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改你的坏脾气
21525500000025

第25章 坏脾气是导致职场前途受阻的羁绊(3)

几乎人人都有这么一种“怪脾气”: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坏话,喜欢听到表扬和称赞,而对批评和指责则常有抵触情绪,这也算是人性的弱点之一。社会上有很多人面对表扬和赞美,即便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会欣然接受或默然认同,有的略作客气,有的甚至表现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而一旦面对他人的批评或指责,可能就会立即拉下脸子,即使是自己犯了错误也不愿承认,并挖空心思地寻找借口来搪塞、推诿,无理也要辩出三分。其实,这种错误面前无理强辩的行为不仅不能为自己挽回颜面,反而会让自己风度尽失,这也是职场上为人处事,同事间互助协作的兵家大忌。

温凯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员工,他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向上晋升,最后成为这家建筑公司的工程估价部主任,专门负责估算各项工程所需的价款。

有一次,一个核算员发现温凯的一项结算出现了错误,多算了一万三千元钱。老板随即把他找来,指出他算错的地方,请他拿回去更正,并希望他以后在工作中细心一点。没想到温凯不仅不肯认错,不愿接受批评,反而大发牢骚,说那个核算员没有权力复核自己的估算,没有权力越级报告。

老板问他:“可是你的错误是确实存在的,是不是?”温凯说:“这还不一定。我回去看看再说吧。”

老板见他态度恶劣,本想发作一番,但因念其平日工作业绩不错,碍于情面,就没有继续追究责任,只是叫他以后注意,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不久,温凯又有一个估算项目被老板查出了错误。老板把他找来想谈谈这件事,可还没开口,温凯却先生气了,认为是老板故意和他过不去:“不用多说了,我知道你还因为上次那件事耿耿于怀,现在特地请了专家查我的错误,借机报复,但这次我肯定没错。”

老板根本没想到温凯会这样死不认错,还随便怀疑自己,便让温凯自己去请专家来帮他核算一下。温凯请别的专家核算后才发现自己确实错了。

这时温凯无话可说了,老板对温凯说:“现在我只好请你另谋高就了,我们不能让一个不许大家指出他的错误,不肯接受别人批评的人,来损害我们公司的利益。”

本来,温凯所犯的错误不至于被炒鱿鱼,之所以受到了重罚,原因就在于他拒不认错的恶劣态度。

其实,一个人风度的优劣,往往并不体现在其身处顺境、面对赞赏的时候,而是体现在他身处逆境、面对批评的时候。错误面前搪塞狡辩,无理还要争三分,只能使自己声誉受损、风度尽失。在生活中、工作上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笑对别人的批评,才能获得大家的肯定与尊重,才会让自己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功。

缺点和错误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而批评的作用就在于将其指明,引起我们的警觉。如果不能善待别人的批评,那么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就很难得以改正。如此,又怎能继续谋求进步发展呢?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不能一味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出现了错误不要替自己强辩开脱。要把批评当镜子,用这块镜子来照出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往往还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这对你事业的成功不无好处。

中国有句俗语,叫“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意思就是将自己的委屈和痛苦隐藏起来,不流露在表面。这种做法,类似于韬光养晦、委曲求全的策略,具有抵御外来伤害,保护自己的效用。

“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这种遭遇闷气而黯然内敛的脾气对于下属维护与上司的关系应该是很适用的,其实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有些气该受时还得受。

和上司相处,不但要能接受上司的各种指派,还要能够承受被误解、被错怪、被无端训斥所带来的苦痛和不满。不能顶撞、不能恼怒、更不能和上司对着干。

林峰是一家制衣公司的保卫科副科长,他工作有责任心,尽心尽力,且为人忠诚正直,在公司有较好的声誉。

有一天早晨,他一走进公司大门,便被老板叫到了办公室,并且劈头就是一顿训斥:“林科长,你们保卫科是干什么吃的,工作是怎么干的?值班时人都哪去了?”“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当月的奖金全部扣除。”

林峰心里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即使有事也怪不上自己啊,昨天晚上他休假,由陈科长带的班呀!

事后,他才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昨天晚上几个盗贼潜进公司财务科,盗走了一笔购料款。老板为此大发雷霆。显然,责任不在自己,为什么要训斥我,还要扣掉当月奖金呢?

林峰怎么想也想不通。兢兢业业、工作一丝不苟的他,心里真是憋气又窝火。心想,自己平时工作那么认真,为了公司的安全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呀!老板为什么平白无故要处罚自己呢?

他想找老板论理,讨个说法。可转念又想:人家是领导,批评下属是正常的。如果为了这点事破坏了自己以往的形象实在有些不划算。

打掉门牙咽下肚,权且当一次替罪羊吧!

