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21525100000039

第39章 会来事儿的实战技巧(2)

和糰顶戴花翎,身着黄马褂,夹在数百名侍卫之中,“身随翡翠丛中列,队入鹅黄者里行”。

乾隆帝到达行营后,稍事休息,即召见河督萨载、山东巡抚功绩以示勤政。

乾隆帝娓娓问来,照例是河务、河赈、天象。

萨载站在下面恭敬而谨慎,生怕皇上对他的回答表现出不满。

山东巡抚也偶尔插上几句。

圆幄之中只有君臣的对答声在回响,侍卫们肃立于四周,似乎对此充耳不闻。

过了一会儿,领侍卫内大臣阿桂从幄外匆匆进来,手中拿着边报。

一名侍卫从阿桂手中接过边报,走到乾隆眼前,恭恭敬敬地展开边报,让乾隆阅览。

谈话也就因此中断。

边报上并无战事记载,但奏明了有一名朝廷要犯从拘囚地脱逃的事。

乾隆皇帝看到此处,不禁皱起双眉,脸现微怒之色,他将边报随手往侍卫手中一丢,目视前方,缓缓说道:

“虎兕出于押!”

声音很轻,四周的人都听到乾隆帝在说话,但听不清他说了些什么。

阿桂、河督、山东巡抚以及离乾隆最近的侍卫们一下紧张起来,他们担心乾隆帝是在对他们中的人下旨意,要是连圣旨是什么都听不清,这欺君之罪可就大了。

“虎兕出于押!”

乾隆帝目不斜视,又说了一遍,他的思绪仿佛仍然沉浸在要犯在边疆脱逃的事上。

周围的人这次听清了,但是听不懂这话的意思。

只有和糰知道,这是《论语》中引用周任的一句话。

圆幄内依然很寂静,和糰觉得万分奇怪,因为乾隆帝这句话实际上是下了一道委婉的口旨,要查办这位要犯典守者的过失罪。照理,领侍卫内大臣应对这道口旨做出一种礼节性的反应,然后等有了空通知军机处拟旨查办此事。

阿桂毫无反应。

和糰不由得向阿桂望了过去。

阿桂一脸着急之色,因为他听不懂皇上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不敢问。

阿桂向萨载和功绩投去求援的目光,无奈这两位也是脸现茫然,摇首作答。

三位满洲大员面面相觑。他们皆非由科举入仕,对汉儒经典从来不太在意。没料到乾隆爷会引用《论语》下旨。

阿桂的额头沁出了细汗珠,最近圣上情绪不定,喜怒无常,看他脸上的怒容,定是边报上有了恶讯,这回我阿桂再触龙颜,那岂不是令皇上怒上加怒吗?

阿桂越想越害怕,顿时坐立不安起来。

这一切和糰都看在眼里,他有心想帮阿桂一把,阿桂毕竟是他岳父英廉的好朋友,而且在挑选侍卫的前前后后,他不是一直在暗中维护自己吗?包括这回来圆幄内听差,不都是阿桂大人的意思吗?

“虎兕出于押!”

乾隆帝说了第三遍,这一次,皇上的语气非常坚决。

乾隆帝随之转脸,在阿桂、萨载和功绩三人身上扫过,仿佛他已将要犯脱逃这件不愉快的事抛诸脑后。

阿桂、萨载和功绩的脸上又窘又急,他们都憋红了脸。

和糰看了看周围的侍卫们,个个也是瞠目相向,不知所措。看来,只有自己能解阿桂之围了。

“圣上是说典守者能推卸其责任吗?”

