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21527600000036

第36章 好父母教育孩子不该有失误(2)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或多或少具有差异性,父母在生活当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智力的差异性,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要依据孩子的特长、兴趣等量力发挥,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公平看待孩子。

我们承认,孩子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的本领或不同领域智能,孩子的父母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聪明才智,一旦孩子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家庭和幼儿园、学校就该因材施教,设置独特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课程。并且适当的教育方式、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

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是一味满足,要啥给啥,而在孩子精神需要方面却极其吝啬,在学业方面则是给孩子强力的压迫、挫折的鞭挞。孩子无力反击,那怕想反击,父母也会施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读书,只能捡垃圾”,“学不会,就不要去跳舞”,“考不好就送你去当小丑”……这时父母忘了自己孩子还有跳舞的潜能,她也许是属于身体运动和音乐智能聪颖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聪明就被扼杀了。

父母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询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情况,同他一起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重的并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温暖,感受到一种力量,朝着你希望的目标去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以亲切的爱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感到还存在不足,进而激励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儿子啊,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儿子陡然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

“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老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铃木使劲地点了点头。

此后,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但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在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后,感觉到应该还要读天理:读每个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其实,孩子的分数只能代表孩子某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而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孩子的标准。

父母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形成一套更具客观的更合理的和更全面的评价标准。父母应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和鼓励孩子,以此增加孩子的信心,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孩子。天长日久,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增强了,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赢得起、输得起才是最大的赢家。父母要有这样的观念:成长比成绩重要,一次考试只是人生长跑的一个阶段,一次没考好还有下次。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尽力就行了,不要刻意地给孩子定下目标。父母亲要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主动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总之,不要老拿“分数”去衡量一个孩子。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能成长为大树的“种子”,可他们是否能够真的长成大树,还必须仰仗父母是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悉心的培养。

和孩子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父母家长制比较严重,持有“父母的话孩子必须服从”等不合理的观念,高高在上,从不平等的跟孩子坐下来好好地谈一谈,孩子不知道父母有什么要求,父母同样也不知道孩子有什么要求和想法,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产生矛盾。

在不少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非常紧张,这样的家庭,就是由于父母的角色意识太强而造成的。为了调整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淡化父母的角色意识,不要总觉得你什么都正确,神圣不可侵犯,动不动就是“老子说了算”,“父母之命”,整天严肃得像个阎罗,要求孩子时时事事都必须听你的,不得有丝毫的违犯。倘若父母这样对待孩子的话,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紧张对立,那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由于两代人的关系紧张对立,孩子就会形成冷漠、厌恶、孤僻、逆反的消极心理。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年方16岁的安徽籍少年王磊,由于与父母缺乏沟通,一年多前,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竟独自离家出走。7月初的一天,他在浒墅关镇附近行路途中不幸遇上了车祸。小王磊当即昏迷不醒,司机见状却溜走了。随后,小王磊被浒墅关镇派出所民警送到了市三院急诊科。

经诊断,小王磊伤情较为严重。在没有亲人又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的有关人员及时为他制订了治疗方案,护士长细心地为他擦净脸上的血迹,护士们每天为他做好口腔护理和其他基础护理……经过十多天的精心医治和护理,小王磊终于苏醒了。

众人的关心和疏导使这个孩子渐渐愿意和别人沟通了。一天,他对一位护士长说:“我现在好想家,好想爸爸妈妈,阿姨,你让他们来接我吧!”他主动说出了家里的电话、地址,这个流浪了一年多的孩子终于迷途知返了!望着这个终于懂事的孩子,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感到由衷的欣慰。护士长高兴地掏出50元钱叫来出租车将孩子送到了某派出所,让民警协助将孩子送到父母的身边。

还有一个故事:张医生上高三的儿子交了女朋友,一次张医生又要到外地出差,左思右想之下,决定给儿子写封信,并留下了一盒避孕套。没想到,此举却在母子间引发了矛盾。

儿子委屈地说:“当我打开那盒避孕套时,我的脸顿时窘得通红,梅梅(女友)什么话也没说,径直走出了家门。我伤心极了,不明白一向爱我的妈妈怎么会这么做?我已经是一个高三学生,就快成年了,妈妈为什么还把我当成小孩呢?”

