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爷天下
21515600000075

第75章 2006~201030年一挥间鲜花在灰幕中怒放(1)

当美国财政部宣布接管“两房”时,大家大松了一口气,以为嚷嚷一年的次贷危机告一段落了。但是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而且,这可能是自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近80年间世界经济最大规模的洗牌。

别看于颖平日里风风火火,到了这会儿也是可怜:一个主编触动了利益集团,一个女人掉进了男人的暴力陷阱,她如何反抗?民工为自己讨工钱,还能以跳楼相威胁,于颖的弱势甚于民工。好在社会还是有理想的声音,《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一文被《南方周末》评为“致敬2008:中国传媒年度经济报道”。

冷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在所有制上其实已经只剩下两类企业:权力企业和非权力企业,这种分类可能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传统分类更适用于中国今天的现实。某些地方权力机构通过股市向全社会转嫁当地国有企业的危机;垄断资本利用股市洗劫社会财富;而中小投资者对股市的参与客观上成了上述两种实质功能的掩护,更多成为证明股市合法性的花瓶。

【第三十九回】·史上头回中国打喷嚏

A股最牛6124.04点

每百人中有7人炒股

“上证综指攻破2000点大关!”2006年11月20日,舆论惊呼一片。

“2807点!”2007年1月9日,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

“2900点!”2007年1月22日,沪深股市日成交额超1000亿元,百元股在阔别5年后再现。

18个月时间,中国股市从1000点以下跳升到2007年1月的2900点。

在上一轮牛市于2001年崩溃,在被斥为“赌场”后,中国内地A股市场一直形同鸡肋,“远离毒品,远离股市”,大批国企宁愿以低价在香港、纽约发行股票。受益于此,香港国企指数从2000年以来涨了10倍。5年后,A股市场终于重新抓回了众人的眼球。

一个个财富故事开始在街头巷尾流传。2006年10月,银行月度储蓄存款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比上月增加2161亿元,同比增长182.9%。很多人把房产证送到典当行抵押贷款,筹集资金进入股市,或不再像往常一样提前归还房贷,而是把现金换成了股票。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证登)的数据显示,2006年12月A股新增开户人数增长50多万,到2007年头一个月,新增开户数达到138万户,较上月增加2.34倍。至当月底,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8196.27万户,对比全国13亿的人口基数,每百人中就有7个人炒股。沪深股市的成交量也在2007年达到一个新的量级: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即超过1200亿元,此后一直到2月1日,沪深两市成交量都在千亿元以上。以2006年年底2.4万亿元左右的流通市值计算,沪深A股在一个月内的换手率超过100%。这样的情形即使在2006年的牛市中也不曾出现。

牛市是如何到来的?

说法多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2005年年中这轮牛市启动之前,一个孱弱的几乎丧失融资能力的股市已经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收效不明显。此时似乎只有激活股市一途,不仅可吸引楼市资金回流,还可减轻银行肩上过重的负担。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楼市资金回流股市,却并没有导致楼价下跌。在2006年上半年,不仅楼市和股市在涨,包括纪念币、纪念邮票、黄金、大宗原材料等资产都在大涨。这客观上印证了流动性资金过剩的观点。

在充裕资金的支撑下,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两家巨型国有银行先后登陆A股市场。2007年1月9日,********在A股市场融资283亿元,发行价达到18.88元,市盈率高达90多倍,但上市首日股价竟飙升1倍以上。“********再好,难道竟值这么多钱?”

曾经为救市而忙得焦头烂额的证监会官员也喘了口气,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工作年会上表示,资本市场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2007年证监会将重点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但尚福林仍保持着清醒,在此前一次讲话中他承认:“现在的市场,乍一看好像很红火,再细看,问题还很多。”

中国人打喷嚏老外就感冒

2007年的股市注定是狂躁的一年。

春节后,2月26日周一开市迎来开门红,但周二就玩了个近10年的最大单日跌幅,其后暴涨暴跌,大开大阖,这动静应可以载入史册了。

谁是股灾元凶?

据说是“被人说”的。此前,谢国忠等经济学家说股市有泡沫;此前,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说中国股市有巨大风险;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接受采访时说股市正在形成泡沫。

2007年1月30日,成思危在迪拜召开的英国《金融时报》“中国—中东峰会”上发言提出:“在牛市行情中,人们的投资相对不理性。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赢,但许多投资者最终都是输家。”他说,中国股市“泡沫正在形成。投资者应关注风险”;并称,“从利润、回报率和其他指标来看,70%的内地上市公司没有达到国际标准”。

次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称,“中国股市或许还不是一个泡沫。不过,当中国官员开始提到‘泡沫’一词时,投资者就应该小心了”。

依据《宪法》,成思危有言论自由,成思危本人一定也认为自己所说是言之有据的;但对于公众来说,首先是把他当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做国家领导人,连英国人也这么看。所以,成思危的话注定不同于学者。所以,如果成思危期望捍卫自己作为学者的言论自由,就应该设法摆脱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因为这两个身份之间是有冲突的。

那段时间,经济学界公认宏观经济中出现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数以十万亿元计的游资在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上兴风作浪,导致股价、楼价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暴涨。证监会虽然没有明确说股市过热,但暂停发行新的股票和基金。

此时,谢国忠教授刚刚发表了《警惕股市泡沫》一文,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股市泡沫之争。来华考察的投资大师罗杰斯,对中国每天很多人挤成一堆等开户的现象也表示担忧,认为市场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是一个危险的迹象。

泡沫还用说吗?不说股民们就不知道吗?股民不就奔着泡沫去的吗?在一国经济崛起时,资产升值,房价涨、币值升、股价上窜,有泡沫算个事吗?没有泡沫如何升值?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亚洲四小龙也如此。今儿轮到中国了,资产升值是必然的,没有泡沫是不可想象的。

所有对股灾元凶的猜测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新说法是“中国股市影响世界”,这让许多人发笑。在中国股市重挫后,2007年2月27日,纽约三大股指也上演了跳水,道指狂泻416点,市场一夜间蒸发6000多亿美元市值。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如此忽悠:以前都是我们打喷嚏,别人就感冒;现在反过来了,是中国人打喷嚏,我们就感冒。

北京《参考消息》的编辑也如此骄傲。2007年3月1日的头版头条大标题为《中国股市吸引全球目光》,引题是:“中国股市影响世界,这似乎还是第一次”。3月2日标题是《股市跌后,世界依然看好中国》。这让人感觉,怎么一个孩子做了坏事,大家依然宠着你、怕着你?

