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21526900000033

第33章 保持淡定,悠然享受美好生活——淡定是上帝的恩赐(1)

淡定是淡泊、淡化、淡忘、淡然和淡雅;淡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是得失随意,荣辱不惊的超脱,是平平淡淡的洒脱人生。淡定是优雅为人的处世态度,是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是一种最能为自己带来成功结果的心安、宁静心理的至高境界。

生活因平常而丰富

平常的生活一经升华,就会变得不那么平常起来,因为,生活是美丽的,这种美丽,恰恰蛰伏于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平平常常之中。

《快乐的人生》

什么是平常的生活?平常的生活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当然,如果让你选择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日子去过,大多数人还是不乐意的。因为这样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天动地、没有风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是,也许你没有想过,你周围那些快乐的人,他们之所以快乐,就因为他们珍惜平常。喜欢过一种平常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旅程也因平常而丰满。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直以来,小白兔都是靠种青菜、萝卜为生,过着一种清苦的生活。而狐狸呢,从来就不到地里劳动。它今天到农夫家叼一只鸡,明天到牧人那2里偷一只羊,因为顿顿吃荤,所以自我感觉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天,狐狸去拜访小白兔,并告诉小白兔,自己平时都吃了些什么。小白兔听后,心里很是羡慕狐狸所过的那种生活。但它不愿去偷去抢,所以只好一年到头吃青菜和萝卜。

狐狸向小白兔告辞时,轻蔑地说:“你真愚蠢!活该一辈子劳动,一辈子吃素。”

自认为聪明的狐狸在冬天来临时,家里因为没有贮藏的粮食,加之大雪封山,它无法下山偷鸡抢羊,竟被活活地饿死了。

小白兔死守着青菜、萝卜,一辈子过得安逸、舒适;狐狸虽然吃过很多美味,但最终还是被饿死。人生也如此。你甘于平凡,甘于平淡,就能收获满足,收获快乐;你追求刺激,追求享受,到头来往往落得两手空空。

就像狐狸一样,我们对于平常的无端蔑视和漫不经心,也是我们最经常、最易犯的错误之一。然而,竟有那样多的人对平常总是不屑一顾,尽管他们几乎一生都是在平平常常中度过。

平常之所以值得珍惜,既是因为它存在于现实之间,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又是因为它深潜着理想基因,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掘。而且一旦失去之后,它就会显示出惊人的价值和增值的能力。

一位国外知名作家在失去自由隐居一年之后,有人问他最想念什么,他深有感触地回答:“我想念的是平常的生活。在街头散步,到书店里从容浏览书籍,到杂货店里买东西,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我想念的只是这些平常的小事情,你有这些事情可做时,认为一点不重要,当你不能做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生命中的要素,是真正的生命。取消这些事情,是最大的剥夺。”这段表白,真是再朴素不过地阐述了平常的价值。

你甘于平凡,甘于平淡,就能收获满足,收获快乐;你追求刺激,追求享受,到头来往往落得两手空空。没有把平常日子过好的人,不会品味到人生的幸福;没有珍惜平常的人,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珍惜平常的生活,你就能够时时品味到生活中的快乐。

享受生活的乐趣

懂得堂堂正正地享受今天,这是至高的,甚至是至圣的完美品德。

《快乐的人生》

某地的风俗,设宴时要给客人奉上大量的牛奶,所以一般人都在请客前很久开始挤奶,不至于临时供应不上。

有一个人计划在一个月以后请客,他心里想:“如果要装那么多的牛奶,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就容易坏。不如干脆把它放在牛肚子里,到请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能有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不过了吗?”

他对这个绝妙的想法很满意,于是就把所养的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每天也不去挤奶了。

一个月以后,请客的日子到了,这人把奶牛牵来,准备让客人们品尝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他怎样努力,却一滴牛奶也挤不出来,被所有的客人讥笑了一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敢快乐地享受每一天,因为他们也是想把快乐贮存起来,以备未来享用。

从精神实质上来说,每一天的生活,不过是时间在我们的灵与肉之上的一些映象,最后留存下来的,除了一些快乐与不快乐的体验,别无其他。贮存快乐的想法和准备把牛奶贮存在牛肚子里一样愚蠢。

16世纪法国著名的散文家蒙田说:“懂得堂堂正正地享受今天,这是至高的甚而是至圣的完美品德。”

享受今天是逐渐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享受自己在奋斗过程中的幸福和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第一要义在于发展自己所有的、所能成就的东西,并且谁都有权利这样做。

有人把享受今天看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看成是酒池肉林吃喝玩乐。

尽管这也是享受,但这只是肉体上的享受。

其实,真正的享受不仅仅是吃喝玩乐,也不仅仅是恣意无度的放纵,而是正视人生的悲欢离合,体味生命中的快乐与激情、悲哀与愤怒。真正美满的人生就是符合一般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但不含奇迹,也不超越常规。

每个人生下来都要面对一系列的人生问题:生存问题、发展问题、物质满足、精神满足等等。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总的来说,都要经过一定的历程。

人在解决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无论是成是败,都要在奋斗过程中享受它们。包括从失败中得出对人生有用的教训和经验。

不要害怕享受人生,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人生,享受生活;有钱的人可以,贫穷的人也可以;四肢健全的人可以,身有残疾的人也可以;成功的人可以,失败的人也可以。关键是看他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享受人生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的乐趣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享受人生是一种乐趣,会享受人生的人是快乐的。但享受也是随地随处、每时每刻的事情。永远不存在那样的一个起点,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开始享受人生。

叔本华说:“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

这种虚妄的期待和无用的隐忍,真是最让人觉得可笑又令人叹息。

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能知道,那世界应该变得多么灰暗:我们将失去所有的激情,生活会变得像一部看过了的老电影,不再给我们带来惊喜,也难以使我们感动。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今天,因为一切“过去”,都是由“现在”这一瞬间累积的,不把握现在,也就没有永恒。

古罗马诗人菲尔西乌斯的一首诗可为我们加油:

尽情享受吧,我们仅此一生。

明天我们只留下余灰,化做幽灵,一切归于乌有!

