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21520700000004

第4章 低调做人的印象特征(1)

有人把世间之人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有!看看那些跻身于“上九流”的人,大都是低调做人的典范。愈是能保持此一本色的人,则愈能成大器、得大尊、至大圣。

1.不显不炫谓之低调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张扬与炫耀,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显摆自己的能耐,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获取他人的赞许。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偏见和误解。这样做不但不会引起好感,相反却只能招来更多的鄙夷、厌恶,甚至明枪暗箭的攻伐。我们倡导低调做人,就是让人收敛起这种讨人嫌恶的言行和表现,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人、谦逊的人、平民化的人,不以追逐名利和卖弄名利为乐的人。

越在公开场合越要显出平民化

可能受美国人思想开化和民主气氛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看美国的总统大选。从大选中,不但可目睹参加竞选的各路豪杰的风采,也可以听到他们十分精彩的演说。

从电视里看大选,对英文不好的人来说是最佳的听力训练。因为候选人一个州一个州地巡回讲演,车轱辘话重复地说,一遍听不懂,还有第二遍,第三遍。同时,讲的话全是最简单的英语,平白浅显,速度慢,吐词清晰。而且,竞选就像是一场橄榄球的超级杯,起伏迭宕,看多了你不会烦。

不过,刚刚听懂之时,首先感到的还是对美国政治家的失望。按说,美国人才济济,总统又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权力最大的人。能够选上的,或者说能够进入最后一轮竞争的,应该是这个社会中精英的精英。可是听听总统候选人的讲话,实在是简单得没有水平。比如克林顿,被有些评论家称为美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总统。可是他在一次公共集会上这样演说:“我们的国家要向前走,不能倒退。就像我们手中的录像机的遥控器,我们要摁前进的键,快进的键,而不是倒带的键!”这算个什么东西?我们听了他的讲演,可能开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说这些要什么智商?水平还不如我呢。即使他自己找不出话来讲,难道那么多助手、顾问,不能帮助他想几句精彩的句子出来吗?

可是琢磨的时间久了,才让人们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美国虽然名为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治国。这一点,看看近20年总统的文凭就明白。不过,精英治国和百姓民主之间却必须有个接合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精英政治家能够用最粗浅、简单的话和最“没水平”的小民百姓对话。不管你的思想有多么高深,你必须能够用最生动、平白的话向哪怕是大字不识的人表达得清清楚楚。没有这个本事,你最好还是改行干点别的。

一个人想成为统治者,必须向选民表明:我是你们中间的普通一分子,我和你们一样,所以才最理解你们的利益。“为民请命”在美国政治中纯属多余。因为小民百姓一人一票,政治权力按人头平均不比读书人少。况且人家人数多,集体的政治权力往往比读书人还大。谁用你“请命”了,所以精英们在政治上想出头不是跟人家“摆谱”,抬高自己,而是低就入伙,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小民百姓。

