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21526600000021

第21章 清白是做官的风骨,美德是做官的口碑——做官就要挺直腰板做个有骨气的好官(5)

据考,朱元璋平日极喜颂唐人李山甫《上元怀古诗》,“有暇则吟哦不绝,且大书置屏间”。李山甫诗的原文是:“南朝太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与那些只把诗词书画当成室内装饰的帝王不同,朱元璋欣赏的是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是短短56个字的一首七律,从建都南京的六朝兴亡史事中总结出的骄奢致败的历史教训。朱皇帝也建都南京,面对前面如烟云过眼般的几朝帝王,他不能不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六朝覆辙的问题,把《上元怀古诗》写到屏风上当成座右铭,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当然,仅仅吟哦古诗无济于事,还要有具体的措施。朱元璋重点抓了两个问题。一是“倡节俭”。他“常念昔居淮右,频年饥馑,艰于衣食,鲜能如意。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唯恐骄盈不可复制”。就是说,经常用忆苦思甜的办法,告诫自己警惕奢靡,厉行节约。二是“谨嗜好”。朱元璋告诫大臣们,“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几百年前的一位古人,能以史为镜谈出这么深刻的道理来,真是不容易。看上去他把属于个人私事的嗜好问题上升到如此高度,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其实不然。嗜好与物欲确实常常联系在一起,受物欲诱惑,嗜好往往发展到好坏不分,为害极大。由于朱元璋这两点抓得紧,官员们“平日无优伶近贽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社会风气俭朴,百姓负担不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较快。

读到这些史料时,我们会联想到今天社会上的官场习气。比如一些党员干部似乎已然不知警惕奢靡、厉行节约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早被他们置之脑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也丢得差不多了,动辄就讲排场,比阔气。据说,我国官员办公室的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一个副处级领导的办公室就不乏一二百平方米的,且装修豪华,带休息间和洗手间,比高档宾馆不差。看上去,出入这样的办公室,风光神气得很,殊不知,这既丑化了自身形象,让群众觉得你很“骄盈”,浪费民脂民膏,也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作为党员干部,理应常“检制其心”,远离骄奢,亲近节俭。

前些年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有一句“名言”:

“不怕什么法规、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也就是这些官员有着骄奢的爱好才被人家“放倒”的。赖昌星农民出身,与一些官员本来素不相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可这些人却与之称兄道弟,成了他走私的保护伞和帮手,原因是赖昌星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很快摸清了每个人的“爱好”是什么,并对症下药,极力投其所好,你喜欢车就送车,你喜欢房子就送房子,你喜欢女人就送女人,你喜欢赌就送赌资,直到把你拉下水。

不久前药监局的一个贪官事发,法庭认定其受贿上百万元,主要是打高尔夫球的会员卡。有这样一个高消费的嗜好,不法药品经销商就投其所好,这个送一张,那个送一张,来者不拒,就够坐牢的了。

看到这些事实,就不能不佩服朱元璋“谨嗜好”的见识。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爱好,党员干部也不例外。爱书法、爱收藏、爱钓鱼、爱唱歌、爱跳舞等等,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要把握适度,更不能被坏人找缝下蛆。如果党员干部在爱好的满足上多一些谨慎,多一些节制,相信就会很少失足于腐败的泥潭,甚至落入性命难保的境地。

毋庸置疑,共产党人比封建帝王高明得多。但这是从总体上讲的。一些能洞察历史和世事的古人,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望而生畏的处置力甚至是今人不能比拟的。比如朱元璋的“倡节俭”、“谨嗜好”等等。

我们今天的许多官员的腐败都是由教化和惩处不利导致的,对此,除政府需要加强治理外,官员本身戒骄抑奢的德行修养更是关键。

13.去庸俗之风,树刚直之气

崇为官者应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民族气节,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对于官员来讲更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操。

我们党在继承中华民族贞守气节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又培育和形成了崭新的革命气节——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革命战争年代的“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这种革命气节的表现,是有骨气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时代敢于抵御各种诱惑,也同样是这种革命气节的表现,是有骨气的崭新篇章。很多领导干部身上是充盈着这种骨气的。

一些高回报的剪彩、庆典之类活动,请他们赏光、捧场,他们绝不前往:“不是组织安排的,不去!”歌舞厅、夜总会,他们绝不涉足。送上门的礼物,他们绝不“笑纳”。公款挥霍,吃吃喝喝,他们绝不参与。浩浩然,有严于律己之志,凛凛然,有天下为公之情。

崇高的革命气节不仅是以往克敌制胜的利剑,也是如今做个好官、拒腐防变的金盾。不重养骨气,很容易由好变坏、蜕化堕落,甚至跌入腐败的深渊。因此,把骨气比做第二生命不为过之,视其为精神脊梁不为过之。

领导干部养骨气,须从不媚俗始。媚俗者难养骨气。所谓媚俗,是指那种无原则地迎合、屈从庸俗、低俗风气的行为。譬如,热衷于请客送礼;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与老板大款拉拉扯扯;习惯于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投机钻营、拉关系、找靠山、买官卖官等等,都是时下表现突出的庸俗、低俗行为。如果不坚持原则,不旗帜鲜明地反对,甚至“跟着感觉走”,“人家咋着咱咋着”,同流合污,就是典型的媚俗。

