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人十法
21520800000019

第19章 品人之谋,可知其韬略(1)

一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和谋略的实践史,不论是治国理政、统军作战、外交活动、体育竞争,还是人际交往,都无处不有谋略的身影。人不可无谋,亦不可处处用谋。谋少谓之憨,谋多谓之狡。从一个人的谋断上,足可以看出其胸怀与韬略。

所谓品人之谋,就是品人心计,有人爱占小便宜吃大亏,争小利而失大得,这是目光短浅之人。有人喜欢吃小亏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这是见识高卓之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还有凡夫之谋与圣人之谋的区别: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落一叶而知秋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无不见出其人的学识修养。同样,通过研究某人具体的设计用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能品析出其人的胸怀韬略。此种见识便是人们常说的,落一叶而知秋,饮一瓢而知河。

一位君主有一次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首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连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

“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大人您的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到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别人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邀功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人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文子也因看人准而躲过一难。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此种推断应该颇有道理。

战国时,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乐羊竟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魏王的做法不能不说相当明智。

也是战国时,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原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孟孙能如此选人用人,确有知人之明。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据观察对方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由此及彼得出结论。因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

大聪明是让人看不出聪明来

世人都追求聪明,但怎样才是真聪明、大聪明,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明晰的。小聪小明者津津乐道于小伎俩的得逞,大智大慧者虚怀若谷地谋大成收大功。能让人见出的聪明还算不得了不起的聪明,大聪明是让人根本就看不出聪明来,正所谓大言希声,大巧若拙是也。

战国时代,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

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

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进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

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

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耽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观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

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知道得太多会惹祸,所以有时便故意糊涂起来,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谋略来自胸襟

农家翁有言,有多大的心胸过多大的日子。谋略无疑来自见识、聪明、智慧,但就大境界而言,又是来自胸襟。小肚鸡肠者,即便用谋也不过鸡鸣狗盗之计,是决不可与之谈大谋讲大略的;胸装丘壑者方能忍常人不能忍,谋常人不能谋。

齐国宰相孟尝君,在某一个机会里,发现寄宿门下的食客,竟然背弃礼义,和他的妾通奸。

“以食客的身份,竟敢如此不知自爱,做出这样为人不齿的行为,非杀不可……”。

虽然有人用这些话挑拨他,孟尝君却说道:“男女相爱,乃人之常情,不必管他。”

就这样过了一年,有一天孟尝君召见这个食客,说道:“阁下寄宿我处已有相当的日子,可惜这里好像没有你的仕宦之途。很幸运地,卫国君主平日与我交往不错,我想介绍你到他那儿去图个前程,不知你意下如何?”

食客经过孟尝君的介绍,前往卫国任官,逐渐被卫君所重用。

经过了几年,卫国和齐国感情交恶,卫国国君想要联合诸国攻打齐国。

就在这个时候,那位被孟尝君介绍到卫国的食客挺身而出,说服卫君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因而免除了齐卫之间的一场争战。

《战国策》中对这桩事情的评论是:孟尝君很会处事,他能够转祸为福。

荆国对吴国宣战。吴国为拖延时间,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荆国军营,试探敌军的虚实。

使者到达敌营,看见荆国军士个个士气旺盛,一团杀气,知道此次前来,必定难逃一死。

敌将话中带有讽刺地问他:“你在出发之前卜过吉凶了吗?”

“有,卜得大吉之兆。”

“唉呀!死到临头,你还敢说大吉?”

“这就是大吉呀!我国派我前来的目的,就是试探贵国的战意如何;如果我被杀身亡,我军必做万全的准备,作战到底。像这样牺牲了我一个人而救了全国,岂不是大吉?”

荆军终于不杀使者。

也是战国时期,有一次,某大国派使者到相邻的小国说:“我君想铸一口大钟(古代乐器)送给贵国,但是两国之间的道路艰险,车辆无法通过,请贵国将险道扩展,以利运送。”

在当时,大钟是很贵重的宝器,所以小国君主满心欢喜,准备立刻拓宽道路。

可是群臣之中有人识破了大国的阴谋,于是劝谏国王道:“从古至今,没有大国赠送礼品给小国的道理,其中必然有诈。据臣的猜测,礼物之后必定随有兵车,此事断然不可答应。”

然而,小国君王为物欲蒙蔽了心智,不听臣下的劝谏,开路迎接,果然大国军队随在钟后蜂拥而至,毫无防范的小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人当纷乱和危急时,重要的是深谋远虑和审时度势。既能审时度势又有深谋远虑,自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而鼠目寸光,糊涂颟顸,当然要一败涂地。没有阔大的胸襟,又怎能有雄才大略呢?

三国时代,曹操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善于决策。董卓之乱导致了豪强混战的局面,北方就出现了如公孙瓒、袁术、陶谦、吕布、刘表、刘备和袁绍等地主武装,割据州郡,称霸一方,互相攻伐,扩大势力,分裂天下。其中最有优势的是袁绍,雄踞中原,据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名噪天下,大有统一天下之势。而曹操当时虽实力不强,但雄心勃发,踌躇满志,在战略上蔑视诸多豪强,他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对诸多英雄豪杰作了一翻颇为独到的品评。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为宗室,乃守产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如何?”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列举了诸多豪强,曹操均一一否定了,不排除英雄气盛这一因素,但从其谈话中透出的英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更能看出其豪爽雄霸的个性和韬略。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要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此话虽然不甚谦虚,倒也一语中的。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韬略品行有时也能从其诗文上窥其一斑。

曹操北征乌桓时,路过碣石山,望见东边的大海,波涛汹涌雄奇壮观,不禁意气风发,气概昂扬地写下了他的经典名作《观沧海》。这首诗被后代学者认为是曹操最出色的诗作,诗作给人有“吞吐宇宙气象”的心胸及壮志。人说诗人有诗人的性格,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性格,而此时的曹操则是这两者的结合,这难道还不是曹操雄才加霸气的心胸和气度的写照吗?试想一下,这样豪爽霸气的性格和气质又有几人能比?只能具有像曹操这样韬略雄奇的英雄才能作得出来。

曹操,一生建功无数,这其中有天时、形势等诸多因素,其中不甘人下和善于品人谋更是主要原因。

善于审度便不易失手

任何谋略都有其当时环境和情势,如果生搬硬套,毫不考虑环境和情势的变化因素,就无异于生吞活剥,削足适履,其结果便只有一个,那就是惨败。高明的谋略家不仅能识大体、顾大局,而且能对诸多的具体细节了然于胸,未雨绸缪,当机立断。

纵观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不仅英雄辈出,而且谋士众多。在众多谋士中,荀攸可称为佼佼者,他一生辅佐曹操,设计用谋从不曾失手,为曹操称霸中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