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21520200000021

第21章 百分比巧克力

在下有个癖好,一直不大敢公开宣扬。我酷爱巧克力,且情节严重,属重度爱好者,就是会四处追寻优质品种的那种。身为一个男人,这确实有点儿难以启齿。这回就来说说我的“巧克力观”。

巧克力优质与否的核心在于可可的百分比,这是判别巧克力档次的基准,只有高可可比例的巧克力(即所谓的“高纯度巧克力”),才有可能成为顶级巧克力。这就是我的“巧克力观”。

相信很多人会有不同意见,因为高纯度巧克力味道极苦,一般人会觉得很不好吃。窃以为,这个看法也对也不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巧克力的核心原料可可,就像咖啡、茶叶、红酒一样,有档次高低、味道好坏之分,而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品种与产地的不同。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至少在种植和收购环节对此是很清楚的,但到了生产环节却有了变化。早期的巧克力厂商似乎更注重味道的稳定与平衡,而不追求风味的独特与个性。当然,这也许是过去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所致。因此,以前的巧克力对可可原料是不分品种产地、档次高低,全混在一起用的。这种原料的参差混合,其结果就像经济学上的“水桶原理”,不是好的提升了差的,而是差的拉低了好的。这样的巧克力,可可比例的确不能太高,否则就只有苦味,没有香味,自然不好吃。而好品种的高纯度巧克力,绝非只有苦味,其中还蕴含着酸度与香气,所以好的巧克力就是要苦,够苦才够香。关于这一点容后再叙,我们先来说说低纯度的。

现在市面上的低端品牌,诸如德芙、好时、雀巢、吉百利等,都属于低纯度巧克力。就可可原料而言,这些品牌恐怕连“高低混搭”都算不上,而是“纯正”的低档豆种。因为好品种的可可豆本身就非常稀少,现在已经全部用来制作高档巧克力,只有广泛种植的低档品种才比较容易取得,成本也较低,适合这些大量生产的低端品牌,这跟袋泡茶和速溶咖啡不可能使用高级原料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上述几大平价巧克力品牌几乎没有一款高纯度的产品,因为它们必须凭借加入大量的配料来遮盖其主料的低质,而一旦提高比例,则底细暴露无遗。如果你仔细看它们的配料表就会发现,其可可含量大都在20%上下。照理说,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了,只能算是“巧克力味道的糖果”,因为它们不符合“巧克力应以可可为主体”这一基本原则。只是因为世界各国对此都没有明确规范,才让这些很山寨的巧克力长期混进队伍。不过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有些国家开始规定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的可可含量,即必须达到70%~75%以上才可以叫“黑巧克力”。

这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如上所述,可可与葡萄、咖啡、茶叶一样,原料的品质差异极大,即便是同一档次的品种,由于产地不同,风味也不相同。有的偏于柔和,有的异常强烈,有的酸度高,有的香气重,而且香气中还有果香、花香、木香之分。这些丰富的层次与微妙的变化,只有在高纯度黑巧克力中才能分辨出来。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想体验可可的原始香味,就必须把巧克力的可可比例提高。近些年,顶级巧克力的可可比例大有越飙越高的趋势,有的甚至已超过90%。日本的巧克力爱好者已经开始追求那种几乎没有添加物,也不采用复杂制作手法的“纯黑巧”,他们称之为“生巧克力”。可以想见,假如不用顶级品种的可可,一定是不敢这样做巧克力的,这么高的纯度,其所用原料等于是毫无遮挡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味道稍有瑕疵便无所遁形。

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可可比例看做巧克力等级高低的基准,如果用了好品种还把比例降低,那等于是暴殄天物、糟蹋东西,如果用了普通品种还敢提高比例,那无异于主动找骂、自毁品牌。这也是为什么低档品牌的巧克力,很爱设计各类坚果、水果、酒芯等各式各样的口味,并大量添加牛奶和糖分。当然,高端品牌也有面向大众的低纯度巧克力,比如GODIVA的Lait(牛奶巧克力)就只含29%的可可,在这个层次上,它与上述那些低端品牌并无太大区别。可是,后者只做低纯度巧克力,而以GODIVA和瑞士莲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却能够将纯度一路飙高,比如,GODIVA就还有50%、72%和85%三种比例,瑞士莲更有93%的黑巧。

但在我看来,50%仍不能算真正的巧克力,70%左右才算是品尝黑巧的入门级品种,而最有价值的,还是非80%以上莫属。就拿“GODIVA 85%小方片”来说吧,当你咬下它第一口时,确实只感觉到苦,但紧随苦味而来的,竟是满口浓郁的甜香。此外还有一丝细微的如川菜麻辣一般的刺激感,觉得头皮渗出一层薄汗。而更奇妙的是,等你把整个小方片都咽下后,口中居然会有像喝乌龙茶一样的回甘,其回甘之清晰绵长,远胜过千元级的铁观音。我不知道这少有的强烈回甘究竟来自于哪个地区的豆子(估计这是GODIVA的最高机密),但显然是回甘令甜香可以长时间残留于口,而不像其他巧克力,刚一咽下,香气便遁于无形。所以这款GODIVA完全不用多吃,一天一片足矣。但品尝的秘诀是:必须整片一次入口!这或许就是它被设计为“小方片”的原因,而“小方片”也是各品牌制作高纯度巧克力的最常用形状。