媚俗的领导干部,往往把人生追求更多地放在对物欲的满足上,而忽视精神上的需求。没有精神追求,就像缺了脊梁一样,是无法昂首做一名让人感佩的领导干部的。媚俗的领导干部,脑袋是空的,缺乏理性思考,没有是非意识;媚俗的领导干部,腰杆是软的,很容易被“糖衣炮弹”击倒,被别有用心的人拉下水;媚俗的领导干部,内心是虚的,威信是低的,因为你自己其俗无比,没有人格魅力,又怎能主持正义,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而做有骨气者,就必须对“流行”的庸俗风气、低级趣味的东西,思想上予以蔑视,行动上划清界限,做到洁身自好。

领导干部的骨气,是不变的党性,永存的正气。党性正则骨气硬,骨气硬则党性纯。领导干部养骨气,非讲党性、立党性、升华党性不可。党性树得高、牢,骨气就坚固。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领导干部树立以下信念是关键。首先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使之偏移丧失;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不令其滑坡下降。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义利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不求虚荣,不求安逸,只愿做个甘于奉献的人。就像沈浩放弃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献身于落后贫穷的农村,一干就是6年一样。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恪守这样的人生信条,就不怕滚滚红尘袭来。再次,讲原则不讲私利、讲公道不讲私情。轻私欲则养骨气,重私欲则坏骨气。为官者应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面对诱惑眼不花、心不乱、志不移,练就一副不败的“金刚之身”。此外,要用先进文化充实精神生活,不任其颓废空虚。不沉溺在推杯换盏中,沉醉于靡靡之音中。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学习,少一些娱乐,多一些勤政。

相信如果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上的操守,自己的腰杆和骨气就永远是挺直的、硬气的。

14.当官有点“穷酸相”不掉架

只有让广大群众真正享有监督各级官员的权利,才能让我们的官员也有一副低调朴素的“穷酸相”,从而做到廉洁为官,清白做人。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官员最气派?恐怕就是我国的官员了。说话口气硬,办事门槛高,出行派头大,住的宽敞,出手阔绰,花钱潇洒,腐败不叫腐败——那叫大气!与之相比,外国的官员无不相形见绌,我们且以德国官员为例,看看他们的“小气”。

德国官员的小气,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他们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在政务活动中都不讲排场,很少张扬,在个人交往中也一副“穷酸相”,公私分明,不揩公家油,不慷公家之慨,自家人更不能跟着沾光。

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的官员这样“穷酸相”?原来在德国,有十分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其密如蛛网,触之伤筋动骨,就如同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咒,能有效约束住像孙猴子那样的顽劣之徒。公民就用这个“紧箍咒”来监督制约官员。

《看天下》杂志曾介绍了德国在公车及专机监管、公款消费和收受礼品等方面的一些规定,从中就能窥出这种德式“紧箍咒”的鳞鳞爪爪,令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

关于公车及专机管理。官员在使用公家车时,会被划分为“公务行程”、“从家里到工作地点的行程”、“归家行程”等,按此分别计算个人应负担的费用,违者要受重处。2009年大选前夕,前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之所以彻底告别政坛,不是因为医疗基金改革失败,也不是因为抗击甲流不力,而是因为动用了公车去西班牙度假。默克尔度假时,出于安全考虑,必须乘坐政府专机。她的丈夫可以一同乘坐,前提是他愿意为之付费。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当年施罗德就是因为承担不了这笔费用而不得不和家人分开旅行。他一个人免费搭乘政府专机,而他的妻子和女儿则自掏腰包乘坐便宜的班机。

关于公款消费。在德国,官员不分大小,一律不得用公款招待亲友或支付吃喝费用。曾担任经济部长的维尔纳·米勒说:我要是下班后想和施罗德一起在总理府喝杯酒,我宁愿自带酒水。官员即使在办公室为自己点一杯咖啡或者啤酒,他的办公桌上几天后也会出现一张个人付款的账单。

关于收受礼品。曾担任经济部长的维尔纳·米勒第一次参加内阁会议时,就被告知,每年不能接受价格超过300欧元的礼物。

这些规定,不是“写在纸上”的空头支票或“喊在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法规。不管什么人,都要按规定执行,并接受公民的监督。若有虚假不实之处,立即会受到查处,轻则批评、罚款,重则丢官,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谁也不敢草率应付。

看罢这些,我一直在想: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国,之所以经久不衰,能有效抵御狂风大浪的冲击,除了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支撑外,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在一切管理要素中,管好各级官员乃头等大事,也堪称特等难事。要真正管好官员,先得靠法律法规弄个“笼子”,把他们手中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还要靠来自公民的直接监督,由他们给官员戴上“紧箍咒”。这种监督如恢恢天网,疏而不漏,谁敢触网,众人齐念神咒,他纵有七十二变也无处逃遁。这就是“紧箍咒”的神奇威力。“紧箍咒”乃国人创造,本是我们的“国粹”。不过既然它已在德国开花结果,倒不妨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以健全、完善我们的官员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只有让广大群众真正享有监督各级官员的权利,才能让我们的官员也有一副低调朴素的“穷酸相”,从而做到廉洁为官,清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