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释这个现象说:“在常规方法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我们主张走万里“路”就是要学会向上、下、左、右飞,而不是只知道向一个方向飞。
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
30岁的那年,在教授台克的介绍下,瓦特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当了教学仪器的工人。这所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仪器设备,这使瓦特在修理仪器时认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时,他对以蒸汽作动力的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学校请瓦特修理一台纽可门式蒸汽机。在修理的过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并且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两大缺点——活塞动作不连续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费燃料。
之后,瓦特开始思考改进的办法。开始的时候,瓦特一直着力于如何在纽可门蒸汽机原有的设计思想上进行改进,但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
一年后,在一次散步时,瓦特想到,既然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呢?
瓦特产生了采用分离冷凝器的最初设想。
在产生这种设想以后,瓦特在同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按照设计,冷凝器与汽缸之间有一个调节阀门相连,使内部冷凝变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他的蒸汽机中蒸汽推动活塞的冲程工艺与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不同。两者的蒸汽都是单向运动,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出来。
他想,如果让蒸汽能够从两端进入和排出,就可以让蒸汽既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又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那么,蒸汽机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
1782年,瓦特根据这一设想,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获得了他的第三项专利。把原来的单向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是瓦特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三次飞跃。通过这三次技术飞跃,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为了瓦特蒸汽机。
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瓦特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断地对前人和自己的方法进行否定和改进,此路不通时,便另辟他径,不断尝试,终于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
懂得另辟蹊径的人不仅需要极具创意的头脑、灵巧的双手,还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善于探索,善于发现,从生活经历中、社会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使自己更容易在事业中获得成功。
无论我们是做生意的也好,搞科学技术的也好,还是潜心研究学问的,有可能我们的天赋很好,但缺少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要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使我们良好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才智与走万里路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样,成功的机率会成倍的提高。
行路就是在追寻梦想
生活中,没有人会做漫无目的的行者,凡是行路、旅行都是源于一定的目的进行的。而人们所做的最艰苦、最遥远的行路,也一定是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而做出的。
现实中,多数人主张安居乐业,恋家情结较重,但毕竟社会是依赖于分工协作而存在的。生活中,有守成者也需要有开拓者,行万里路去追逐梦想是个人的事业也是人类共有的事业。
杨凤是一位从青海到北京创业的弱女子。1987年,杨凤高考中榜,不幸的是录取她的学校并不是她报考的那一所,而是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青海警校。没有听说过也没什么,最糟糕的是她的性格离那身警服相去甚远。她性格内向,考大学的时候还不敢走夜路,不敢一个人睡觉,还害怕看见血。这样一个胆小如鼠的女孩无论如何是干不了警察这一行的,别说抓坏人了,只有被坏人抓走的份儿。杨凤也很有自知之明,她很客气地谢绝了警校。父母怪她没出息。一气之下,杨凤决定一个人独自出门闯荡。她打算去北京捞世界,说走就走,她穿着一双过时的塑料凉鞋,肩上背着一个撑破了拉链的背包。
连所有硬币都算上,她揣上36块钱。开始了她的北京之行,但是北京并不领她的情。第一天,迎接她的是一场没头大雨,把她淋了个落汤鸡。她躲在没有屋檐的墙底下,想着潘美辰唱的那首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哪里才是我避雨的家?
杨凤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政法学院做打字员,那时电脑尚未普及,学院使用的是老式打字机。打一张蜡纸的报酬是7角钱。
白天晚上不停地敲打,一月的工钱只有150元。工资虽然不高,但杨凤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这份工作使她暂时有了栖身之地,这样她就可以谋划下一步的发展了。
解决了温饱问题,她并不满足,她还要圆一次大学梦。
赶上成人高校招生,她试了一次,结果轻而易举地考上了。1988年,她被中国财政金融学院夜大录取了。那一年她们家里喜获丰收,她的弟弟也考上了北大。双喜临门,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一家五口就靠父亲那一点点退休工资,维持平时的生活都困难,又怎么能同时供养这一对大学生呢?父亲紧皱着眉头,最后扔给她一句话:还是先供你弟弟上学吧,反正你一个女孩家念了书也没多大用场。
杨凤明白,要读书,还是只有靠自己。她把打工的钱凑了凑,还差一百多元。向在一起打工的小姐妹借了一些,还不够。她伸出手臂,用200多毫升的血补上了最后的差额。鲜血站还贴补了她一杯稀释的牛奶,那是她到北京以来喝过的最为奢侈的饮料。
幸好是夜大,杨凤仍然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听课,回来再加夜班打字。为了积攒这一个一个的七角,她拼命地干,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长时间在灯光下熬夜,她的视力急剧下降,坐在前三排都看不清教室黑板上面的字了。真是屋漏偏适连夜雨,她所打工的学院也因不景气,减少临时用工,将她辞掉了。
没有了工作,饭要吃,书要读,杨凤一天都不敢耽误,沿着学校外面的马路一直向前走,她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问:请问招工吗?需要人吗?有一家公司让她试干两个月。她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结果只拿了一个月的工资。第二个月这家公司从珠海进了一批布料,进库一开包,里面全是两三米长的化纤布头。就这一批货,公司一下赔了100多万,无力支付员工工资。第三个月公司停业整顿,杨凤又失业了。
1991年成人高校毕业,杨凤想她的苦日子到头了,她的大专文凭能派上用场了。谁知她的户口不在北京,对口的财务专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接收。
有一天,蜚声国际的靳羽西女士来北京了。这一年,她的身份是美国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目的是到中国来推销她的羽西系列化妆品。
