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制度高于一切
21522300000017

第17章 人人都应按套路出牌(2)

3.美国人的诚信规则

“你诚我信”是一种软规则、软制度,一旦这一“规则”或“制度”被破坏,社会、团队、企业和个人将陷入无序状态。

一位美国商人说: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诚信。这位商人的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我在美国生活学习一年,感触最深的就是“你诚我信”做人处世原则在他们心里沉甸甸的分量。

以下是一位中国人所见证的美国诚信:

(1)美国人注重“你诚我信”

在美国,很多事情是建立在“你诚我信”的基础上的。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你随处可以享受到“你诚实我信任你”的愉悦。

我曾陪父母去曼哈顿参观无敌号航空母舰,买票后走出人群,突然想到老年人可能有优惠,忙返回询问。售票员小姐听了赶紧一面赔不是,一面按对老年人的优惠将余款退还。她并不查看我的任何证件,只是看了二老一眼,其所奉行的恰是一个“诚信”原则——你诚我信。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公共场合,凡有老人或儿童减价优惠,均无需出示证件,全凭你金口一开,人家就信了,哪怕有的老人长得很“年轻”,或有的儿童看上去颇高大。人家这样信任你,再去撒谎或冒充,真是件很可耻的事。正因为这样,当有一次带女儿参观某博物馆(售票处注明6岁以下儿童免票,而我的女儿刚满7岁),售票员微笑着问“孩子几岁”时,我稍一犹豫,还是如实说“7岁”并照章购票。后来我甚至为自己那一刹那的犹豫而脸红;有一次去某大商场复印一本书,200多页图书印完去结账,收银小姐并不查验所印页数,只凭我报的数字收款,丝毫也不怀疑我会虚报少交。美国人这样充分地信任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到诚实呢?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美国人充分信任你的诚实的情景,发生在我的一系列重要访谈活动中。

我拟完成一个庞大的计划——遍访美国著名大报和大型报业集团,并和其中发行量排行前八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社的发行人或总编辑访谈。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要见那些大报老总又谈何容易?但我决心一试,这决心一试的前提也出于对美国人崇尚“你诚我信”的信心。于是我通过邮寄、E—mail、电话将自己在中国的职业经历、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做过的工作、自己对对方的了解程度等等诚实而详细地告知对方。感谢上帝,我的诚实做法先后奏效,各报对我自己叙述的情况深信不疑并开始表示出兴趣。在随后的访问全过程,我几乎从不需要出示任何可证明我身份的证件或介绍信之类,只是在进大门时保安员要求登记姓名及驾驶证。素昧生平的发行人、总编辑及其助手们欣然接待了我这个陌生的外国人,包括陪我参观、与我交谈、允我录音、准我拍照。每到一个采访地,主人都为我安排了满满一天的日程:分别与该报总编辑、分管发行的副总裁、分管广告的副总裁交谈。

在这些访问中,各报的恪守“你诚我信”原则也同样令我感动。

我在美国的所有访问,通常于一个月前和对方约定,时间精确到分。报社老总们的工作强度总是很大的,要面对各种变数,相比之下,和我的约会是件十分次要的事情。那么,我一个月前的约定会不会因变故而更改甚至取消?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各报对我的来访,一旦约定,绝无更改。有时我不放心,在访问前还打电话去问有无变动,对方总是有些吃惊地反问:“怎么,你打算改变约会时间吗?”例如我暑假的东北行,事先确定的访问单位就有《芝加哥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等8家单位,所有任务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哪里容得丝毫改变?但正因各新闻单位的信守约定,我此行满载而归。

(2)“你诚我信”是生活的基础

刚到美国,想开部手机。我喜滋滋选择了一家公司的一种仅售20美元的手机,却被无情拒绝。人家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于是我等可怜的无卡一族,惟一的选择就是花上100多美元买部手机,每月还要预交数十美元的手机话费。

