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哲学课
21527800000014

第14章 伊莱恩·凯玛克教授关于“幸福”的讲座——哈佛追寻的快乐法门(1)

伊莱恩·凯玛克,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1953年3月22日生于美国纽约罗切斯特,父母分别是放射线研究院和图书管理员,是“真正的自由派父母”,他在那里上了一所“艰苦的平民学校”,父母之所以将他送到这里,是因为可以接触到各种社会经济层次的学生。

2001年,他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命为其首席经济学家,2003年与卡门·莱因哈特合著《这次与众不同》。曾经在2008年时成功预言美国大银行的破产。

第1讲聪明的人不为明天忧虑

威廉·奥兹勒爵士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全球知名的霍普金斯医学院,被哈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死后,他在哈佛大学的经历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整理成了厚厚的两本书。对于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似乎应该具有“特殊的头脑”,其实不然,他说他的头脑普普通通。他在读书的时候,也像所有的人一样,整天发愁: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该做些什么事情?怎样才能谋生?然而,幸运的是他在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让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一生,这句话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想模糊的明天,而是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情。

一个哈佛学生曾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他只活在今天的方格中。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奥兹勒爵士用轮船作比喻解释这件事,他说所有的人的结构都比大海轮要复杂得多,走的航程也遥远得多,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中,才能确保安全。在轮船的驾驶室中,人们会发现那些大隔断都有自己的作用。按下一个按钮,就会有一扇铁门将船舱隔断——隔断那些已逝去的昨天,再按下一个按钮,就会出现另一扇铁门,隔断那尚未诞生的明天。这时,你就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了。切断过去,切断那些让人走入歧途的昨天;把未来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今天,从来不存在明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会紧紧纠缠那些为明天担忧的人。每个人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当然,奥兹勒爵士并不是要人们不用下工夫为明天做准备,他是说,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就是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事领袖们为明天做准备,但是他们忙得没时间担心。“我已派出了最优秀的人员与最精良的配备,”海军上将金恩说,“也指派给了他们最明智的任务,这是所有我能做的了。”

金恩上将又说:“如果船舰沉了,我不能捞起它;如果它注定要沉,我也不能阻止它。我得善用时间解决今天的问题,不是昨天的。再说,如果我为这些事操心,那我一定活不长。”

无论战时或平时,思想优劣的差异在于:好的思想处理方法和后果可以导致逻辑和建设性的计划,而坏的思想却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

看看目前医院内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为精神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他们被昨日的负担与对明日的恐惧压得透不过气来。其实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必住院,应该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只要他们真正相信耶稣的话:“不要担忧明天。”或是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沃尔芙太太就因为没有体会到这一点,陷入绝望,几乎自杀。

沃尔芙太太生活在密西西州,1937年,她的丈夫去世了,突如其来的痛苦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感到极度的颓丧。然而她却必须独立面对生活的压力,她必须马上去找一份工作,来缓减家庭经济危机。为了给丈夫治病,家中已变卖了一切值钱的东西。她给她过去的老板写了一封信,希望让她回去做过去的工作。沃尔芙太太以前是推销百科全书的。

老板同意了她的请求。为了重新工作,沃尔芙东拼西凑地找钱,分期付款买了一部旧车,开始出去卖书。本来她以为重新工作可以让她从痛苦中慢慢解脱出来。可是,一个人外出、一个人吃饭的生活却让她实在无法忍受。加上工作也不是很顺利,每月还要偿还分期付款的车钱,沃尔芙觉得自己快要被拖挎了。

沃尔芙太太既孤独又沮丧,对生活渐渐失去了信心。每天早上从睁开眼的一刻开始,她就开始担心:担心不能按时付车钱、交不出房租、没有食物可以吃、怕身体突然生病……她有时候甚至想一死了之,惟一没让她自杀的原因是:她怕让姐姐因为她的死而悲伤,而且她的姐姐也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她的丧葬费用。

沃尔芙太太在痛苦的煎熬中痛苦地活着。直到有一天,她偶尔看到的一篇文章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沃尔芙太太一辈子都不会也不可能忘记那句让她振作的话:对每个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沃尔芙太太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她学会了忘掉过去,也不想将来。她把这句话打印了下来,贴在房门的镜子和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以便让它时刻提醒着她: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

