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学习经济
21516700000004

第4章 当前经济学理论的现状和危机(1)

“通向世界繁荣的惟一重要的结构性障碍,正是那些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过时的教条”——克鲁格曼

第一节对主流经济学的回顾

一、资源稀缺和配置效率一传统观点

无论是在鲁宾逊式的经济中,在落后的农业经济中,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都面临一个相同的经济问题——稀缺性,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之一。世界上不存在诸如“免费午餐”之类的东西。一顿午餐被消费掉就意味着某些资源被转移而不能被用于其他潜在的用途了。从这一角度看,就不存在不用花费成本的午餐。那么,应怎样分配使用这些可以有多种用途但为数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需要呢?

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所谓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一天晚上,你想分配时间,在学习、看电视和干其他的事中选择一项,如果你决定学习,放弃看电视和干其他的。并且看电视比干其他的更给你带来快乐,那么,看电视就是你学习的机会成本。由于一个经济系统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该经济系统所作出的选择都存在着机会成本。以一个国家的选择为例,假定一个国家欲将其既定的资源用于消费品与资本品两种产品的生产,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既定的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利用的情况下,该国要想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就必须减少资本品的生产。增加一单位消费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资本品生产的数量。这是经济学所面临的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具体就生产领域的企业来说,这种选择就是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就是生产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本品;或者生产多少消费品、多少资本品,即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各种可能组合中选择一种。第二,怎样生产。生产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经济效率并不相同。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各成员间进行分配。

因而,上述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经济基本问题。这三个向题归纳起来,实际上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都存在稀缺性,但是,不同的经济体系却运用了不同的经济制度,去解决这个经济问题。

世界上解决资源稀缺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两种【在现实中,许多国家郭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称为“混合经侪”。棍合经济主要依靠其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穗(如税收、支出和管制)来应付宏观经济的不稳和市场不灵等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20世纪的经济历史已证明,市场经济制度比纯粹的计划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效率上高得多。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当前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经济学,谈到新古典经济学就要提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状况描绘成长期处于完美的均衡之中,供给正好等于需求,似乎把人类经济生活看成是在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下的一个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在每个人追求最大私利的情况下,通过竞争,却奇妙地使整个社会蒙受最大福祉。这正如18世纪的哲学家们把宇宙看成是牛顿完美万有引力定律下的一种巨大的、精确有如时钟的装置。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甚大,坚持市场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看不见的手”已约定俗成,但是首创性往往存在于原文中。请读者与我一道重温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经典论述。他说:“由于每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最好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来不受干预地发生作用。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能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并能实现最有利的结果,资源能被投入最有价值的使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逻辑分析下。其他一些协调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则放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法律和政府的存在仅仅是作为保护产权和完全自由竞争的工具,企业和家庭则仅仅是一部部精美的计算机器,为了自身利益或家庭的利益,针对机会和价格的变化灵活地进行调整。企业追逐最大利润,当要素价格变化时,生产方法会相应地变动,生产要素会发生更有利的组合。

古典经济学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其要点是:(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4)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萨伊定律强调了总供给的重要作用,认为价格可以灵活调整,使总需求时刻满足总供给。导致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否认了短期中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可能性,强调了价格机制对宏观经济的自发灵活调节的核心作用。

1874年,瓦尔拉斯出版《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数理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等四个方面,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把所有市场供求都相等的状态称为一般均衡,并将所有市场的供求均衡等式组成一个庞大的方程组,然后求出所有商品的价格解。瓦尔拉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模型,从而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作了表述和说明。

在总结古典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上,剑桥大学教授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年)成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

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念如供求论、节欲论、成本论、经济和谐论等和边际经济学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其微观经济思想。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均衡价格论。所谓均衡价格,是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被称为局部均衡,即某一单个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达到的均衡。他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说明需求规律,叉用生产成本来解释供给规律。例如,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它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给则决定于培养、训练和保持有效率的劳动精力所用的成本;利率取决于资本的供求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资本家的节欲,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润则是对企业家组织和管理企业的报酬。