尽管因公司失窃遭到领导的训斥,林峰不但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工作中,而且依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见了老板依然尊重有加,不含一点成见,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后来。公安局破获了那天晚上的盗窃案,保卫科科长因涉嫌此案被依法逮捕了。

不久,公司对保卫科人员进行调整,充实了力量。林峰毫无悬念地被任命为保卫科科长,负责全公司的安全保卫工作。

从这个例子来看,如果林峰挨批后窝不住火,不分时机地去找老板争辩、论理,老板肯定会对他有看法,那么不要说事后任命他为保卫科科长,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很可能下岗回家。

和上司相处,被上司误会,甚至训斥是在所难免的。老板一般都很注重维护自己的威信,哪怕他错怪了你,你也要尽量承受。一旦想不通非要找他抠出个里表是非,让他面子上过不去,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乍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有些时候这却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好方法。

职场生活纷繁复杂,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让你感到难堪或委屈。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很多时候退一步就会风平浪静,没必要让矛盾变得激化,甚至不可收拾。待事情稍稍平息再做处理,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其实,能承受委屈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做法,表面上看来是暂时吃了亏,事实上日后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这其实也是一种圆滑的处世之法。所谓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都是基于这个道理。

现代职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很少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习惯于依附别人的主张,就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上,人们大多还能表示理解,可如果久经沙场的“老江湖”们却还是如此地处世为人,那就很让人瞧不起了。

表面上看,这种人是缺乏主见、没有魄力,遇事只能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但也就是这些看似迂腐、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实际上往往会是深藏不露、工于是故的奸诈之徒。当职场纷争与矛盾出现时,也许他们内心早有自己的主张,只是忌惮因表露观点不当而得罪领导或同仁,于是就干脆绝口不言,静观其变,哪一方的实力强一些就依附于哪一方,怎样的做法对自己有利就怎样做,从不考虑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是一种工于心计,过于圆滑的处世心态。诚然,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自己在处世中达到不得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是为人心机太重、表里不一,麻烦面前习惯于毫无原则地见风使舵,依附权贵,长此以往,人们必会发觉其匿藏的心计。这样的人是很难完全获得他人信赖的,也很少有人愿意与其深交。

唐初的苏味道,本来是一个较有名气的文人。他金榜题名喜中进士之后,官运亨通,武则天当政时当上宰相。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载:为保头上的乌纱帽,苏味道处处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唯恐得罪哪方权贵,所有心思都消耗在人事方面的周旋、调和与折中上。因此虽居相位多年,政绩却乏善可陈。

尤其可悲的是,苏味道不仅不为其处事模棱两可而感到羞愧,反而自以为聪明睿智。他曾经对身边亲信说:“做事不可决断明白。要是意见表达得太清楚,万一出点儿错误,就会让人抓住把柄。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让人听起来既像是赞同这一边,又像是赞同那一边,如此方可左右逢源。”于是,人们便送他个绰号“苏模棱”。

“苏模棱”的确“聪明过人”,当初张易之、张昌宗得宠于武则天的时候,苏味道见张氏兄弟权倾一时,便极尽其力以行阿谀奉承之事,千方百计地施殷献媚,终于成为这哥俩的铁腕亲信。然而潮起潮落不由人,唐中宗复位后,张氏兄弟失势被诛,“苏模棱”也因此被贬为眉州刺史,最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他没有原则、趋炎附势的好下场。

由此可见,这种看似稳妥的处事方式也会有让人“阴沟翻船”的时候。其实,现代职场中像“苏模棱”这样的人确实不在少数。他们深谙韬晦,善于奉承,并喜欢煽风点火、搬弄是非,自认聪明绝顶。但是,职场形势纷繁多变,又有谁能对其预测得绝对准确呢?一味地趋炎附势、依附强权,其卑劣行径必然会遭人所不齿,假如自己依附之人一朝失势,必然落得像“苏模棱”一样的悲惨下场。

在职场上,我们永远倡导有原则地为人处事。不怕知识不够,只要你有一颗赤心。在平日,要注意谦虚好学,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有真知灼见,并且敢于在有需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要明白一味工于是故,过于圆滑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即使是面对变局的时候,也要有原则地应对,绝对不去做那种丧失人格、阿谀逢迎、低三下四的“墙头草”。

生活中老百姓形容守不住秘密的人是“狗肚子盛不住二两香油”。

岂不知,嘴巴不严、不能够替自己和他人保守秘密,是职场中人人忌讳的毛病。在小事情上泄了密,可能会招人埋怨、挨顿臭骂,最多挨人家一顿揍,可如果在大事上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们就负不起责任了,轻的你会丢掉饭碗,重的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所以说,嘴巴不牢,封口不严的坏毛病是每个职场人士都必须要改掉的。

现代职场中,有很多人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被公司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事情坏就坏在他们那张总喜欢摇唇鼓舌的嘴上。因此,要学会给你的嘴巴筑道墙,有些话宁可烂在肚子里都不能说出去。

特别是在人事变动、产品制造、销售机密以及关乎领导切身利益和单位兴衰的重大事项上,更不要随意打听或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