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改你的坏脾气
21525500000014

第14章 坏脾气是导致身心健康失调的颤音(1)

有坏脾气的人,给予人的是“坏”的感受,反过来得到的也自然是“坏”的回应。不仅“坏”了外在的人际世界,也“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世上大多数人的不幸都是由坏脾气引发来的:点火就着的,烧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烧伤自己;生性多疑的,疑心生暗鬼,鬼自来掳命;报复抱怨的,如蜜蜂蜇人,毒刺留给了别人,短命却留给了自己。不幸的人啊,扳扳自己那些致命的坏脾气吧,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有个吃嘛嘛香、干嘛嘛行的好身体。

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有人这样念叨个不停:“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想想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这样生气、容易躁怒,是不是也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至气到脸红脖子粗、全身发抖呢?岂不知,动不动就生气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的发生,而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就是身心健康的受损!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一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的赛跑;人在生气时,是很难保持心理平衡的,这时,人体内就会分泌出一些带有毒素的物质,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所发行的《循环》杂志中指出,一个暴躁易怒的人,其心脏病发作或突然暴毙的几率,比较为冷静、不易生气的人高出两倍以上。

由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阿恩沃尔夫·西格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诊断有心脏病的人和99名没有得心脏病的人。研究包括测量每个人在运动之后心脏的血流量。

研究结果表明,与那些性情温和的人相比,控制欲较强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7%。

中国传统医学在数千年前就总结出生气有损健康的结论。《黄帝内经》也明言告诫:“怒伤肝。”肝在人体生理功能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能分泌胆汁,调节人体新陈代谢,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怒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怒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怒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怒伤肺。生气时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怒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生气易怒对人体的伤害如此之大,如此之广,真可谓坏脾气中的“七伤拳”。因经常生气而致使自身各个器官都受到损伤的人,其健康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身体健康与发泄情绪之间孰重孰轻?答案自是一目了然。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学会善于控制情绪,尽量减少自己生气的频率,如此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助于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人际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经常生气、乱发脾气给人带来的痛苦究竟有多大?可能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但现实生活中脾气一旦上来,自己仍旧无法控制。其实,在自己将要“迁一怒而动全身”时,多想想乱发脾气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后果,把改正坏脾气上升到维护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高度,这样,经常生气的坏脾气也就不难改正了。

好生闷气也是一种坏脾气。所谓生闷气是说有气不发泄出来,强憋在心里的做法,这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生气对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气愤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闷气憋在心里,不向外发泄,不良情绪压在心头、不消不散,很可能会导致我们食不甘味,睡不坦然,肌体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另外,闷气憋在心里,只会越憋越重、越积越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如果这时再骤然发泄,就会如同山洪暴发,雷霆万钧,这往往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好生闷气不但有害自身健康,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对于关系密切的人来说,相互生闷气,谁也不肯先开口解决问题,友谊如何持续下去?将怨气憋在心里不讲出来,只会加深彼此之间的隔阂,让相互间的感情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甚至使两人从此绝交。

关于对生闷气的理解,我们可以想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盛装怒气的小瓶子,每个瓶子对应着我们周围的一个人。当我们对身边某一个人有什么不满意,可是又不好意思明说时,就把这点不满意闷闷地放进了对应这个人的瓶子里。这样今天放一点,改天再放一点,直到有一天瓶子满了,而这时却又出现了一件令人不满意的小事,这时,你的情绪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便将怒气发作出来,发作的也不只是最后的那点不满意,而是把长期以来点点滴滴放进瓶子里的怒气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在这时对方往往会显出一脸的茫然,心里会想:

“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怎么生这么大的气?”而我们自己也常常在脾气发作到一半时,却不记得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是觉得眼前这个人太可恶了。

多数情形下,闷气的发作都是这种“零存整付”的模式。实际上,人和人相处,总是会产生摩擦的,而多数人从小就被教导要把小的不满隐藏起来,这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对于许多小的不满,只要适当地沟通,最多小吵两句,就能化解。这种小吵的争执,对人际关系的伤害会比真正的大怒小得多。因此,及时、合理地沟通,会把瓶子里的小不满倾倒出来,这也是避免生闷气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活中哪些人好生闷气呢?据调查研究表明,性格内向、孤僻,平时较少与人沟通、交际,朋友不多的人都比较容易生闷气。因此,具有以上不良秉性的人应该更加重视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诚然,改变自己的性格并非易事,但也不是绝对办不到的。平时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社会活动,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培养一两项业余爱好,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可以逐步优化自己的性格,开阔自己的心胸。要特别注意养成与亲人、朋友、同事谈心聊天的习惯,心里有不痛快就及时合理地向外宣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自己身边有爱生闷气的人,作为他们的亲友、同事,一旦发现他们情绪不佳时,也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其将心里话说出来。