杨凤受此启示想,哪个女人不爱美?为了得到一份美丽,许多女人可以不惜花费高昂的代价。如果我投身到美容业之中,不仅能够满足女人的这种需求,而且说不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
杨凤打算离开北京,去美容业相对发达的珠海去学习美容。她带上了所有的积蓄,不远万里到了珠海。然而,珠海让她失望了。在她学习的那个学校里,美容师只是教些浮浅的技巧,并不负责系统地讲授理论。这对于求知欲异常强烈的杨凤来说,显然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既然是来学习美容的,就要学到最好。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她弄到了去香港的护照。在香港,她终于接受到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回北京后,杨凤此时的心情可与初来乍到时大不相同了。
杨凤认为打工很少能够打出名堂。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自己做老板。她打算暂且委曲求全,还是先打工,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院。
这时,刘晓庆化妆品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杨凤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去了有关资料。10天后,杨凤接到了面试通知。在北沙滩的面试地点,她看到打扮人时的漂亮姑娘聚集一堂。而在两万多个报名者之中,将被录用的只有14人。大大小小、严格苛刻的面试杨凤一共经历了六次,而最后一次是由刘晓庆本人亲自把关。
半个月后,杨风成为“刘晓庆化妆品有限公司”的销售部主管。
杨凤在刘晓庆化妆品有限公司工作了两年,受益匪浅。她不仅得到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为了圆那个老板梦,她辞去了职务,在西城区接手了一家很不景气的酒吧。杨凤把它开成了一家专业护肤中心。创业伊始,杨凤手中剩下的积蓄仅够交一个月的房租。经过两年的努力,杨凤把护肤中心打理得井井有条,资本越积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固定客户已有500多人。在京城同类品牌的100多家美容连锁店里,她的护肤中心是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最好的一个。
经过不断地闯荡,杨凤不再是那个偏远的青海跑过来的小女孩了,她已经成了拥有多个美容中心的老板。她不会忘记当初的艰难岁月,正是那段苦日子,走南闯北,不断奔波的经历,才使自己找到了喜爱的事业也为之打下了基础。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脚下走不到的地方,就很少有对其进行彻底认知的可能,而行万里之路就弥补了这一遗憾。通过行万里路,我们可以开万般眼界睹万般风景,实现心中的梦想。
定好目标再出发
许多人以为,人行万里之路,自会收获到应该收获的东西,似乎行路本身就有无限的价值。其实,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有多大?然后,我们才能谈得上有价值地出发。
从杂志上看到过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是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休斯顿总署太空梭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同时还在总署旁边的休斯顿大学主修电脑。纵然忙于学校、睡眠与工作之间,这几乎占据了他一天24小时的全部时间,但中午要有多余的一分钟,他总是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他的音乐创作上。
写歌词不是他的专长,所以在这段日子里,他处处寻找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与他一起合作创作。他认识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内芮。就是她在他事业的起步时,给了他最大的鼓励。
年仅19岁的凡内芮在德州的诗词比赛中,不知得过多少奖牌。
她的写作总是让他爱不释手,当时他们的确合写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他仍然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特色与创意。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凡内芮又热情地邀请他到她家的牧场吃烧烤。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拥有庞大的牧场。她的家族虽然极为富有,但她的穿着、所开的车,与她谦诚待人的态度,更让他加倍打心底佩服她。凡内芮知道他对音乐的执着。然而,面对那遥远的音乐界及整个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他们一点渠道都没有。此时,他们两个人正在德州的乡下,他们哪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突然间,她冒出一句话:“想像你5年后在做什么?”
他愣了一下。
她转过身来,手指着他说:“嘿,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5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又抢着说:“别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了,确定后再说出来。”他沉思了几分钟,开始告诉她:“第一,5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而这张唱片很受欢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第二,我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凡内芮说:“你确定了吗?”
他慢腾腾地回答说,是的。
凡内芮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算回来。如果第5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你第4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那么你的第3年一定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的第2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那么你的第1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
“那么你的第6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
“那么你的第1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套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
凡内芮笑笑说。
“喔,对了。你还说你5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的乐师一起忙着工作,对吗?”她急忙补充说,“如果,你的第5年已经在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4年按道理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3年,就得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2年,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住在纽约或者是洛杉矶了。”
次年,他就辞掉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太空总署的工作,离开了休斯顿,搬到了洛杉矶。
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5年,但大约可以说是第6年,1983年,他的唱片在亚洲开始畅销起来,他一天24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常问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妨先试着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连我们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匆匆忙忙地上路又有什么意义呢?定好目标再出发不是更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