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艺术模板
21525800000018

第18章 是非曲直百态,我自圆融对待——把握好处世的艺术与分寸(3)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流行一句口头禅,“好使不?”即:有用吗?尊者,有用、好使则亲;卑者,没用、不好使则疏远。这里的“好使”、“不好使”和权势固然有密切联系。趋炎附势者,都想直接从权势者那里获取什么功利。“好使”则亲,完全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

人们议论某人实用主义作风,往往说他“尽拣有用的交”,就是这个意思。善于广交朋友,这未必不是好事,还说明此人有公关能力。但专拣有权的、有用的交,不交那些地位低下的无权无势的,与“好使”者亲,与无能的疏远,这就势必在亲情、友情、同志情、人情中夹杂了功利目的。亲疏只要带上尊卑功利色彩,肯定就会出现悲剧,假如人际关系中专以“好使”论亲疏,最终必然会导致弱肉强食,恃强凌弱。

六、不智不愚:到哪都能行得通

没有人不承认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是一位大智者,但他却有一方闲章:“难得糊涂”。此章一轻刻出,便立刻变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禅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中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

于是,这世上便有了糊涂哲学。

人活于世,显得太傻气不行,显得太聪明也不行。所谓“不智不愚”,其实就是假借糊涂之象乃行聪明之道的大哲学。

纵观世上那些有大智大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愚笨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

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人之,聪明者不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者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用现在的话讲,他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聪明而看起来却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诗经》上也说“没有哲人犯傻的”,可见不犯傻的人并非真正的聪明人。

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侍奉酒宴。二臣喝的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

“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警戒自己。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

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塔克文是罗马的最后一代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装成傻子才得以幸免。

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极为逼真,以至于国王认为他可以作为笑料被留在宫中任意行走。国王经常把他当作开心的玩物。

罗马有个美女卢瑟雷提亚,她已经嫁了人,却被国王抢进了宫,但她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

这时,布鲁图斯去找这个美女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他得道多助,撕下了傻子的伪装,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又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终于推翻并放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和他的战友考拉提督斯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看来,做人不能太认真、太明白,即使是与人说理辩非也只需说到三分。有一位高僧写了一个处世之药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热心肠一副、温柔二片、说理三分等等。有聪明人可能会问:奇怪,这说理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横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岂止是对“牛”呢,说不定像在对“虎”弹琴,弹得“老虎”上了火吞了你!

“说理三分”,讲的也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确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是两败俱伤。

“说理三分”,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

世上人人都愿做“智”者,对“愚”都是讳莫如深的。其实,这里所谓的“愚”并不是傻里傻气,而是对“智”的荫蔽或荫护,是一种自我保全、不惹是非,不招妒嫉的分寸。

在为人处世上把握了“不智不愚”的分寸,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在我们身边,无论同事、邻里之间,甚至萍水相逢,不免会产生些摩擦,引起些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得多。

七、不软不硬:处处都能挺直腰

前一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继父,经常在酗酒之后对克林顿的母亲施暴,以致被警察拘留过多次。有一回,父母的卧室中又传来了继父殴打母亲和母亲撕肝裂肺的哭声,已上高一的克林顿怒不可遏,一脚踹开门冲了进去。他指着继父说:“爸爸,我有句话要告诉你,我要你站起来听——如果你不站起来,我可以‘帮助’你站起来。”继父只好停住手脚,站了起来。这时,克林顿便正式提出了警告:“听着,我再不会让你发酒疯了,更不允许你动母亲一个指头了。否则,你要小心我的拳头!”这种击掌猛喝加严正警告的言语方式,不软不硬地制服了继父的粗暴。

常言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在交际中遇到挫折时要能屈能伸,一语不中时要退而求其次。有软有硬方可做到出神入化。软言软语,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多数人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强辞利语或无端挑衅,再那样软言慢道就难了。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遇到“冲人之言”,“忍了”觉得太窝囊,太软弱,于是,针尖对麦芒,高声大嗓,唇枪舌剑,交起锋来。这样做“硬”倒是硬了,“痛快”倒也痛快,但结果是火上浇油,矛盾升级,到头来问题没解决,反倒惹了一肚子气。你看,如果针锋相对的“硬”,与那种软中有硬相比,哪个更高明一些呢?

一位从内地到广州出差的老人,在小货摊上被卖货的女青年掏了腰包,几百元“外汇券”不翼而飞。货摊附近只有他俩人,明知此事与姑娘有关,但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叫他到“公安局去告!”老人冷静一思索,没和她来硬的。他压低声音,恳求地说:“姑娘,我一下子买了你五六十元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哪!”这话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有暗示,最后一句意味深长,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进一步恳求道:“我从内地来,好不容易找些外汇券,托我买东西,丢了我怎么交待?叫我到哪里换外汇券?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掉到衣服堆里去?我知道,你们做买卖的是最体谅人的!”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心,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不好意思地交给了老人。

这样,老人不但索要回了钱包,也挽救了一名青年的良知。

再比如,有这样一家公司,总经理脾气出奇地暴躁、执拗,相比之下,他的一个下属则显得温和,能让步,他们两个人可谓有软有硬。

谈判时,总经理先出面向对方宣布自己的条件,当然是一些难以接受的条件,谈判陷入僵局时,再由他的下属出面与对方谈,如果局面继续僵持不下,他的下属就会这样问:“你们是现在和我谈呢,还是等着和我们经理谈呢?”

对方实在受不了经理的暴躁,只好和他的下属谈,而他的下属实际上也并未做出多少让步,该公司因此大占便宜。

在社会上,人们为了生活或为了生活得更好,总要与人争些什么,不管是争物质利益,还是争精神利益,或动脑力或动体力,或文或武,都应该讲一些“不软不硬”的分寸。太硬了,激人过分,狗急跳墙,弄不好两败俱伤;太软了,“马善被人骑”,甚至让别人得寸进尺,无得有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软不硬,或硬中有软,软中有硬,这是为人处世最好的分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