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艺术模板
21525900000014

第14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把握好与下属交往的艺术与分寸(1)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船高要靠水涨。一个领导想要在事业上创造佳绩,必须有得力下属的辅佐。上司与下属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事关系。恰当地运用这种双重关系,就是把握了与下属交往的分寸。而把握好了这种分寸,就能充分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身为领导,面对人数众多,能力、秉性、素养各有不同的下属,可谓众口难调。但总的来说,你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想让下属服从你、尊重你、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就必须与下属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个距离必须恰到好处,既有利于行使权力,又能防止权力不被干扰,这才是与下属的交往之道。

一、为人上司的六项准则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领导者若是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使上下左右关系融洽,工作上共同协作,下属们士气必然高涨,集体凝聚力就能增强。那么,领导者应如何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与下属和谐融洽地相处呢?

关心爱护,忌不通人情

没有什么比关心爱护自己的下属更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一个下属都想与领导建立一种特殊的默契关系,希望得到领导的特殊关照。那些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的人,更是期望得到领导的关爱和慰藉。为人领导者要善于理解、关心、爱护自己的下属,切实解决下属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当下属工作取得成绩或家中有喜事时,要给予祝贺,使下属精神上受到鼓舞;当下属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要给以关怀和慰问,使下属感到温暖而增强信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对下属说话时居高临下,用“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应该怎么做”的命令口气。

那样必然会因其下属的不满,其工作积极性也就会大受影响。

加强沟通,忌闭目塞听

加强沟通是统一下属意志、保持良好上下级关系的重要方式。领导者应畅通与下属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与下属的沟通。

一是沟通思想。沟通思想的目的在于使领导者和下属对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重点等问题达成共识,采取合作的态度。要沟通思想,领导者必须了解下属的需要和期望,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积极采纳下属的合理建议,通过交流意见、交流看法,实现思想上的认同,从而使下属对领导者的决定欣然服从,同心协力,完成任务。

二是沟通感情。沟通感情的目的在于使领导者与下属建立感情联系,缩短心理距离,创造和谐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心理氛围。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可通过相互关心、串门聊天、文体活动等途径,使上下之间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增强团结,产生情感共鸣。

三是沟通信息。沟通信息的目的在于使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互通情报,共同搞好工作。平时,领导者应经常深入到下属中去,听取汇报和反映,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尊重信任,忌求全责备

尊重和信任下属是融洽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有效措施,领导者要尊重和信任下属,让下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切忌求全责备。

一是尊重下属的职权。已经明确由下属负责和行使的职权,要放心、放手,要为下属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是尊重下属的劳动成果。下属取得劳动成果后,领导应真诚地给予肯定,并根据成绩的大小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使下属产生继续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是尊重下属的人格。领导者要尊重下属,尤其是不能忽视对一些有缺点和错误的下属人格的尊重,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井赢得他们对自己的尊重。

一视同仁,忌厚此薄彼

在处理与下属关系的过程中,领导者应从事业和工作出发,对待下属成员一视同仁,疏密有度,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关系。而不应该从个人目的和私利出发,对下属亲疏有别,厚此薄彼,搞“小团体”主义。

一是思想上一样重视。下属的容貌有美丑之分,学历有高低之分,能力有强弱之分。领导者与下属相处,不需带有任何成见和个人情感色彩。

二是工作上一样支持。尽管下属的分工不同,领导者对待他们在工作上要一样支持,这样有利于调动所有下属的积极性。赞扬下属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三是生活上一样关心。尤其是对那些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人,要体谅、理解,用真诚去感化他们。

保持距离,忌过从甚密

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最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关系越亲密越好。保持距离,是说领导者应保持冷静的头脑,把上下级关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上下级之间距离过大,则意味着彼此关系疏远,不利于工作;上下级之间距离过小,则可能意味着领导者的意志容易被下属的意志所取代或受下属左右,难保不失去应有的尊严和权威。因此,领导者对于下属,应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得远近应以能够有效维护领导者应有的尊严和权威为限。

崇尚高洁,忌充满铜臭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领导者与下属相处、交往,要保持纯洁、透明的关系。有些下属为了感谢领导者对自己的关心、培养,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便请领导吃喝或送钱送物。领导者如果接受这些,就会影响他在其他下属中的形象和威信。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一旦被铜臭玷污,就会畸形发展,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说,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保持纯洁、透明的关系,这既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者保持清正廉洁、维护自身形象的客观需要。

