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改你的坏脾气
21525500000034

第34章 坏脾气是导致人生运程多舛的魔障(4)

一个处于盛怒状态下的人,就如同一只完全不受理智控制的动物,做起事来是什么后果都不顾忌的。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喜欢意气用事,更加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有很多人为此而酿成大错,抱憾终身。所以说,在平日注意提升自身修养与气度,有意磨砺自己善于克制内心怒火的良好性情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各种人生悲剧的发生。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我们情绪激动时,试着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这样可以缓解冲动的情绪,继而将身体挺直,这种讲话姿态能够有效冲淡紧张的气氛。另外,要学会倾听,发生矛盾时尽量先听对方的想法,让别人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努力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调控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交换角色的方法。与人发生争执时,如果能够将心比心、交换角色,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就完全可能避免大动肝火,缓解紧张的气氛。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可见言辞不当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灾祸,而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贺若弼之父贺敦是一位武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在他临刑前,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言辞果然十分谨慎。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贺若弼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连隋文帝也赞叹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亲戚也一并升官加爵,成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

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是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遮拦地与另一大将韩擒虎争战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而后妒忌心愈发加剧了与杨素之间的不和,并形于言色,恶语四溢,抱怨不休。文帝一再责罚都不管用,最后将他免了官。

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按理说贺若弼应该有些反省才对,但是他却牢骚愈盛,怨言愈狠,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把他打入牢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骄纵之心。但由于念其旧情,入狱不久文帝就又恢复了官位和爵位,依旧经常赏赐和宴请他,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来限制和尽量满足他无限膨胀的欲望。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会上大做怨望载道的酸诗来讥讽朝政。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功劳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富跟自己的功劳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要求的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俗话说言为心声,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朋友的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在文帝死后,太子杨广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

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的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大账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死,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征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侍奉的君主隋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贺若弼的无端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宽容忍让,一再地对其提醒警告,但贺若弼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终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铺设的万丈深渊。封建王朝中,死于口舌之祸的大臣数不胜数。如果说贺若弼没有其父的前车之鉴与引锥刺舌的警戒,那么我们或许还可以把这场悲剧的产生归结于封建统治者的残忍和暴虐。但实际上,贺若弼的悲剧却完全是根植于他那无限膨胀的权利欲望与口不择言的不当言行,他“重蹈覆辙”的悲剧实在不值得人们怜惜。

常言道:“饭可以乱吃,但话不能乱讲。”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应该对人、对事妄加评论的。有些事心里明白就行了,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实在没办法,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为人口无遮拦,就难免失言,有时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给别人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生活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事是很常见的。因此,出门在外,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开口前须经过深思熟虑,既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也要考虑说话的时间和地点,切不可因一时过瘾而口不择言,枉生祸端。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因为看到自己所熟悉的朋友、同事赚了钱,升了官,买了车,买了别墅,心里出现一些躁动和不安。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身边熟悉的人发迹了,自己心中难免会有一些对比、羡慕和反思,这样才能使自己认识到与成功者之间的差距,然后才有可能努力进取。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这种心中的躁动和不安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现实中更多的人是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一听说谁比自己能力强,谁比自己过得好,心里就很不平衡,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可以说,这种人是肤浅幼稚的,他们总是喜欢盲目地与身边的人攀比物质,比别人优越,心中就自鸣得意,一旦不如别人,就会气急败坏,怨天尤人。很多时候,即便明知自身条件达不到,也要想尽办法去实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这类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抱怨:“他们有什么能力?比我差远了,我还没风光起来呢,他们却倒大红大紫了!”正是这种现实的对比,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在追求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倘若能够全凭自身的正当努力去创造价值那还可以,可是如果把持不好,贪欲膨胀,丧失道义,继而变得不择手段,寡廉鲜耻,让自己的身心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那么就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难以预计的可怕后果。

小吕曾是个在单位表现不错、工作很有干劲,也很有实绩的部门主管,但最近几年却一直没再晋升和涨薪。当他看到过去不如自己的同事、同学都通过各种途径富了起来的时候,心中就开始躁动起来。想想自己职位比他们高,能力比他们强,但就是赚的钱比他们少得多,房子没他们新,车子没他们好,而自己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于是心里开始不平衡起来,有了“何不捞点钱”的想法。

于是,他在一时冲动之下挪用巨款去炒股,结果股市将他呛得分不清东南西北,巨额的亏空无法填补。东窗事发后,此君自然是身陷囹圄。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内心的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躁、不安、矛盾与激愤之中。他们终日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不思通过正当途径以图进取,越发在工作中变得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就此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盲目攀比的虚荣心理缘于没有实际意义的比较,这种方式偏颇,“参照物”过高的比较,总是容易使人们陷入心理失衡的状况。换句话说,在工作学习中与旁人竞争、比较本身没有错,而能否从实际情况出发,该与谁比,该比什么,这才是决定人们心理“失衡”与“平衡”的关键。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是说如果一味的向上比较则容易“失衡”,偶尔向下看一看就会“平衡”一些。因此,在绝大多数人都只顾向上看、向前看的当今社会,有时静下心来回头看一看,是很有助于我们的内心回归平静的。

一味地盲目攀比只会导致人生创伤,而“知足”则是愈合心理创伤的秘方良药。人生的道路上充斥着各种诱惑、在金钱、权利、美色等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能力,作出令自己做出追悔莫及之事;也有的人过于贪慕虚荣,常常刻意去追求一些自己的实力根本达不到的欲望,也难免会在盲目攀比和无度奢求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逐步靠近。所以说,盲目攀比的行为是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危险的,每个理智的人都必须强迫自己去努力克制这种不良性情,提防自己走入盲目攀比和冲动行事的人生败局。

现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着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在所难免,问题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得意时不骄傲自大,失意时也不自卑自贱。平日里多多充实自己的内在,远比盲目与他人攀比要好得多。退一步说,即便是非要在物质上与他人比高低,追求心理平衡,也要做到不昧良知、不损害他人利益,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