换句话说,当政治家要能高能低。由高到低的跨度越大,常常就越成功。

布什是一个例子。论他的出身,其实就是个皇太子,是所谓“含着金勺子出生”的特权阶层,精英得不能再精英了。然而,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一口德州的土腔,而且至今还是一脸傻相。在竞选时,他甚至不愿提他在耶鲁受过教育。人称他就像个加油站修车的憨厚的伙计(美国人修车常受骗。也许正因为如此,伙计憨厚不憨厚就显得特别重要。)欧洲人嘲笑这位德州土老帽儿的无知。殊不知这是他在美国政治中成功的最大秘诀。在选民看来,他是大家中的一分子,笨头笨脑没有坏心眼,对他有信任。戈尔则懂得太多,老想教你点什么。脑筋太聪明就难免滑头。于是大家对他既不喜欢,也不信任。用一句老太太的话说:“我是不会从这么一个人手中买二手车的。他当总统我信不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精英主义的文化传统。人有孙中山所谓的“圣、贤、才、智、平、庸、愚、劣”,大家应该各安其位,“水平低”的要听“水平高”的。士大夫垄断了文化、道德和价值的解释权。五四运动后,传统的士大夫摇身一变而成为“启蒙者”,还是站在道德与智慧的高地上对下面讲话。为了维持这种文化上的既得利益,他们写文章、说话常常不是用平浅通俗的词汇把观点讲清楚,而是用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折腾读者和听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比别人高。而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也养成了一种心态:人家文绉绉地说话自己要是听不懂,他们首先的反应不是对方狗屁不能,而是“是不是我太没水平”这样卑微的自责。读一些中国的文化人玄玄乎乎的文章,总觉得他们其实是心虚,在唱空城计,所以不敢把话讲直讲白。因为一旦那样,人们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不过如此!这些人不把人们的头脑搅浑,自己就没有饭吃了。而他们的结果也并不比他们所担心的好多少,如果中国任何一个人凭借修来了文绉绉的语言在美国参加大选的话,不但得不到选票,而且还很可能被哄下台。在那里人们接纳的是平谈、平凡、和民众的一致性,高于民众的任何一点表现或姿态,你都会被排斥、被反对,最后,你只有躲在旮旯里。所以,做人越是平民化,越能赢得选票,赢得人心。大人物之所以大,是因为他们更懂其小;小人物之所以小,是因为他们不懂小中之大。不论中外,不论古今,越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人,越容易赢得大价之身、尊贵之位和不朽之名。

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

有个希腊穷人到雅典一家很行应聘守卫的工作,人家问他会不会写字,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他因此而没能得到这份工作,无奈之下他借了点钱,渡海去了美国。

几年后,他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位记者建议说:“您该写本回忆录。”这位企业家却在众多媒体人物在场的情况下笑着说:“绝不可能,我根本不识字。”记者大吃一惊。

企业家微笑地说:“任何事有得必有失。如果我会写字,也许现在,我还只是个看门的。”可这位企业家,并没因为自己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而认为说自己不识字是一种低人一等或没有品位。他知道诚实是做人的灵魂,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尊严自然高人三分。

当然,不诚实表现在多方面。有一种不诚实就是不懂装懂,拿身架,摆姿态,世界这么大,新事物那么多,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了解,对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必定要有你所不知道或知之甚少的东西,所以说,没有必要不懂装懂。

生活告诉我们,不懂装懂的做法一旦被别人所识破,不但显不出自己的高品味,反而更会被人瞧不起。有时还难免被人故意利用这个弱点加以愚弄,那滋味恐怕更不好受。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到处充当“无所不知”先生。每当人们谈起一个有兴趣的问题时,他就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信口接过话头说:“这个嘛,我知道……”捕风捉影地胡吹一通,虽然驴唇不对马嘴也毫不脸红,大概想反正吹牛也不用交税!

一个人不懂装懂往往弄巧成拙。也许你由于不愿意被轻视,经常隐瞒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强不知以为知,在人面前冒充有学问的人。于是自作聪明,夸夸其谈,结果你成了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的可笑角色。

即使是真有点“学问”的人,也不能吹得太“牛”,因为你不可能什么都懂,早晚有一天“一失足”,那么所有原来吹出来的“良好印象”都将一扫而光。

其实,本着老老实实的态度,在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甘于放低姿态,勇于承认自己有不懂的知识,坦率地向内行人请教,倒是能够留给人们极好的印象。同时自己也可以得到不少新的知识,也不必因自欺欺人而感到内心的不安。

这个道理你可能会说“谁不知道!”或许你说得对。问题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道理好懂,做起来却难,有时为了面子,你很难说:“不知道”。

一位研究生曾回忆说:“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由于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前要送交专家审阅,我便把我写的有关宇宙观的哲学论文送给一位白发苍苍的物理系教授,请他多多指教。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前辈第一次约见我的时候,就诚恳地对我说:

‘实在对不起,你论文中所写到的物理学理论,我还不太懂,请你把论文留在我这里,让我先学习一下有关的知识后,再给你提意见,好吗?’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因为相信他真的不懂,而是因为一位物理系的老教授,敢于当着我这位还没有毕业的研究生的面,承认自己在物理学领域还有不懂的东西!