他的声音并不大,怕惊了圣驾。阿桂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是要追究典守者的责任。他的心中非常感激和糰这当场提醒,多日来阿桂对和糰颇为照顾,看来,和糰是个明白人,这番心思自己一点都没有白费。

满洲大员多以前生、战功、侍卫起家,选拔时只重“清语射骑”,至于汉儒经典并不看重,所以阿桂对《论语》并不熟悉。

身为正一品大员,连《论语》上的话都听不懂,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乾隆帝有些不满。

可是身为帝王,总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三句话都说出来,再解释给侍卫内大臣听。

乾隆帝的心中也在寻找打破这一僵局的妥善之策。和糰出言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乾隆帝颇为惊讶。他看了和糰一眼,从他站立的位置而言,这分明是一名低等侍卫,没想到侍卫中竟有熟读《论语》者。

和糰与乾隆帝距离颇远,皇上觉得直接与小侍卫远远地对话颇为吃力和不雅。

乾隆帝看着阿桂,示意地询问这位侍卫的身份。

阿桂走近乾隆身边,低声说道:

“这是粘竿处三等侍卫和糰!”

阿桂见乾隆帝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色,便知道和糰这次出言很中皇上的意,阿桂便想拉和糰一把。这件事和糰既露了“脸”,又给皇帝以及阿桂等人解了围,不失为绝妙一着。从此,和糰开始平步青云。

可见,人在生活中有些时候眼色与手脚比知识更重要,不然纵然头脑中装有再高的知识,没有眼色,像俗话说的那样,打铁烤糊棉裤——看不出火色,也照样是个书呆子。

4.会来不会来,门道在后台

因为人在社会上立足很难,所以,凡有点心眼的人都希望找一个后台做靠山。在社会交往中,如果能结交一些比自己有实力、有地位、有权势的后台,将会对你日后在社会上办事、在仕途上发展、在商场上赚钱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赵武灵王时,中山国国君的两位姬妾阴姬和江姬争夺王后之位,宰相司马熹因为担心与阴的关系不好,会阻碍他的政治前途,于是就去对阴的父亲说:“如果阴争后的事情成功,就有封地人民,如果不成,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这么重大的事情,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呢?”

阴的父亲磕头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就请你多费心吧!至于事成后重谢,就不用再说了!”

于是司马熹就上书给中山国国君说:“臣知道使赵国衰弱而中山强大的方法。”

中山国国君看了之后很高兴,就立刻召见司马熹说:“寡人很想知道弱赵强中山的方法。”

司马熹说:“臣希望先前往赵国考察一下当地的地形险阻,人民贫富,以及君臣优劣,以敌情做些比较,然后再说出来。”

于是中山国国君就派司马熹前往赵国。

而到了赵国,司马熹就对赵武灵王说:“久闻赵国是天下最出能歌善舞美女的地方,可是这次臣到赵国首都邯郸来,观察过不少人的体形、容貌,根本没有发现特别漂亮的。过去我也曾周游列国无所不去,看来看去,从来没有见过像中山国那样漂亮的美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仙女。依我看她的美再用多么美妙的言词也无法形容,看她的容貌称绝代佳人,尤其眼睛、鼻子、面颊、眉毛、额角之美,都当得上帝王的后妃,绝对不只是当一个诸侯的臣妾而已!”

赵武灵王听后有些动心,因而哈哈大笑说:“寡人想把她娶过来,看看她到底如何美?”

司马熹说:“臣只是私下称道她的美,如果大王准备去娶她,这就不是臣说的事了,希望大王不要把我的话泄露出去!”

司马熹告诉赵武灵王后,就又回到中山国,对国君说:“赵王并非贤王,不重道德,好女色,不好仁义,好勇斗,臣还听说赵王就要来娶阴姬呢!”

中山国国君听了这话后,立刻变了脸色。

司马熹接着说:“赵国强大,说要来就一定会来娶阴姬的,假如君王不给,那中山国就会有危险,假如君王给他,那么这就会被天下诸侯取笑的!”

中山国国君说:“那怎么办呢!”

