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跟随名嘴学说话
21516200000016

第16章 说话说到位才有效:学习名嘴如何说服他人(2)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追问到这个地方,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惟恐吕相爷答不出来。这时候奸臣王继恩却心中暗喜,他想,这回看吕端怎么回禀圣上。可是吕端却显得轻松坦然。他先是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嘛”他故意顿住了以后的话。王继恩借机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从容地说:“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就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唐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自信十足地答道:“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钦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唐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众人听得吕端如此熟读唐诗,又如此切题,个个翘起了大拇指。

古代向帝王进谏或是应答时,往往是带着点风险的,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必要的进谏或是机智而巧妙的策略和方式,相信帝王是不会轻易饶恕的。

故事中,吕端就是采用巧妙的方式——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说话技巧,机智地回答了唐太宗的棘手问题。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历朝历代,臣下对皇上进谏,都必须投其所好,都只能用前朝故事或看似不相干的生活趣闻引喻取譬,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皇上才有可能恩准采纳。无人敢触龙鳞,逆圣听。否则,轻者丢掉乌纱,为民为奴;重者人头落地,甚至九族遭诛。因此,自古以来,文武百官讽谏启奏都很讲究,唯恐龙颜大怒,这事实上考验的是说话者的机智应答或是进谏的说话技巧,真可谓“君无戏言”,不得不谨慎应付。

历史上,善于运用典故的名人例子有很多。事实上,引用典故,借古讽今,在谈话中起着如下的重要作用:

1.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用意

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书籍文章或故事,经提炼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意。作者正是借助委婉含蓄,微妙复杂,却有着更多思想内容的典故加以对比,使观点更明确,意境更深刻,艺术表现力更强。文章首先运用典故对比说理,齐威王对臣子的举谏,不仅不怒,且虚心大度地接受,并勇于陈弊。

2.能把道理讲得更简单明了

作者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又举了一些善于纳谏的典故,如唐之所以能太平盛世是因为唐太宗能纳魏征之谏,对国家大事常采其美芹之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接受劝谏,送出了儿子救了赵国。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暴君也不乏少数,如忠臣比干为救自己的国家“强谏纣”,残暴的纣王不仅不接受忠言,反对自己叔父加忠臣给予挖心的惩处;贤臣屈原的直言,也同样是遭楚怀王的放逐。

柳宗元巧妙运用典故,含蓄表达的不满

元和十年(815)六月,反对藩镇割据,坚持平叛治乱的宰相武元衡不幸被逆贼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等人的爪牙刺杀身亡,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伤。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文武大臣们,有的主张大事化小,对叛贼不必采取行动,对武元衡等宠赠厚葬了事,以求“稳定”;有的力主兴兵讨伐,严惩叛逆。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而宪宗则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刚到柳州上任的柳河东得知这一情况,无比悲愤。他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但由于此时诗人身处逆境,官微言轻,不能直抒已见,于是用乐府旧题《古东门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柳公自然深谙此理,故其乐府《古东门行》几乎句句有典,并无锋芒。表面看来,所引者皆前朝之事;但细细琢磨,所射者乃当朝之政,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诗中多典故,皆隐语,借古讽今,隐而有指,十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四句明写孟尝君赖门客“鸡鸣函谷”之力出关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测,意浑水摸鱼,刺杀忠良之歹心。柳宗元不怎么赞成鸡鸣狗盗,因为“客如雾”,因为“貌同心异”,潜伏着的危险多,因而酿成了武元衡被刺的悲剧。用“鸡鸣”之典便有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次警策。

东方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说服的方式,最巧妙的一种方法莫过于运用对方的观点来攻击对方的观点,这样很容易让其陷入自相矛盾、哑口无言的境地。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英明一世的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却很迷信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到处搜寻不死药。一天,有人献上不死丹药一丸。当时东方朔正在武帝身边他上前拿起丹药后,假装好奇地问汉武帝,“陛下,这药可以吃吗?”