大概他看出了我内心的疑惑,爽朗地笑了起来:‘怎么,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物理学现在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好多东西我都不了解,而我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有很多己经陈旧了,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学习。’

老教授的这番话,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是真正的学者风度。回想起自已经常碍于面子,在同学面前,不知道的事情也硬着头皮凭着一知半解去发挥,真是十分惭愧!

在我的论文答辩时,有一位外校的教授向我提出了一个我不懂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心跳加速,脸直发烧,但一看到坐在前面的那位物理系教授,顿时勇敢地说出‘我不知道。’我原以为在场的人会发出讥笑,结果并没有发生这种不幸。我还见那位教授满意地点了点头。答辩会一结束,他就把我叫到一边,详细告诉我那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使我大受感动。”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敢于当着青年人承认自己“不懂”,使研究生对他更加尊敬;研究生深受教育,在答辩时面对难题,也承认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同样受到他人赞赏。可见,承认“不知道”不但可在人们的心目中增加可信性,消除人际关系的偏执和成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另外一大益处:使自己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使自己更加脚踏实地和真实做人。

一位善辩的哲学家来到阿克沙哈市,他问道:“谁是你们这地方最出名的学者?”人们告诉他:“是谢赫·纳苏伦丁·朱哈。”哲学家找到朱哈,想为难他一番。

“请问朱哈先生,我有40个问题,你能否用一句话回答全?”“可以!”哲学家一一提出他的40个问题,脸上不时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朱哈先生,我的问题提完了,请您回答吧!”哲学家侧着耳朵等朱哈回答。

朱哈扬起下巴,答得十分干脆:“我全不知道!”

朱哈虽未回答这位哲学家的问题,但他们俩谁更高谁更低已经很清楚了。

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

在中国,权力与地位几乎等同。所谓权力地位,其实就是官衔职务。而有了官衔职务,也就有了名利。正是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联在一起,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从古至今,在争权夺利的残酷斗争中,最终导致毁灭自己和家庭的事例,不胜枚举。

相反,那些视权位如浮云,并“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不仅能轻松获得人生的保全,而且也能获得世人更多的景仰。

中国的古代史,特别推重张良这样杰出的人物;中国的现代史,特别崇尚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物。

至今,人们一谈到党而不私、官而不显、劳而不怨等等话题,就自然会想起周总理。这里,抛开他那杰出的才干和贡献,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格不说,只说说他视权力地位犹如鸿毛之轻的美德,因为这种美德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众善之善,是超脱于贪心和权欲之上,不被贪心和权欲所累的法宝。它使人自在安宁快乐地生活,不仅内心坦荡荡,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也不会受到外来的祸患。

众所周知,如果说周总理要借在党内的力量谋取个人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的话,他比任何人都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但是他淡泊权力地位,不争官、不揽权、不当一把手,反而推官,让权,甘当副手,真可谓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楷模。早在红军时期周恩来就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但他曾致电苏区中央局说,应该让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苏区中央接到电报后不同意,仍旧坚持由周恩来任总政委。这样,周恩来亲笔给苏区中央局写了一封信,信中再次请求由毛泽东担任总政委,在周恩来的坚决要求下,苏区中央才同意毛泽东任总政委。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成员之一,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竭尽全力把毛泽东请了回来,并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仪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上研究了常委的分工问题。事先,张闻天有一个考虑:军事方面由毛泽东负责,周恩来负责组织局的工作。会上,王稼祥提出,周恩来从事军事工作有经验。毛泽东也支持周恩来从事军事工作,提出主要仍由周恩来负责,自己当副手。周恩来表示:个人愿意做军事工作,但领导不必要换,由毛泽东任主席。最后,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