GODIVA这款方片黑巧,在这么高的纯度下,竟然几乎没有酸味(虽然有些饕客就追求酸味),这不仅提升了香气的馥郁程度,也使其入口更顺,更平易近人,既符合饕客的标准,也能让大众接受。可以说,这的确是一款设计完美的高纯度巧克力,它甚至超过了纯度更高的“瑞士莲93%小方片”,难怪日本客人称之为“梦幻逸品”。我认为,刚开始品尝黑巧的人,完全可以跳过纯度60%~70%的入门级产品,直接食用“GODIVA85%小方片”。

不过,就算这款方片黑巧再完美,也只能说明GODIVA的拼配水平高(这的确是业界公认的),毕竟它和瑞士莲一样,都属于量产品牌,仍然是用混合品种可可为原料,只不过是用比较好的品种而已。它们不可能像法国的Valrhona(法芙娜)这个非量产品牌,以及Amedei、JPH(JeanPaul Hevin)、Michel Cluizel等手工品牌那样,采用单一品种可可。前文讲过,可可的味道极为细腻复杂,如果真要品尝到层次如此丰富的香型、果味、酸度及甘度,其实单靠提高纯度还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单一产区的单一品种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出不同品种的独特个性。

由于摒弃了拼配技巧,完全依赖可可品种的天然质素,这就对品种的等级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只有庄园级的品种才能担当此任。而绝大部分庄园级的可可主要集中在薄皮种Criollo之中,但纯种的Criollo只占全球可可产量的不到5%。至于老饕心目中最为梦幻的品种——委内瑞拉的Chuao,产量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已经被Amedei和Valrhona垄断。顶级品种的这点儿产量,手工巧克力品牌都不够用,每年都得限量生产、编号发售,自然轮不到GODIVA这样的工业巧克力品牌——当然它也用不起。

不过,同为工业巧克力品牌,Valrhona却绝对是个异类。一般而言,工业巧克力都是量产品牌,手工巧克力都是非量产品牌。可是,只有Valrhona这个工业巧克力品牌,走的却是非量产路线,诉求的是全部采用单一品种的庄园级可可。一个工业巧克力品牌能够这么牛,是因为它早就预见到了顶级可可品种将会成为稀缺资源。它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逐渐把全球六大知名产区的大部分可可庄园都收归名下,不仅自己推出限量的单一产区巧克力,而且成为各大手工巧克力品牌的原料供应商。在顶级可可原料这个领域,Valrhona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像意大利的Amedei这样的后起之秀,原本就是向Valrhona购买原料的,只是后来因为在Chuao品种的供应上跟Valrhona闹翻,才不得不直接向委内瑞拉买断这个品种。

可以说,Valrhona作为一个工业品牌,却成为了手工品牌的领军者,这就像一个成衣品牌却领导着高级定制行业那么不可思议。而且不仅如此,它甚至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正是因为Valrhona将红酒的列级方式和顶级产区(Grand Cru)概念引入了可可领域,才有了庄园级可可、单一产区可可以及单一年份可可的区别。能做到这一点,无非是因为它率先占有了大量的产区资源,从而在全球顶级原料的供应链中拥有了话语权。

也同样是因为Valrhona的这种示范效应,才使得法国和意大利的这些顶级手工巧克力品牌,几乎都拥有了自己买断的可可庄园,让该品种的可可专属于自家产品。在这种局面下,世界六大产区,包括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牙买加、格林纳达、特立尼达、马达加斯加的所有可可庄园,现已基本被瓜分殆尽,就连多米尼加、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只有少数庄园的产区,都没能“幸免于难”,这与超级大国争夺石油资源几乎没什么两样。在此,以Valrhona为代表的各顶级品牌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令人不得不佩服。

这也让我想起了50年前日本人买断蓝山咖啡豆一事。那时日本刚从朝鲜战争的后勤供应中赚到了第一桶金,其实还远未走向富裕,财力尚属微薄。但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宁肯自己勒紧裤腰带,也愿意花费巨资去帮助更加贫穷的牙买加政府,解决蓝山咖啡豆品种退化的难题,为此换得了蓝山咖啡豆的永久全球独家经销权。看看今天一磅正宗的蓝山豆有多贵,就知道当年日本人多么有远见了,若按投资回报率来计算,那真是高得不可想象啊!

话题好像有点儿扯远了,还是让我们回到可可百分比这个问题上来吧。对于这些采用了单一品种尤其是庄园级可可的手工巧克力来说,可可比例应该是多少呢?答案是:越高越好。所以绝大部分这种等级的巧克力,纯度一般都不低于90%,如果是用来冲泡的巧克力粉,就可以达到100%了。至于这么高纯度的巧克力究竟味道如何,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在品尝过Valrhona之后再吃GODIVA,感觉就像喝过了拉图尔酒庄的红酒,再回头品尝张裕。

又提到了国内品牌。不知为什么,这让我的思绪再度回到Valrhona与日本人身上。行文至此,我好像已经无法再进入单纯的“可可百分比”这个语境之中了。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仍在不断地闪过Valrhona买断顶级可可庄园和日本人买断蓝山咖啡豆的过程,同时也不断地闪过“远见”这个词儿,我不禁要问,“远见”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应该占多少百分比呢?是否也要像顶级可可那样,越高越好呢?

我想各位心中自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