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趁一切还来得及,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1526800000016

第16章 糊涂处世,在豁达中体会快乐(3)

一则笑话说:有个人,天天闲得无聊,抓了几粒稻子吃起来,觉得又扎嘴、又苦涩。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壳,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饭;如把煮熟的米种到地里,将来收获时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煮了一锅米饭,撒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是自作聪明的结果。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处处耍小聪明。例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含义,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还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门后曹操亲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改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么,丞相是嫌门太大了。这样一来,曹操就讨厌杨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了。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前进则困难重重,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不等上级命令,教随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影响了军心。曹操知道以后,他还辩解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东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以免到时慌乱。”曹操一听,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警戒三军。

对于曹操斩杨修,一般人们会认为是曹操心眼小,借机杀人。其实关键是杨修聪明过头。世上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假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杨修就是这样,经常不看场合,无视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结果自然越来越遭人讨厌和憎恨,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个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即使真的撤军,也要用正面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不然会军心大乱。而军心是军队的命根。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但杨修违背了,岂不是自寻死路?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不难看到类似的情形。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建议你在面对人生际遇时,切勿自作聪明,而要学学糊涂。所以,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现得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那么你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自知之明,没有必要总是要向他人强调自己的聪明,更没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机会向众人表现你的聪明。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还能以诚相待。他说:“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但是对于官场的交接,他们兄弟俩却不堪应付。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会对你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话,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显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显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就是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说:“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做一个谦卑低调的人

“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果壳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越有涵养的人越谦虚,正犹如结实的稻穗,头总是像敬礼一样往下低;粗鲁的人则目中无人,趾高气扬,始终把头抬得高高的,犹如那些不结实的稗子一样。

苏格拉底是大哲学家,有人问他是不是超人。他回答道:“我并不是什么超人,我和平常人一样。有一点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越有内涵的人越谦卑。难怪哲学家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谦卑和容忍更适合一位伟人。”

一颗谦卑的心是自觉和成长的开始,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不知道的一切之前,不会学到新东西。

许多年轻人都有这种通病,他们只学到一点点,却自以为已经学到一切了——他们的心关闭起来,再没有东西进得去。他们以为自己是万事通,而这也是他们所犯的最严重错误。人们喜欢自我陶醉,常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衷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这不是懦弱胆怯的表现,只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卢有一次去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小卢强调:修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泰山大人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小卢。

小卢怕再争论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小卢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因争论不休,矛盾扩大,从而影响感情。

试想,如果小卢一意孤行地与岳父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呢?很可能会不欢而散。

骄傲还是谦卑,这是一个问题。有很多聪明人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刚愎自用、十分傲慢,身边的人不免对其多有微词,最后导致做人和处世上的失败,甚至影响其事业和人生。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的老福特。

福特在年轻的时候非常谦虚,善于向人学习,自学而掌握了汽车制造原理,并发明出“T型车”生产方式,引发了美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的革命,自己也成了企业家。可是当市场变化,汽车从大量生产转向个性消费,成功后的福特却变得固执己见,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也坚决不愿意改变固有的生产流程,最后令企业亏损累累,事业落败,自己也不得不从高位上退下来,让位于福特二世。

古代中国,曾有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过张良为老人拾履的故事,这些人都因为具备了谦卑的人格而成就大业。这样的故事现在听来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然而谦卑人格的塑造,事实上正是自身人格完善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

杭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每年创造的利税都足有5个亿,这在全国的民营企业中可以说是惊人的。但是,公司上下都非常低调,总经理更是十分谦虚,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书生。他的办公室里,没有他自己的照片,也没有和高官们的合照,只有一位慈祥的老妇人的照片。

经询问,才知道是他在绍兴的老外婆。这位老板的淡泊人格难能可贵。

著名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成建亦是只在办公室挂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告诫自己一定要谦虚待人、平和待人。

这些人士都是很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很谦逊的企业家。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依旧低着那高贵的头颅,正如那些饱满的稻穗一样,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谦卑谨慎令他们才有今天的成就。

以退为进是一种糊涂战术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太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人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

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太力气便收复了太原。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然有很大牺牲,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

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的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