不甘心,赶紧申请信用卡。逐一尝试大信用卡公司,代理信用卡的多家银行也相继拜过,竟又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我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我这个“外国佬”因为当时在美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你诚我信”的记录,得不到人家的信任。于是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诚实地做每一件事,诸如按期交纳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的交易等等。后来,一家公司终于垂青我那一点点“诚实”记录,恩准我一张信用卡。及至我临近归国,大概从某个渠道查明我果然是个诚实的良民,很多公司,包括我联系过的和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我使用它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而且充分信任我,真令人感动。

美国人对自己信用记录的郑重其事,也感染我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类寄上门的账单。暑假出远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无即将过期的账单,并赶紧将支票一一寄出。有一次,某音乐公司在网上许诺加入成为会员即可免费获得唱片若干,可等我收到唱片时,数十美元的账单也一并寄到,账单下一行小字称这是邮寄费、包装费和人工费。我心有不快,写了一封投诉信,但也同时如数附上支票,惟恐万一道理不在我这边而落下个不诚实守信的记录。据了解,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旦有不诚实的表现,就会失去合作伙伴和公众的信任,将很难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

(3)美国邮政与顾客的“你诚我信”互动

在美国,每天离不开邮政,几乎每天都收到邮件,其数量之巨,大概要超过我在国内近10年私人邮件的总和。很多看上去极其重要的东西,美国人都是用一封平信送达,且万无一失。

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尽管美国邮局分捡信函早实现了自动化,但美国人寄信用的信封依然五花八门,小到巴掌、大到4开报纸的信封,我都收到过。一些美国人为了寄一些特殊的感谢卡之类,还常常自制信封也照寄不误。如果你在信封里鼓鼓囊囊地揣些东西,例如胶卷、唱片,竟也能寄出。我在美国先后冲印过近20卷胶卷,全部是用信封寄出的,尽管信封里装一二只胶卷,简直有些滑稽。和一位美国朋友谈及此事,她认为这很正常,说你一旦交邮,就是对邮局的信任,邮局一定会受理。

不仅信封五花八门,信封内还常常包含着很重要的东西。到美国的第二天,我就去申办社会安全号。这社会安全号可是在美国生存不可缺少的物件,收入、纳税、有无犯罪等各种个人记录都与之挂钩,雇佣无安全号的雇主将被视为违法。到学校听课、办医疗保险、考驾照等等,也都会被要求填写社会安全号。这么重要的东西,美国人也是一封平信寄出,并不需要签收。还有驾照,这是美国除了公民证、绿卡之外最硬的个人证件,因为通过驾照上的信息,警察可以从电脑,调出包括你出生、国籍、住址、社会安全号在内的一切个人记录。怀揣一个驾照,你就可以出入一切场所。如此重要的驾照,也是一封无需签收的邮件。诸如此类还有银行支票、汇票、银行卡、信用卡、借书证、账单等。

美国的家庭信箱,通常竖立在马路边上,且均不上锁,邮件放在里面等候邮递员来取。但依我个人及我认识的所有朋友的经历,无论多么重要的邮件,从未丢失。因为你的信任,而使邮政部门更加诚实地工作。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

(4)不诚实不会赢得信任

在美国去各小商场购物,出口处从未见过任何检查或防盗装置,更未见到把门的保安。顾客偷点小东西真是天不知来地不知。和美国朋友探讨此事时,他们说,在美国偷盗的犯罪成本是相当高的,哪怕是偷一件小东西,一旦败露,其记录将跟随你终生。

有一次大学里举办盛大的人才招聘活动,我发现,其中不少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一条规定:近15年内没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15年啊,一个有贼心的人能守得住吗?因此,美国人都把教育孩子从小诚实守信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一些报刊上也在探讨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诚实。我女儿在美国一间小学上一年级,她最怕我到老师面前说她撒谎。有一次,她拣到一枚25分的硬币在手上玩弄,回来却告诉我说是老师奖励给她的。我怎么会被她所蒙?立刻表示要向老师核实,她一听马上说了实话并大哭起来,保证今后再不撒谎了。在后来一次学校收集硬币捐助公共事业的活动中,她主动将这硬币交给了学校。

