业亦十分发达;而天津的主导产业总产值的占比则高达90%,使得其他产业难以发展。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广州远远领先于天津。

广州虽然没有像深圳那样,产生众多民营经济巨头,但是,广州开放而广阔的市场,亦造就了繁星般的民营企业。2009年,广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高达4499.93亿元,年增长率为1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612.83亿元,年增长率为12.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50.4%上升到50.6%。而天津民营经济的比重,多年以来都不到40%,基本是国有经济“一手遮天”。

广州的尴尬,是既无大型国有企业巨头,亦无民营企业巨头,两头不讨好。未来,广州要想提高经济总量,就需要部分重型化,通过大企业、大项目,来中和目前企业过于分散的格局。

广州将实施61个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广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广州还将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钢铁以及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转型升级。

广州与28家中央企业的合作,涵盖了汽车制造、造船与海洋工程、核电设备等多个领域。在石油化工制造业方面,埃克森美孚公司准备投资10亿美元改造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简称“广石化”),而广州市政府也打算在南沙再搞一个大乙烯,这样石油化工制造业的产值就有可能翻一番,超千亿;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生物制药业和传统轻工业各1000亿元,再加上其他行业1000亿元,这一目标并不是镜花水月。

未来,南沙亦可将重点放在发展临海工业上,虽然在广东省内,湛江已经取代广州,成为石油、钢铁、船舶产业的重要投资地,但是,作为珠三角中心,南沙港依然重要。未来,南沙的经济总量将接近广州,等于广州再造。

第四节北部湾vs图们江:来自未来时代的竞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事实上,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广州的身边,都有来自未来的潜在威胁。

睡狮在侧,今夜无梦。

2010年3月,在“以内陆换港湾”的战略性运作下,中国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图们江出海口,终于被打通。中国通过与朝鲜租借罗津港的相关协议,正式获得了图们江出海口,从此,中国广袤的东北大陆腹地,告别了无出海口的困局。而早在前一年的2009年,******已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图们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区。

未来,图们江开发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中国北方的经济版图。围绕图们江所形成的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正在发生变化。

在罗津港未获租用之前,中国的东北大门一直被朝鲜、俄罗斯所关闭,整个东北除大连外,几乎无出海良港。而大连位于东北的偏西的位置,实际上造成了东北的中部和东部无法直接出海贸易,很多东北城市的对外贸易都需要通过大连进行,而对内贸易的商品,则通过山海关,借助北京通道,运往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东北经济区,以前只不过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后花园。

而随着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未来东北的经济版图必然东移,东北经济区以前对于渤海经济区的倚重,亦不复存在。东北将挣脱对于关内的依赖,形成东向太平洋、西向大陆市场的双头格局。特别是在对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贸易中,罗津港比天津更有优势。

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天津与东北诸城市之间,将存在更多的竞争关系。

同时,整个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数十年的互补性关系,亦将改变。彼时,在东亚市场,东北大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将在西太平洋沿海的贸易中形成直接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此前的数十年内所没有的。

如此,天津的北方中心城市地位将被削弱。

与天津来自“东线”的威胁不同的是,广州的未来威胁,来自“西线”。

广州港一度是华南第一大港,后来才被香港超越。纵使如此,长期以来,广州港也算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港口,其港口吞吐量已经超过3亿吨,为全国第四大港口。

不过,最近几年,广州港在沿海港口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出现了滑坡。中国与大亚太经济区的来往,以前主要通过北部的大连、天津、青岛诸港,华东的上海港,珠三角的香港、广州、汕头、珠海诸港来实现。此前,能够威胁到广州和香港的,主要是长三角地区,在争夺华东和华南经济腹地的出海口上,珠三角和长三角出海口存在着巨大的竞争。而随着北部湾的崛起,广州港又面临着与北部湾诸港口争夺西南腹地出海口的竞争。如此,广州港同时面临着长三角和北部湾两线的夹击。

广西区由政府出面实现了北部湾港口的整合,由钦州、北海、防城港3个港口共同组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以提升北部湾港口群的竞争实力。根据规划,2010年北部湾港的吞吐能力将达到1亿吨。广西对北部湾港口的定位是,面向东盟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航运中心。在北部湾没有崛起之前,中国南方的对外贸易,基本都是经过珠三角诸港口进行的。而北部湾的崛起,将使其成为包括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在内的广阔的西南腹地的出海通道。

此外,长三角地区和渤海经济区的诸港口,更多的是承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这是一种逆向的交易模式;而珠三角则承担着双重功能,它既是中国面向全球发达国家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要通道。在越南战争时期,广州、香港一度接纳了很多越南人,而当下,广州城里也挤满了越来越多的东南亚青年。

而北部湾不同,其主要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和非洲的贸易通道。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系,更多的是一种顺向的交易模式,即中国处于高端或者对等地位,而东南亚和非洲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随着中国的崛起,未来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之间将产生比较大的经济落差,而这种落差,正如日本、韩国对于中国的落差一样,将产生一种互补性的关系,这种互补性将促使中国的北部湾经济区正式起飞。目前北部湾之所以无法真正崛起,其根本原因仍在于中国目前尚且不够发达,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产业平行,关系属于同质化而非互补性,一旦中国整体国势上升,则北部湾对于东南亚,无疑是另外一个香港。

如此,则广州港等珠三角港口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作用,未来将被彻底边缘化。

而在广东内部,粤西的湛江,似乎是广东的另类,它更像是独立于广东之外的一个北部湾城市。近年来,湛江港发展迅速,尤其是其临港工业,对广州南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石油数百亿元的项目,最后落户湛江,而投资千亿元的宝钢亦舍南沙而就湛江。

在港口运输方面,湛江成为全国第八大港口,是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一个亿吨大港。目前,湛江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年进出港船舶逾2000艘。湛江港的存在,亦使广州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北京需要“小镇式繁荣”

鸟巢之上,雄鹰飞翔。

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巨龙或跃在渊。而奥运会的落幕,亦正是北京未来时代的序幕。

内城合并,惹起北京未来发展之路的争议。

事实上,在内城合并的同时,北京需要外城的分散。

与所有头枕高山的战略要地一样,北京向北,被关山阻隔,唯有东扩南进,才能与天津连成一体。

无论是通州新城的发展,还是亦庄的崛起,或者是南城的异军突起,都是北京未来实现普遍繁荣的征兆。

作为典型的“圆环套圆环公司”,北京的繁荣逐步扩展到了四环外,但是,外城与内城之间,差距巨大。珠三角小镇的普遍繁荣,或可为北京所借鉴。

同为世界之都,东京和伦敦,均已实现区划的分散。而北京城区却不到10个,每个区都过于庞大,分拆北京,按照功能细分城区,实为大势所趋。

未来环渤海区要赶超珠三角经济区,需要比拼的不仅是大城市,还有小城镇,只有小镇的普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第一节分拆北京,大势所趋

2010年3月1日,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时正是两会前夕。论坛的召开似乎宣示了北京欲在未来成为世界性城市的决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事实上,自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已跃升为全球性城市,甚至很多媒体认为北京是“令人惊叹的城市”。在奥运会次年,北京市********刘淇亦宣称,要把北京建设成世界性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崛起,亦代表着中国国运的走向。北京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中国大国崛起的象征。 香港《大公报》曾撰文,质疑“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从城市外貌上来说,北京已经与世界性城市差别不大,但是,如果不能对都市功能定位、城市布局、城市管理进行更新,北京之于世界性大城市,只能是形似而非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