司马熹说:“为臣之计,君王只好立即立阴姬为后,如此就可以斩断赵王的邪念,因为天下只有向人要妾的,还没有向人要王后的,即使非礼提出这种要求,我们的邻国诸侯也会起而干涉的。”

中山国国君于是就册立阴为王后,赵武灵王果然不再提要阴的事,而阴从此对司马熹大为感激。当然,司马熹也就找到了可靠的后台。

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地位相差悬殊者,一般是很难靠上的。所以,有时不妨采取一点“非常”措施,以便靠上一个有力的靠山。如:

上个世纪初,张作霖在东北赵家庙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土匪队伍,干些“绑票”、“看票”之类的勾当,后与另一支土匪寿山发生冲突被杀得狼狈逃窜,送到新民境内姜家屯时,抢夺一些蒙古马,率残部奔向八角台镇。

八角台是土匪张景惠的地盘,张作霖不敢贸然进去,于是就亲自拜访张景惠。张作霖能说会道,聪明机智,张景惠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就把八角台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让给张作霖,这样张作霖有钱有枪,在辽河平原可以纵横驰骋了。但张作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虽说他已成了拥有200多个土匪的大头目,可当土匪毕竟不是常法。因此他朝思暮想要打进新民府,打进奉天城,“弄个朝廷官干干”。

很快,机会来了。奉天将军增祺的姨太太从关内返回奉天,此事被张作霖手下干将汤二虎探知,急忙报告张作霖,张作霖一拍大腿,说:“这真是猪拱门,把货送到家来了。”

于是张作霖就吩咐汤二虎,如此如此行事,最后又声色俱厉地说:“不准放跑一个人,不准打伤一个人,更不准碰增祺将军姨太太一根毫毛,谁要犯了这几条,就地枪毙!”这天,放远线的回来报告,从山海关的御路上过来一顶轿子,七八辆小车子,一队马驮子,浩浩荡荡,向奉天这边行来。

汤二虎奉张作霖之命立即在新立屯设下埋伏,当这队人马行至新立屯时,被汤二虎一声呐喊阻截下来,随后把他们押到新立屯的一个大院里。

增祺的姨太太和贴身侍者被安置在一座大房子里,四周站满了持枪的土匪。这时,张作霖已经接到报告,便飞马来到大院。故意提高声音问汤二虎:“哪里弄来的马?”

汤二虎也提高声音说:“这是弟兄们在御路上做的一笔买卖,听说是增祺将军大人的家眷,刚押回来。”张作霖假装愤怒说:

“混账东西!我早就跟你们说过,咱们在这里是保境安民,不要随便拦行人,我们也是万不得已才走绿林这条黑道的。今后如有为国效力的机会,我们还得求增祺大人照应!你们今天却做这样的蠢事,将来怎向增祺大人交待?你们今晚要好好款待他们,明天一早送他们回奉天。”

在屋里的增祺姨太太听得清清楚楚,当即传话要与张作霖面谈。张作霖立即先派人给增祺姨太太送来最好的鸦片,然后入内跪地参拜姨太太。

姨太太很感激地对张作霖说:“听罢刚才你的一番话,将来必有作为,今天只要你保证我平安到达奉天,我一定向将军保荐你这一部分力量为奉天地方效劳。”张作霖听后大喜,更是长跪不起。

次日清晨,张作霖侍候增祺姨太太吃好早点,然后亲自带领弟兄们护送姨太太归奉天。

姨太太回到奉天后,即把途中遇险和张作霖愿为朝廷效力的事向增祺将军讲了一遍。增祺十分高兴,立即奏请朝廷,把张作霖的部分收编为巡防营,张作霖从此正式告别了“胡匪”、“马贼”生活,成为真正的清廷管带(营长)。

就这样,张作霖利用“假戏真唱”办成了由黑道转为白道的一件大事。

5.会来不会来,细把心思揣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吃得开和行得通的。而要想通达人情世故,必须善于揣摩人的心理。

一般地说,善于揣摩上司意图、精于察言观色是获得上司重视的重要前提。领会领导的意图、读懂领导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悟性”。经常听到领导说某某人“悟性好、一点就透”,也经常听到领导抱怨某某人“不灵通,翻来覆去交代多少遍也不领会意图”。

由此可知,善于读懂领导也是会表现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