“我承认我恋爱了,可恋爱就一定要做那样的事情吗?其实,恋人间关系进展到哪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线。避孕套,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和梅梅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纯真的,妈妈的举动对我和梅梅都是伤害。我相信妈妈并不是出于恶意,可我不赞成她的做法,这让我们太尴尬了。”

母亲说:“并非我多虑,是他们俩的行为实在让人担心。他们一到我家就钻进房间,把房门一关,我根本弄不清他们在干什么。说来不怕别人笑,这时我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在门口转来转去。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便猛地把房门推开,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一惊,两人竟搂抱在一起!”

“我是一名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不知道见过多少的男孩女孩,由于偷食禁果而酿成的悲剧。现在,我的儿子也谈恋爱了,我不能阻止他们。但作为母亲,我应该让他们懂得性安全,这是对我儿子负责,也是对人家女孩负责。我担心,在我出差的时间里,两个孩子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与其出事后懊悔,还不如事先教他们保护措施。所以,我觉得我的做法并没有错。”

其实,这对母子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母亲是为了预防万一,但儿子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母亲的举动是对自己和女友爱情的侮辱。

这次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母子之间缺乏沟通。现在很多的父母大多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有的则简单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习惯为他们包办一切。这就会形成所谓的“代沟”,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倘若张医生让孩子知道使用避孕套是为了防止怀孕及艾滋病,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学会和异性交往,让儿子觉得自己是和母亲平等对话,儿子对她的举动很容易就理解了。同时,儿子也要理解母亲的用心,毕竟她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不要因为感情的冲动而产生未曾预料到的后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因此,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也要倾听孩子讲的活,与孩子交心谈心。

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所养的,但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父母的宠物和玩具。孩子也是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追求。他们应该是我们的助手和朋友,更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忠实伙伴。有了这种认识,你才可以淡化父母的角色意识,与孩子建立平等、健康、友善的关系,家庭生活中才会出现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和睦亲情。

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

近来连着高考、中考和各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的厌学情绪在这一时段高升,因厌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带来的是这部分学生开始逃学、迷网、迷电视、嗜睡。逃学及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孩子缺少人生理想目标,父母包办干涉过多;有的是学习压力太大,学生、父母、学校的期望过高;有的是学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不好……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厌学现象的出现。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过分包办干涉,从整理书包、背书包到查作业、督促预复习,陪读的父母辛苦得很,孩子却养成了“是你要我读书,不是我要读书”的依赖心理。父母在对孩子的理想目标培养上一片空白,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将来要做什么,学习没有内驱力,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开始厌学。

那些被父母干涉太多的孩子总是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孩子害怕、畏惧的产生,是由于父母的喊叫、肉体惩罚及长期的限制而造成的,这些都能触发大脑中的化学细胞起反作用,破坏神经细胞相互传递信息的作用。

孩子在正确的、没有压力和安定的环境中,才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让父母任何时候都不要干涉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有正确的干涉方法,举例说,如果你的孩子把盘子和筷子乱丢在厨房的地上时,不要对孩子大声喊叫:“不要这样乱扔乱丢!”而是对他说,“请你把这些东西替我放到碗橱里去好吗?”正确的和错误的干涉方法的区别就是如此简单。

梦茹虽然才11岁,却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由于她公正、热情、待人细致周到,这是第三次被聘到夏令营做助手,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妈妈一向相信梦茹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对她整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这天妈妈忽然接到梦茹的电话,听的出来,梦茹有些情绪不佳。

“亲爱的,有什么不对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莉莎小姐很粗鲁,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厉害。”

“她怎样对你厉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我的队员召集到早餐处,她竟当着全队人的面,将我训斥一番,让我在队员面前抬不起头。”

梦茹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妈妈很为女儿难过,“你是义务去帮助他们的,她没有理由这样对待你,我马上给你们的营长打电话,叫她去同你的辅导员谈谈,好吗?如果不行的话,不如辞了工作回家来,反正假期里应休息一下。”

妈妈心疼女儿不无道理,根据母亲对女儿的了解,她是位很让人信得过的辅导员助手,没能按时召集队员,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在里面,辅导员不问青红皂白当众训斥梦茹,使她在自己的队员面前失去威信,的确有失考虑。但妈妈在女儿面前这样评论辅导员的行为,会使梦茹更加认为自己是委屈的,而不肯检查自己有无责任,辅导员在她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今后她们的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利。妈妈毕竟只听到女儿的一面之辞,并不了解全部过程,急于发表意见是不妥的。妈妈提出要亲自找夏令营的负责人谈这件事就更错了。女儿与自己上级的关系如何要由女儿自己来处理,妈妈在这里不应介入其中,剥夺女儿处理问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