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模板
21525600000020

第20章 随机应变:猝然临之巧应对——把握好说话机变的艺术与分寸(2)

谐音:巧用同音,张冠李戴

谐音是把那些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词语捏合在一起,造成同一语音形式的词相互干涉、相互抵触,达到论辩的致胜。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朋友都很痛心,一再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一下,也许能吓住他。

一天,当他大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肝,沾些污物,给他看过,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要再喝了。”

哪知这人人醉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唐三奘都能上西天取经,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音,把“奘”与“脏”牵扯到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机智的辩才。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其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第一位。”

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让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诡辩,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运用谐音诡辩,还可以起到讽喻的作用。

纪晓岚与和糰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糰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糰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糰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

他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里“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糰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狡猾的和糰占不到半点便宜。

运用谐音诡辩,可以使你在论辩中灵活地驾驭语言,显出智慧。

反语:表达主张,正话反说

反语指说话者故意正话反说,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语诡辩是用反话来揭示其正言的似反己、实反他人的内涵。其合理性就是利用自然语言中自身包含的歧义,使其过渡成为合理化而达到其目的。

这种反语诡辩艺术,常使一些不明确的性质随主观的意思而改变。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

有一天,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便赶忙去问管鸟人烛邹。

烛邹不知鸟飞走的原因,显得非常惶恐。

齐景公很恼火,便令宫吏斩烛邹。被抓走时,烛邹苦苦哀求免死。

站在一旁的国相晏子于心不忍,说:“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面逐条斥责他,然后再处死。否则太便宜他了。”

征得景公同意后,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你为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斥责完毕,晏子侧过身来对景公和卫士说:“现在可以把他押下去斩了。”

“慢!”齐景公说,“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我听你的,放了他吧。”

晏子实际说的是反话,表面上似乎斥责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在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这种反语诡辩的运用,既照顾了景公的面子,又把是非说得很清楚,致使景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谬言:荒谬遮掩,谬而合理

一次,一位司机和领导开车到另一个城市办事。半路上,司机要下车方便。当时是冬天,天很冷。领导看了看外边的天气,再看看离车很远的厕所,不想去。司机只好下车拔下钥匙,自己去了。

谁知道,汽车在拔下钥匙后,空调就关闭了。可偏偏司机坏肚子,进了厕所就不出来了。领导坐在车里很冷,因此很不高兴。司机回来后,领导就对司机发脾气说:“你下车拔车钥匙干什么啊!”司机有苦难言,又不好直说。

原来,这车的自动锁有些故障,关上门几秒钟后就落锁,司机的车钥匙被锁在车里好几次了。但看到领导冻成那个样子,他想现在说车有毛病领导肯定认为自己在找借口,于是就笑笑说:“自从本·****袭击美国后,我们干什么都得防着点啊!”

领导一听,苦笑着摇了摇头。但看得出,他的不快已经烟消云散了。

引用本·****本是很荒谬,但说“提防”又表明是为领导的安全着想,把荒谬变得合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又给了领导答复,幽默而皆大欢喜。

二、局外人巧妙打圆场的艺术和分寸

与别人聊天发生矛盾争执时,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作为争论的局外人,我们应该善于随机应变地打圆场,让彼此的矛盾得以化解。不过,在打圆场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打圆场”要不偏不倚

即要让双方都觉得你没有偏向。否则,你的圆场恐怕就是火上浇油,还不如不说。

清末的陈树屏口才极佳,善于调解纷争。他在江夏当知县时,张之洞在湖北担任督抚,谭继询担抚军。张、谭两人素来不和。

一天,陈树屏宴请张之洞、谭继询等人。聊天过程中,当谈到长江江面宽窄时,谭继询说江面宽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说江面宽是七里三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本来轻松的聊天也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陈树屏见状,知道两位上司都在借题发挥,故意争吵。为了缓和气氛,又不能得罪两位上司,他说:

“其实两位说得都对。江面在水涨时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谭抚军是指落潮而言的。”

陈树屏巧妙地将江宽分解为两种情况,一宽一窄,让张、谭两人的观点都在各自情况下显得正确。他们二人听了如此高明的圆场话,也不好意思再争论下去了。

有些时候,争执双方的观点明显不一致时,这时就不能“和稀泥”了。如果你能巧妙地将双方的分歧点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让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这必定是一个上乘之法。

实际上,在聊天讨论中,需要灵活应变地打圆场的事往往很多。有时要为自己的过失打圆场,有时要为他人的争吵打圆场。如果弄不好,不仅不能息事宁人,还可能火上浇油,扩大事态。所以在打圆场时,作为圆场之人要理解争论双方的心情,找出各方面的差异,并对各自的优势给予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双方自我实现的心理。这时再提其他的建议,双方就都比较能接受了。

“打圆场”有别于“和稀泥”

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

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

“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打圆场”要善用“吉言”

以“动听”的话语来打动顾客,求得顾客的欢喜,是师傅成功“解围”的首要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师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打圆场”应“扬长避短”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

师傅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