快乐在于平凡。

不以刻薄的心对待自己,真正的宽容,无非是先容得下自己,让自己积累每一天的感悟,享受每一天的人生。

善待自己,以一颗博大的心,品味人生,享受人生,让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成就目标。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一念之中。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人不同,见解不同,但不可不知的是,人应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命点,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

《智慧的锦囊》

每个人都希望让自己的一生过的尽可能的幸福和快乐,其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难,因为,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就掌握在自己的心里。

福将至,不要喜不自胜;祸将至,不要悲痛欲绝。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自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过一个快乐的人生。

有个商人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攒下了一笔财富,于是,他将这些财富换成了一锭金子,并把这事张扬了出去,可是后来他又十分后悔,怕自己把这件事说出去后,有人去偷金子,所以他每日担心,每夜难以入睡。于是他就在墙角处挖了一个洞把金子放在那里,而且每天都要看一次。由于他总要去那里,渐渐地还是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终于趁他不备偷走了金子。这位商人再去时,金子已经不见了,于是他放声大哭起来。邻居见他如此难过,就纷纷地安慰他说:“金子埋在那里不用,和石头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吧,你再埋一块石头在那里,拿它当金子不就行了吗?”于是,这位商人才停住了哭声。

面对得失就应当有一个正常、豁达的态度,既不要在得到时喜不自胜,也不能在失去时悲痛欲绝。能够正视得失,对你的人生观会很有帮助。

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人得一人而天下兴,也有人得一人而江山亡。如文王得姜尚,纣王得妲己。得失之间有好有坏,得也不一定值得欢喜,失也不一定值得伤悲。不管是得是失,都各有因缘。是你的,不必力争也会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计取得,也会随风而逝。人的一生,失去了金钱,会有再来的时候;而失去了人格与道德,却极不容易恢复。

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是相依相随的,无须过于在意。重要的是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其实只有一丝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

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其实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的。得与失是天平的两端,要想有好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就看我们如何往上放砝码了。

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才是聪明的选择。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得与失,都付笑谈中。有了如此轻盈的心态,我们就不会为人生的得失而苦恼,这才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七天,那么你将如何安排?和谁共度?多半的回答是:

“如果我只剩七天,我会告诉我心爱的人我对他的爱。”

“如果我只能活七天,我要坐在海边,欣赏夕阳……”

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识到这件事的迫切。那么,还等什么呢?为什么要等到只剩下“最后”七天才愿意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去做呢?

得与失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得即是失,失即是得,面对得失,我们要以“得而不喜,失之不忧”的精神来对待,满足于现在,活好今天,人生才会快乐,才会有进步。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在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仅你的事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还会损耗你的生命。

悠闲,不是懒散,而是某种特别的心境。通常所说的空闲时间,实际上是指我们感到闲暇的时刻。什么是悠闭?感受它,远比说明它更难。这与无所事事或游手好闲无关。等候在客户房间里,自然有空闲时刻,却无悠闲之感;同样,我们在火车站换车,即使等上两三个小时,也享受不了那份清福。这两种情形,我们都不会感到安宁和自在,能在这种场合安心阅读、学习或回忆,那是十分罕见的。这时,我们心里总是烦躁不安,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那儿作祟,就像我们在童年时代,不住地踢着那慢吞吞的脚踏车轮胎的情形。

悠闲,意味着不仅有充裕的时间,而且有充沛的精力。同时,要真正领略到悠闲的滋味,必须从事优雅得体的活动,因为悠闲要求发自内心的自然冲动,而非出自勉强的需要。它像舞蹈家起舞,或者滑冰者滑动,是为了合乎内在的节奏;而不像农人耕地或听差跑腿,只为了得到报偿。正是这个缘故,一切悠闲,皆是艺术。

悠闲,是一种心境。人有时非常矛盾。一个人本来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环境都不错,然而当事者却可能心存厌倦。对人类这种因生命的平淡,以及缺少激情而苦恼的心态,有时是不能用不知足来解释的。

有人曾对住在一座森林公园里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公园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然而,他们认为这儿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在那个地方,他们并没有多么悠闲的感受。

熟悉的地方没有悠闲。这对夫妇对这儿太熟悉了,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他们漫长的日子里,已不再有悠闲的含义,而是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

当心像明月一样时,有水就有月;当心要像天空一样时,云开现青天。这时,快乐像把左手交给右手一样容易。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万分珍惜。假如给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帘的是葱郁的山林、碧碧的草地、油油的庄稼、可亲的身影……这些,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熟视无睹,便漠然置之。有谁能在闲暇之时,特地抽空去林间听一听鸟鸣?

有谁能对眼前的景物产生特别的惊喜?

美国著名哲学家梭罗曾说:“我来到森林,因为我想悠闲地生活,只面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并发掘生活意义之所在。我不想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才发现我从未享受过生活的乐趣。我要充分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养……”

这才是真正的会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