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正能量:用信念改变自己
21527300000022

第22章 人脉正能量:和谐人际,让人乐于跟你合作(2)

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冲突

我们要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志趣,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做到这些,我想就可以压制愤怒的怒火,减少无谓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存在冲突,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冲突、化解冲突、消除冲突。要尽量避免和对方在情绪上的冲突和纠缠。于是,当别人开始有情绪的时候,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很小的一件事也会延伸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名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对有名的搭档。德国当时会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首相行,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有时候,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

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

威廉一世说:“对呀!”

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

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由此不难理解,威廉一世为什么能够成功,而这也是德国在那时候能够那么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把气撒在无辜者身上,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相反,国王威廉则能从宰相俾斯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巧妙地将愤怒平息,避免了鹬蚌之争。

当你和别人发生争执了,怎么样才能避免恶化呢?

(1)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也就是要控制那些不理性的思维,它会导致我们头脑中的映像模糊,使我们丧失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也更容易对他人发火。常见的误区包括:武断,因一个负面因素而忽视其他的正面因素;“超概括性”,就是以一个人的特点来概括一群人,将矛盾扩大化;主观,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衡量其他人的行为,比如某同事迟到了,认为他肯定是什么原因,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戏剧模式化”,不管实情如何,自己认定某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像编剧一样导演生活;贴标签,预先给某人某事贴上一个标签,对它的判断局限在这个前提下。

(2)耐心倾听。

完全投入地倾听他人,包括你的身体表现:看着对方的眼睛,跟着对方说话的节奏,这能帮助你找到你们之间的分歧所在。耐心地倾听是为了掌握正确的信息,比如,一个很重要的约会,对方却迟到了很久,如果你一见他就愤怒地指责对方,争吵很可能就此爆发。如果先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也许结果会不同。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也许他一路上遇到了特殊情况,也是心急如焚呢。

(3)艺术地批评。

给对方建设性的意见,要求现实、准确,而不是给他“上一课”。就事论事,不跑题,不要给对方下结论。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希望别人对他说“你就是这样的一个货色,没救了”。强硬的建议通常会伤害别人,使他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建立对话,受挫的对方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而无辜的你还一直以为你对人家好,人家该心存感激。

搬掉猜疑这块石头

对人多一些体谅,懂得欣赏别人的好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随时开启自己心中快乐的大门。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虑。猜疑常常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有关。

猜疑心理与一个人强烈的私欲有关。这种私欲包括权欲、金钱欲、****等。私欲越大,猜疑心里就越强烈。如果一个人无私,他的行为必然无畏。

如果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那么,他的行为总会带有利己特征,于是,他会强迫自己处处“格外小心”“分外谨慎”。对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衡量、评价,并对其充满怀疑和不信任。

玛丽是一个刚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大学生,目前在一家不错的企业工作。

工作中,她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唯恐稍不留意影响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一次,她成功地完成了一张设计图,高兴之余,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真是太棒了!邻桌的同事闻声抬头瞄了她一眼,她马上紧张起来,糟糕!同事一定觉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听到部门主管与人谈话中提到“新员工”三个字,并表情严肃,她的心一下缩紧了,一定是说我什么不好的事情。

过分的猜疑让她整日惴惴不安,每当见到别人脸色不好或两三个人低声交谈,她就会担心别人是不是在针对自己。过分猜疑让他身心疲惫,感觉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最终辞职而去。

其实,别人的态度多是他们的情绪反映,每个人都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许与你并无多大关系,过分敏感多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分向外投射的反应。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是坏事,但过于敏感的话,就很容易埋下害人害己的祸根。如果任猜疑蔓延发展,往往会形成攻击性的变态人格。如果你想要为自己的情商加分的话,如何消除猜疑是你必修的一课。

(1)把猜疑消灭在思维中。

如果一个人一旦被猜疑的绳索锁住,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那么,工作中应该如何消除这种不良心理呢?拓宽胸怀可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排除一个人的不良心理。所以消除猜疑,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

摆脱错误的思维方法也是避免猜疑的有效方法。思维对人是一种束缚,思维会把人带进一个死胡同。换一种思维才能使猜疑之心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猜疑是多疑者对自己心灵设置的一道心理障碍。一个人如果能敞开心扉,增加心理透明度,猜疑之心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2)用理智和自信化解猜疑。

理智可以化解猜疑发生,因为猜疑属于情绪,而理智是祛除猜疑的良药。当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要马上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加以辩证分析,这样猜疑就不会像阴云一样堆积在自己心头。同时,冷静思考也是祛除猜疑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相信自己可以与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在工作中,非议和流言时有发生,与他人产生误会,也属于不可避免的正常事情。当别人对自己产生怀疑时,应当安慰自己不要和别人的闲言碎语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3)自我安慰,增强调节能力。

产生猜疑的一大原因,就是总担心别人说三道四,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一些消极评价。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或者与他人产生误会在所难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你就会失去自己。

朋友需保持一定的距离

交朋友本来就是双方的事情,不能由着自己一厢情愿,而应当尊重对方,耐心地等待对方。友情需要距离的度量,有距离才有吸引,心灵也才能保持独有的空间。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情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朋友也有各自的标准和条件。我常想,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友情,离不开互助,离不开关心,离不开支持。

在朋友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如果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对方渡过难关,战胜困难,要比赠送名贵礼品有用得多,也牢靠得多。既为朋友,就意味着相互承担着排忧解难、欢乐与共的义务。只有这样,友谊才能持久常存。

然而,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很有艺术性的。朋友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是怎么样的朋友,无论关系多么密切,距离都是如此重要。

对一个朋友,且不论男女朋友,不能太过于重视,否则对方会觉得压力很大,会被你的重视压的喘不过气,但又不能过于疏忽,过于疏忽,可能就不会再有联系。有的朋友,你如果太重视他,会让他觉的交你这个朋友很累,就是因为你太重视他了,让他感到压力,也会让自己过的很辛苦。

无论是朋友之间,或是恋人之间,对对方的情感,肯定是无法对等的。

总会有付出较多的一方,而往往是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现在很多时候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都会告诫自己,要控制自己的付出,这样会让自己和朋友都不受伤害。所以我现在不会强求别人,要尽量不要给他人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