但是,马歇尔对经济在各个市场的总平衡状态没有深入探讨。由瓦尔拉斯创立的总均衡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经阿罗(Arrow)和德布鲁(Debreu)进行了严格的数理证明。这是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完整理论模型,在形式上颇具美学价值。价格能够对供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以出清市场,经济会长期运行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即使出现了失衡也是暂时的。如果某些相当强的假定(主要是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假设与经济活动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得到了满足,则可以严格证明,市场所产生的平衡将是最优的(这里的最优是在以下意义上说的:不可能偏离平衡而同时使每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些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的第一公理(总均衡存在定理)和第二公理(总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性,即不能在减少一个人的效用下,使另一个人变得更好)。

20世纪70年代兴起“理性预期”学派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顶峰。以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罗伯特·巴罗(Robert.Barro)和托马斯·萨金特(Thomas.Sargent)为领导的“理性预期”经济学派,认为市场能够快速地出清且居民预期是理性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微观理论基础之一是:假定经济体系内的各种群体对未来的信息或西期备不相同。单个的劳动力,尽臂有自己的理性预期,在短期内完全可嚣得到错误的实际工资或实际利率的信息。假如该劳动力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于是他可能认为与付给他的货币工资相当的实际工资比他应得的要少。由于劳动力同时衡量休息与货币收人两个因素,他可能由于上述错误的判断而决定呆在家中失业,直到他得到一十实际工资额与他预期相符的新工作为止。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对物价水平的变化方向判断有误,则根据这一理论,他也将保持失业状志直至发理自己对物价水平的估计的错误为止。】。传统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要使失业率降低,就必然会引起通胀率上升。整个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有一个相当稳定的“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这个概念似乎认定,在经济社会里存在着一个可以察觉(最坏的情况是变动缓慢)的失业率,其重要特性是:维持较低的失业率,会加速通货膨胀,而维持较高的失业率,会加速通货紧缩(deflation),这导致所谓的“长期垂直形”菲利浦斯曲线,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政府力图拉动一个经济总需求曲线的宏观经济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另外,萨金特指出,如果私人部门具有理性预期,而且允许它们掌握和政府一样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产出和就业的稳定性问题了。如果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是正确的,政府就没有理由不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传达给私营部门,同时政府干预也是不必要的。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是,政府应该仅仅决定不变的货币准则和不变的统一税率。他认为政府的过分干预只会使情况变得混乱和起妨碍作用,政府应让经济界安定,可预测到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实际产出或失业没有影响。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价格能灵活调整是其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假设。价格变化给资源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引导;给资源所有者提供激励以使其遵循这些信息。价格的变动可以发挥清理市场的效果,价格上扬可以消除超额需求,而价格下跌则可以消除超额供给。应用到劳动力市场是这样的:劳动力若超额供给,通过工资降低可以消除失业,则不可能出现长期不均衡的现象。除非是制度性原因如法律或是工会限制工资下跌,否则由于追逐工作机会,工资必然会下跌,从而为失业者恢复或刨造工作机会。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过程中不是没有挑战的。

1.价格是市场均衡的结果吗?

新古典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总体上忽视了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价格的理解上。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价格的天然存在,认为是供需平衡的结果。这个模型是简单的和实用的,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忽略了价格背后的价格体系的功能。经济要解决资源稀缺这个经济基本问题,只有靠价格体系这种经济制度来保证。

在价格的经济制度属性方面,哈耶克的见地是深刻的。他认为,“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时。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根据某些熟悉的假定,回答是十分简单的。如果我们具备一切有关的信息,如果我们能从一给定的偏好系统出发,如果我们掌握关于现有手段的完全的知识,那么剩下的问题不过是纯粹的逻辑问题……任何两个商品或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在这些商品的所有不同用途中必须是一样的。然而,这断然不是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而我们为解决这一逻辑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演算,虽然是朝向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跨出的重要一步,却并未对如何解决问题提供答案。原因是,经济演算据以开始的‘数据’,从来就没有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被交给某个能从这些数据算出结果来的个人,也永远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