二、知人善任的艺术与分寸

常言道:“为政之本,在于选贤”,选贤务必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包括知人与善任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知人就是要了解人,善任就是要用好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通过知人以达到善任,又在善任中进一步知人识人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既是对一个单位领导者品行修养与领导能力的检验,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太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其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第一能力,因为领导的目的是要实实在在的工作效益。事业之成败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知人善任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知人善任,是一门领导的艺术。若要知人,应先知己。一个有自知之明的领导者,通常也可以做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下属,若是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那我们又怎能奢望他去了解别人呢?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人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只有知己知彼,方可做到善于用人,使自己的团队能够互补而后动之。

不以好恶而取才

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与其“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的择人之道有直接关系。他尊重人才,兼听广纳,选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魏征等身边要人经常“犯上”而直言相谏,亦体现唐太宗惜才之情,容才之怀。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思想、志趣、经历、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形成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好恶喜厌,但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领导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工作中,顺我者未必有才,逆我者未必无才。要达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境界,关键在于做到客观公正,任人为贤,凡事以事业为重,不以个人好恶亲疏而取才。

不以妒谤而毁才

古今中外,身为领导者却身有嫉贤妒能恶习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种领导的手下做事,一旦展现出过人的才能,就难免会招致他的嫉恨,甚至会遭受他的造谣中伤,打击陷害。特别是当某位下属快被提拔,职位将要超过自己时,他便开始兴风作浪、从中作梗,以致整个大环境流言横飞,毁词四起,犹如浓雾遮城,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欲查无踪,欲用无据。实际上,领导者应以无畏的爱才护才之心,顶住压力,只要是看准的优秀干部,就应该大胆而果断地起用。

不以卑微而轻才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生活中很多事实说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平时默默无闻,是因为得不到崭露头角的机会,甚至一辈子难以施展才能。从汉高祖刘邦所用的人才看,张良出身没落贵族,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倘若不是时势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遇,可能同样遭到终身埋没的厄运。拿破仑在选拔将领时,摒弃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第观念,他认为,“每个士兵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在他的部队里,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来自士兵,著名元帅内伊就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发掘人才,既要善于发现那些崭露头角的人才,也要善于挖掘那些颇有才华尚且没有机会展示的人才。

不以恭顺而选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凡有才能的人,遇事都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主张,不时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喜欢下级或他人对自己毕恭毕敬、服服帖帖、惟马首是瞻。如果以是否恭顺、听话而选才,结果很可能是人才难求,奴才云集,贻误了事业,埋没了人才。在识别和选拔干部过程中,要特别警惕盲目顺从者。盲从顺从,不是懒惰就是别有用心。所以,识人要敢于承认个性、宽容个性、发展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形成一大批敢于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不以小过而舍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一些人的小过,就像白玉上的小斑点,精明的商人不会因此而丢弃它,因为小斑点并不影响整块美玉的价值。所以,用人切忌求全责备。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一个人如果毫无失败的经验,才真正是可忧虑的,失败过的人尝过痛苦的滋味,他们才会更加小心,以免重蹈覆辙,即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识人者要有容人之过的胸怀。

坚持德才兼备

首先,在任用人才时,应将德与才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不可偏废。离开德,就失去了方向;没有才,德就成了空洞之物。

其次,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应注重对德的考察。用人问题,关系到事业盛衰。历代开明之士都十分注意用人把德放在首位。魏征说: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今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济,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这里所说的“行”与“善”和德是同一个意思,历史经验证明,有德的人有了才,就能为国为民干出更多的好事;而品德败坏的人有了才,将会干出更多更大的坏事。当然,重德绝非轻才,而是以德为前提,选其中有才能者。

坚持用人所长

一个人总是有所长有所短,既有优点,也会有缺点。鲁迅曾说过:

“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在用人时,最重要的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正像俗话所说的,骏马驰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令李逵去绣花,命小姐去打仗,就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但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优点扩展了,缺点也就受到抑制。发扬长处是克服短处的重要方法,扬长避短是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途径。

坚持注重实绩

实绩是德才的集中体现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客观要求。一个职员的工作实绩,既不是主观臆想,也不能凭空捏造,而是一种客观的、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绩是一个人多方面的反映,把实绩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容易比较优劣,说服力强,有利于提高用人的准确性、公正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看一个人才主要应看其实绩,看他的工作过程及其结果。

坚持明责授权

古人云:“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也。”在用人上易犯的毛病就是想用而又不敢放手使用。用人必须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而用人,既误事又误人。所谓用人不疑,就是既用之就要充分予以信任,放手让其大胆工作,明责授权,权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