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21520200000023

第23章 这不奇怪(2)

相较于法意,比瑞两国则是以工业巧克力为主,只不过它们的量产品牌比其他国家高级一些。由于量产巧克力比较容易行销世界,所以才给全球消费者造成高端巧克力“皆出比瑞”的印象,而其中的代表品牌就是瑞士莲和GODIVA,现在全球高端量产巧克力市场已基本被这两大品牌瓜分。但是,这两大品牌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行销方式,康宝为GODIVA设计了专卖店形式,且店铺大都选址于奢侈品牌聚集的顶级商圈,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很手工的牌子,而忽略了它的真实身份——“量产工业巧克力”。可以说,GODIVA完全是被包装出来的奢侈品,它与上述那些真正的顶级巧克力相比,内在品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纯粹是销售方式和卖场氛围,让人误以为它属于那个档次。毕竟,那些采用庄园级可可的非量产品牌只有很少的专卖店,大部分人都无缘得见,而GODIVA却有1000多家专卖店,轻易便获得了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康宝从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如此这般地经营GODIVA,也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隐瞒自己的主人身份。的确,好容易营造出的奢侈品形象,总不能让人再把它跟鸡汤块联系到一起吧?这也是为什么康宝非要把GODIVA留在比利时生产。

此一经营模式对于GODIVA塑造奢侈形象确实很有效,它的竞争对手瑞士莲可为反证。

其实,若论品质高低与品种多寡,瑞士莲丝毫不亚于GODIVA,但前者的品牌形象却远逊于后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瑞士莲采用了与低端产品相同的通路策略,进入综合性卖场的食品货架,与好时、吉百利、德芙之流混在一起,在品牌形象上无法与这些低档货相区隔,甚至在沃尔玛、好又多这类平民超市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试想,在那样的环境里,你会把它与GODIVA等而视之吗?即便二者的品质不相上下。

品质虽然不相上下,经营手法却是高下立判。GODIVA自建通路的做法,不仅可以把自己伪装成奢侈品,还可以借助通路来扩展项目、延伸品牌。这1000多家店铺与专柜就是一笔不小的资源,既然整个空间都是自家的,当然可以放入任何其他产品和服务,却不用增加销售费用,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轰。而且,有了自己的通路,推广速度变得异常迅捷,无论何种产品,瞬间即可在全球铺开。所以,近年来GODIVA开始利用其巧克力优势,推出了高端冰激凌,直接从哈根达斯的虎口中夺食。同时,又利用其调香技术优势,烘培出各种不同口味的咖啡,越过星巴克头顶,摘取高端市场份额。其效果之好不言而喻,毕竟这两个品牌的客层与GODIVA的相似度非常高。而反观瑞士莲,由于通路受制于人,便无法轻易尝试扩展产品线,因为每多出一类产品,就要多一套人马,多一笔费用,弄得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坦率讲,我高度怀疑GODIVA现在是否还将瑞士莲视为对手,因为二者的竞争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40多年来,GODIVA被美国人打造成了一个年营业额5亿美元的超级强势品牌,在单一巧克力品牌中,这可算是个奇迹。能够躺在经营手法如此高杆的公司怀抱里,GODIVA的前景应该无比美妙才对,又怎么会遭遇被卖掉的命运呢?

这还是不奇怪,这与康宝公司的特性有关。说起这个特性,就不得不提到康宝的前任CEO大卫·约翰逊,这位曾经挽救过康宝的明星CEO,以其独特的个性深深地影响着这家公司。此人极端务实又极端强悍,为了压缩成本,他可以连关二十几家工厂,开掉几百名经理,甚至出售罐头浓汤业务,哪怕这是康宝扬名立万的产品,但只要业绩不理想,他就照卖不误。通过这样强行调整产品结构,大卫·约翰逊为康宝确立了一条非常清晰的经营思路,那就是全力做好主流业务。而这个主流业务就是“可携带食品”,如汤块、饼干、糖果等等,这些东西可算是快销品中的快销品,销售量大,现金流好,利润率高。所以,在他任内,康宝的股票一直备受追捧,他也因此被美国一家研究成功学的权威机构,评为全美最佳CEO的第三名(通用的杰克·韦尔奇也只名列第八)。而大卫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敢于出售也善于出售,该卖就卖,决不吝惜,这也成了康宝公司的长期策略。可以想见,这种特性一俟形成,GODIVA的经营模式立马就显得非主流了。所以,从根儿上讲,它的最终被卖就源自于大卫·约翰逊,尽管这不是他本人亲自操刀,而是他的后任。

康宝公司以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15倍,为GODIVA开价8.5亿美元。根据它每年5亿美元的营业额来测算,其利润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这似乎与G牌的奢侈品形象不怎么相符,或许这也是康宝要卖它的真正原因。此事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造就一个奢侈品牌真的不容易。如此精明的老美,如此处心积虑的经营,几十年下来也不过得一鸡肋,虽说没赔本儿,但真正赚到的,恐怕还是吆喝。今天看来,康宝手里最有价值的资产,还是大卫留下的策略——汰弱留强、不灵就卖,只要坚决执行这一条,就不会把鸡肋砸手里。

这次出售过程中买方意向最强烈的共有三家:瑞士的雀巢集团、法国的LVMH集团、土耳其的Yildiz控股。前两家参与此事当然不奇怪。雀巢一直都只做低档食品,包括平价巧克力,手上没有一个高档牌子,大概想凭借GODIVA改善其品牌形象。而LVMH则一直将GODIVA视为自己的同类,因为在许多地方,GODIVA的专卖店就开在LV店旁边,况且LV还常向GODIVA定做有自己标志的巧克力当作礼品。

可这两家竟然都没能得手,反倒让土耳其人抢了去。

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Yildiz控股乃是土耳其最大的一家投资公司,这样的公司最不缺的就是银子,人家不像雀巢和LV那样还砍价,而是直接按美国人的开价买,这事儿自然就手拿把攥了。其实,并非雀巢和LV就比土耳其人口袋浅,大概是这两家已经有不少国际化品牌,不缺它一个GODIVA,所以没有那么志在必得吧。

可有一点还是让我不解。Yildiz控股买下GODIVA,是要把它装入旗下的Ulker集团,这是土耳其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其产品线与美国康宝非常类似,也是以饼干、糖果为主。我吃过Ulker的饼干,坦率讲,跟我们大卖场里的饼干大体是一个档次。为何这样一家与康宝如此相似的企业,却要买下康宝不要的东西?难道他们就不考虑这是否与主流业务匹配的问题吗?后来,还是一位海外基金经理提醒了我,他说:“你看看美国买GODIVA是什么时候,那是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

是呀,现在属于新兴市场的土耳其,不正处于美国当年的那个阶段吗?十多年前已经有过第一波经济起飞的土耳其,如今在各国基金经理眼中,可是新兴市场中唯一能够连续两年蝉联投资回报率冠军的地区。所以,继高盛提出“金砖四国”和“新钻十一国”概念之后,日本经研院也推出了“Vista五国”说,其中的“t”就是指土耳其。尽管此举有拾人牙慧之嫌,但土耳其已开始进入第二波高速发展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正处于上升通道的经济体,买下个把高档品牌自己玩玩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面对整个国家巨大的内在动能,每一个企业实体都被推着快速奔跑,谁还会去考虑什么匹配不匹配这种细枝末节呢?所以,当我女儿对于土耳其人竟能买下GODIVA大表疑问时,我的回答是: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