有这样一个插曲:4月24日,许多股民一大早就听说“《人民日报》要发社论了,快减仓!”,于是众人纷纷卖出股票。这个假冒的“《人民日报》社论”还真会闹新华体语气:“2005年以来,股票市场逐步回升,2006年以后出现暴涨,从2006年到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300%,深证成指涨幅达340%……对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状况,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5月8日,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发表声明辟谣。

想必造假者并未认真,只是一玩,否则假社论中不会出现“去年定期储蓄存款利息为10.98%”之类的过时数据。如果想认真,啥假都能造,遗嘱能造,人民币能造,甚或在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被处决后,还有人冒充他的后代行骗。之所以骗局成立,是因为人民心里有一个病灶:戴花要戴大红花,炒股要听党的话。

历史性地站上6124.04点

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网站通知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从0.1%调高到0.3%。当日全天大盘暴跌282点,跌幅高达6.5%,创历史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总流通市值一天内蒸发4253亿元。

与“2·27”暴跌不同,“5·30”暴跌被理解为管理层在市场狂破4300点后的紧急措施。同期,部分商业银行紧急下发文件,要求全面严查信贷资金入市的情况。证监会对延边公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信息违规披露展开处罚,并将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这对庄家的打击显然极具震撼。特别是,这一消息出乎寻常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对内幕交易打击的规格再度提升。

“5·30”暴跌后,市场热点再次切换为蓝筹股,狂热情绪开始下降。A股市场日均新开户量由5月的31.11万户,下降到6月前三周平均18.84万户的水平。ST类股票的平均跌幅在20%以上,很多低价股、题材股到年底也没有恢复到“5·30”暴跌之前的水平。

对于这次霹雳手段,股民愤怒的是:5月23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官员还说,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但7天后就上调了200%,这不是欺骗吗?实际上,在发布上调印花税消息前,市场中已满是同一猜测,大家同此一心,1亿股民就是1亿个财政部长,股市是大家齐心协力打下来的。

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谢荣兴计算,以每天交易量3000亿元计,1年240个交易日,0.3%的印花税合计4320亿元,券商佣金按0.2%计,合计2880亿元,共7200亿元,几乎是上市公司2006年一整年利润的1倍。如果以每天交易量

2000亿元计,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元,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总和。

然而,“5·30”暴跌并没有完全平息市场投机行为,反倒将这种疯狂集中于权证市场。

5月30日,两市认沽权证集体暴涨,特别是临近最后交易日的末日轮权证处于领涨地位。6月22日是钾肥JTP1(038003)的最后交易日。5月30日当日,该认沽权证最高时涨幅超过300%,一度被交易所临时停牌,收盘上涨190.3%。其后,在6月11日之前的短短9个交易日里,钾肥JTP1认沽权证最高涨幅达到854%,而同期盐湖钾肥的正股已上涨8.87%。6月22日,在其最后交易日,钾肥JTP1盘中仍大涨近90%。

5月30日成为2007年权证交易的一个分水岭。上交所统计显示,2007年6月新开254.83万个权证账户。当月的交易中,近70%的账户进行T+0操作,且平均交易次数达到23次。5月30日前,权证换手率相对平稳,基本在50%~150%区间内震荡,但5月30日换手率从前一交易日的39%陡升至355%,至8月初,大盘回升到4300点以上,权证换手率仍达112%。

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历史性地站上了6124.04点的高度。

要说说错话,谁都有过,但像屠光绍这样一个“口误”弄得股市大跌倒是难得一见。

2007年10月17日,时任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参加十七大新闻中心组织的集体采访。有香港记者问上海、香港两地证券交易所股份互换问题,屠光绍无意间提及,香港方面提过上市公司的股份互换建议。这本是一无心之言,但次日瑞信方正证券在其晨会报告中分析称,一旦中国政府允许A股和H股互换,将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H股利好,A股利空。

10月18日,香港市场早盘直接开在30000点大关之上,大幅高开714点。甚至美国上市的中资美国存托凭证(ADR)也受到资金疯狂追捧。与此对照的是内地股市大跌,当日深沪股市大幅缩量下挫,上证综指一举跌破6000点,跌幅达3.5%;深证成指也跌去606点,跌幅达3.15%。一日之间两市总市值蒸发过万亿元。

10月18日晚,证监会办公厅有关人士表示,屠光绍的发言属于“口误”。实际上,屠光绍的“口误”只是“10·18”暴跌的一个诱因。股指在6000点之上,不但原来的获利盘已经心浮气躁、颤颤巍巍,管理层对严控投机气氛的态度也很明朗。

到年底统计,2007年沪深股民上缴证券交易印花税(A股加上B股)近2000亿元,而2006年印花税收入只有179.46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的印花税是2006年的11倍。若按当时两市平均每日1500亿元左右的交易额计算,2007年两市累计交易额达到50.7万亿元,券商佣金收入达15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