最后,从根源上讲,要戒掉爱生闷气的坏脾气,我们还是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凡事看开一些,尽量做到不乱生气。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学会自我解脱,万事“戒”字当先,戒除恼怒。当然,这不是简单下个决心就能办到的事情,其中还有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

古人把“责己严,待人宽”以及“温、良、恭、俭、让”视为人际交往的准则,这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遇事冷静、待人宽厚,并能适当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有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动辄生闷气,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闷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养身当以戒气为本。要做到少生气、不生气,就要下工夫修炼品行,做到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学会宽厚待人,谦逊处世,不要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其实很多时候,对他人有了意见或小小的不满,及时当面讲清楚,理智地拿到“桌面”上来解决,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许还会由此与他人冰释前嫌,换得云消雾散、海阔天空。总之,要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生闷气”这种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精神紧张是当今社会一种十分常见的“文明病”,它是人的机体对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变大等刺激所作出的不良反应。精神紧张会引起人体内部一些激素的分泌失去平衡、心跳速度加快、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变快或减慢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汪先生是一位30多岁的营销主管,他在公司的地位是人尽皆知的,如今市场竞争特别激烈,他常为产品销售的事情着急,有时连做梦都想着工作,心里总是有根弦绷得紧紧的。

最近一个阶段,他有时会感到胸闷、心脏的部位有些不舒服,起初也没太在意,可是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出现气短、心跳加快、出虚汗等现象的频率愈来愈高,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患了冠心病。

实际上,汪先生就是由于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自己又没有及时合理地排解,体内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血管收缩,致使心肌负担加重,免疫系统受损,导致抵抗力减弱,从而诱发了冠心病。

像汪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单位是中坚,在家里是支柱,既要投身于市场竞争,又要解决家庭琐事,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会导致各种神经衰弱症状的出现,比如烦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多梦等,以及心悸、胸闷、筋骨酸痛、四肢乏力、腰酸腿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其他症状,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疾病。

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早已被我国中医所发现。中医经典中指出:在情绪宣泄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观点完全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西方的医学史上也有类似的发现。古阿拉伯著名医师阿维森纳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做过一个试验:把两只小羊同样喂养,其中一只放在离狼笼子不远的地方。由于经常的恐惧,这只小羊逐渐消瘦,身体衰弱,不久即死了。而另一只小羊因为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没有狼来恐吓,则健康地生存下来。

后来的医学心理学家也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这些实验揭示了: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情绪,都是带有破坏性作用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所困扰,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这种现象在生理科学上也得到了解释。人在思考问题时,大脑里会分泌出一种“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是联结身心的化学物质。当人想好事,想高兴的事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p-内啡肽的荷尔蒙;如果想悲痛的事,烦恼的事,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的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p-内啡肽荷尔蒙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防御疾病,还能引导出丰富的想像力,增加记忆力;有毒的荷尔蒙正好相反,它会给人带来疾病,降低人的免疫力。

国外有位学者研究了405个重病患者,发现其中有292人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而正常人只有10%有过类似的情感的创伤。

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应该在生活中有意地加强这方面的防患意识,要明白在任何情况下,健康都是第一位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把工作和事业做好。因此,千万别让繁忙的工作、紧张的情绪压垮了你健康的神经。

当我们感觉精神紧张时,可以多做一做深呼吸、听一听轻松的音乐,或者尝试做一些放松运动,比如瑜伽,普拉提,有氧操等。另外,据说有意识地开怀大笑是消除我们精神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一种十分愉快和新潮的发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一些读书、下棋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身体的疲劳程度,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良好感觉。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把乱发脾气当回事,对他们来说,时不时发个火、撒个泼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甚至在怒气的支配下做出伤害他人的暴力事件也是经常有的。这种人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事业上也难有太大的成就。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了他们毫无节制的暴躁脾气上。不善克制怒气、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就没少吃过这样的亏。

小刚是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他的脾气就极为不好,工作中稍微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惹得他火冒三丈,甚至与人大打出手。上个礼拜,他又因为一点小事和同事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老板无奈之下只能将他开除。他的几个好朋友经常劝他要注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当时满口地答应,一肚子的悔恨,表示要痛改前非,可在遇到问题时,他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王强也是个烈性的脾气。有一次,他被一个经常向他挑衅的人惹火了,上去朝对方就是一拳,对方顺势一躲,结果他的拳头砸在了玻璃上。送到医院,手被缝了九针之后,他告诉自己:“从此再也不能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职场,已经很难容忍暴力行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