武帝回答:“当然可以吃了。”东方朔闻听此话马上把药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进肚里武帝阻止不及,气得脸色发青暴跳如雷,要把东方朔拉下去砍头。

东方朔连忙跪下,说道:“陛下且漫,臣有话要说。”汉武帝本意并不想杀东方朔,就问道:“你有什么要说的?”

东方朔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我刚才吃的可是那‘不死丹药’,可现在我却要被陛下砍头了。如果这药能使人不死那我为什么要身首异处了呢?可见那‘不死丹药’是假的。如果这药确实是不死去的灵丹妙药,陛下应该杀不死我啊,自然也不用杀我了。如果杀得死我,就证明了献药之人是在蒙骗陛下。况且我在吃药之前已经问过陛下要是不是可以吃,陛下已经准许,所以臣才能吃此药。假如未经陛下许可,臣怎么敢吃呢?如果陛下今天杀了我,只会向天下证明陛下被人蒙蔽了,恐怕有损于陛下的圣明,而且百姓又怎么敢相信您的话呢?”

汉武帝一听转怒为喜,立刻赦免了东方朔。

在这里,东方朔就运用了逻辑手段。他先是吃了药,以此为前提,然后在回复武帝时,从不死之药出发,逐步演绎推理。第一条逻辑关系: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东方朔吃了不死之药——所以东方朔可以不死,这时武帝如果杀了东方朔——不死之药是假的——东方朔吃了也无罪。如果不死之药是真的,那么武帝杀不死东方朔,杀他也没有用。

举这些例子,只是要说明在人们说话交往的历史与现实中,严谨的逻辑语言是有巨大威力的。众所周知的伟大思想家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孟子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利用自己强大的逻辑语言,很好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居于正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谈判辩论最巧妙的方法莫过于运用对方的观点来攻击对方的观点,让其陷入自相矛盾、哑口无言的境地。这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不但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展示,也能用道理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

谈判辩论中有理不在声高,若想说服对方,最佳方法莫过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宣扬神学,鼓吹宿命论。一次,一位神学家又在鼓吹“上帝是万能的”,这时有一个人站起来,大声问道:“我可以问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神学家故作大度。“上帝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万能吗?”“那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

“上帝能够创造一切吗?”“是的。”“那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当然可以。”神学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他岂不是举不动那块石头,而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

神学家到这时已经是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了。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无神论斗士——布鲁诺。

我国已故的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写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天,老鹰看见一只麻雀在大树上晒太阳,就批评麻雀说“这样的好时光,不努力工作,反倒在这里晒太阳浪费时间,真是可惜。”

麻雀说:“没有的事,我已经准备学一门技术。它应该是没人学过的独家技术,而且方便好学,还可以赚大钱,这样我就可以过安逸的生活了。”

老鹰大笑道“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技术啊?假如没有人学过,那么就没有人会这门技术,你向谁去学呢?如果是方便好学的技术,又没有人去学它,那就一定是天底下最没有用的技术。”

老鹰对麻雀的反驳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同东方朔回答汉武帝一样的方法,只不过一个是正推,一个是反推罢了。

马克·吐温&出其不意,以“巧”服人

说服很多时候要跳出常规的模式,而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以巧妙取胜。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马克·吐温作品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幽默。后人评价他的作品熔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马克·吐温虽然其家财不多,但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马克·吐温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有人曾把马克·吐温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出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便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而如果这一时间大叫一声,让人们都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于是马克·吐温心生一计。

他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可是我懂得其中奥妙。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然后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某某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了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下你一跳。”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子上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某某先生不作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邻座讲的事快讲完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地叫唤,哀求着,他把她的脖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可怕地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声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

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为什么他要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头上,从此要讲些貌,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大家一个人好好地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其“就范”。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不妨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人。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噜嗦”或“我说的话是过分点”。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会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在沟通交流时,要说服对方,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但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动之以情”,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