在美国,我认识两位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她们周末轮流在一家美国人开的洗衣店打工,但打工理念有所不同:周杰认为老板给的工资并不高,为她干活不要太卖力气——老板在时多干点,不在时就尽量少干甚至不干;王莹则认为既然老板雇了你,就该把事情做好,对人应真诚,人前人后应一样。于是,周杰常常上午见洗好的衣服堆成山,也只象征性地洗一些,直到下午老板来后才忙活起来,一面还说上午如何如何忙;王莹却相反,上午总是趁客人送衣取衣的空隙,抓紧将衣服叠好打包,尽量把任务完成在前面,有时老板在的时候反倒显得不太忙。谁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最先不高兴的竟是那些经常来洗衣服的美国人——老板的常客。他们看不惯这样对老板不诚实的劳动者,先后向老板抱怨周杰如何偷懒、如何上午只看书不干活,而对英语还不如周杰的王莹,却交口称赞。结果可想而知。和一些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朋友闲聊时,他们也都深有体会地告诉我,说到给老板打工,不比在国内工作,千万别偷懒耍滑不诚实,否则最终受害的是你自己,因为你会因此丧失人们对你的信任感,随时有可能被炒鱿鱼,甚至在业界留下个坏名声。

“你诚我信”是一种软规则、软制度,一旦这一“规则”或“制度”被破坏,社会、团队、企业和个人将陷入无序状态。每个人都将在这种无序状态中受到损害。美国社会如此看重并奉行“诚信”原则,很值得我们国人认真思量。

4.基辛格与芬克斯

原则大于特权,大于身份,大于资格。谁在原则面前搞特权,谁就会在众人面前丢面子。

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斯”的西餐酒吧。它连续3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内。

这个酒吧是60多年前由英国人创办的,至今,它的内部摆设包括桌子和椅子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虽然它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里面也只有一个柜台和5张桌子,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酒吧,但由于经营有方,成了来耶路撒冷的各国记者们喜欢停留的地方。现在的老板是一个名叫罗斯恰尔斯的德国犹太人。他在1948年买下了“芬克斯”,一直经营至今。

这个“芬克斯”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酒吧,完全是因为那个举世闻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中东和平而穿梭奔走的基辛格,来到耶路撒冷时,曾经想去造访名声挺好的“芬克斯”。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恰好是店主罗斯恰尔斯。

基辛格自我介绍是美国的国务卿。那时在约旦和巴勒斯坦,可以说无人不知基辛格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被人传扬着,而且握着约旦和中东的命运大权。罗斯恰尔斯起先非常客气地接受了基辛格的预约,然而,基辛格提出的要求却深深刺痛了罗斯恰尔斯那根职业道德的敏感神经。

基辛格这样说:“我有10个随从,他们也将和我前往贵店,到时希望谢绝其他顾客。”基辛格认为这个要求绝对能够被接受,因为自己是伟大的基辛格,而对方只不过是一个酒吧的小老板,而且自己光顾那爿小店,无形中也自然会提升它的形象。不料,罗斯恰尔斯却给予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还是非常客气地说:“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是我所不能做的。他们都是老熟客,也就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而现在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于门外,我是无论如何不能那样做的。”

对这意外的回答,基辛格大骂出口,并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傍晚,基辛格又一次打电话。他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先对自己昨天的非礼表示道歉后,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只订1桌,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这对基辛格来说可算是最大的让步。但是,结果又令基辛格大感失望。

“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罗斯恰尔斯这样回答。

“为什么?”基辛格起先大惑不解。

“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那不行。作为犹太后裔的您也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基辛格听后,什么也没说,就挂断了电话。

这则轶闻被美国记者知道后,写成《基辛格和芬克斯》的新闻,在美国报纸上大肆渲染。然而,这恰恰提高了“芬克斯”的知名度。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说明了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原则大于特权,大于身份,大于资格。谁在原则面前搞特权,谁就会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芬克斯”之所以数十年经营长盛不衰,不就是因为在经营者心目中有一个伟大的原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