沃尔芙太太终于度过了那段沮丧生活带给她的困扰。现在她每天都能很高兴地生活,工作也有了起色,她觉得生命中充满了阳光和快乐。她坚信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而不会再害怕。

人都站在过去与未来永恒的交会点上,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与未来任何一种永恒中——即使一瞬间也不可能。但是如果你勉强要这样,只会摧折身心。所以,哈佛人很推崇美国政治家史蒂文森说说的这句话:“如果只是一天,不论多难的工作,人都能努力完成,如果只是一天,任何人都能活得快乐、有耐心、仁慈与纯洁。其实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谛。”

有人说:“人们常为昨天与明天的面包涂果酱,却总忘了为今天的面包涂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总忘了为今天的面包涂上厚厚的果酱。

哈佛人生箴言

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积极地投入生活。我们向往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却不注意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我们总是不能及早领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的每时每刻中。

第2讲给精神松绑,为心灵放风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民意测验发现,贫困、失恋、失业、离异、丧偶、疾病等43种生活事件的变化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阻碍。而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人对这些压力具有超强的抵抗力,所以他们成功了。

面对生活的压力,怎么才能不让压力毁了自己呢?我们应该看到,很多的失意和无奈,往往不是由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的,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心灵。心灵的禁锢,心灵的退缩,迷惑了我们的思想、瓦解了我们的信念、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所以,只有拆除心灵的墙垣,解除心灵的桎梏,让心灵自由飞翔,才能让我们一生激情飞扬。

有一次,科学巨匠霍金来哈佛时,一个学生不禁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将你永远地留在轮椅上,你不认为生活对你不公平,让你失去太多自由了吗?”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霍金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他用不太灵活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的眼睛还能看得见、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理想还没有破灭,我还有许多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最重要的是,我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在人生的考验和苦难面前,霍金不但没有将自己的心灵囚禁在痛苦中,反而为自己搭建了一座美丽的心灵城堡,在这座城堡里,没有悲伤、也没有哀怨,更多的是心灵的自由。也正是因为适时地放飞心灵,才让霍金的人生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疾而变得平庸!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生活的不愉快放在心里,耿耿于怀,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反过来折磨自己,让自己身心俱疲。所以,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世事纷扰缠裹,真正的成功需要让心灵绝对自由。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历过长达二十七年的监狱生活。后来,在他总统就职的典礼上,他将曾经在监狱时看守过自己的三名狱警邀请到现场,并向他们致敬。听说这三名狱警曾经非常无理地虐待过他,这足以见得这位伟大的总统有一颗多么宽广的心。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曼德拉这样说道:“当我走出监狱的大门,看着天空自由绽放的阳光时,我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将曾经的悲痛与怨恨关在心门之外,那么我会重新回到心灵的牢狱中。当然,我也不会有今天。”

是呀,如果一个人已能摆脱心灵的困惑和痛苦,就算是上帝给予你再多的帮助,你还是无法获得成功,就算人身是自由的,心却还在地狱中煎熬。所以,自己才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曼德拉远比我们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也是他能成为总统的原因。

现代生活,许多人在繁杂的工作中,迷失了心灵的宁静,为了理想,为了生活,宁愿活在没有自由的世事牵绊中。但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我们真的甘愿在心灵的监牢里度过一生呢?是否只有当满头华发时,我们才来思考自己的成功呢?你又为何不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不让自己的身心轻松愉悦呢?

哈佛人生箴言

使自己多多活动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生理上的疾病很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调,你的身体和你的思想一样保持活力,以维持成功的行动。

第3讲学会为他人创造快乐

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无神论者——西多·德莱特,他把所有的宗教都看成是神话。人生只是一个傻瓜说出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他却遵循着他眼中的“傻瓜”——耶稣所讲的一个道理——帮助他人。德莱特说:“如果每个人想在漫长的人生中享受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西雅图的卢勃博士已很多年没下床走一步了,但西雅图一家报社的记者斯尔特·郭斯却高度评价他:最无私的人。

一位常年卧床的人是怎样化解自己的烦恼,成了一个无私的人的呢?答案就是,他一直遵循着“为他人服务”,并努力去实践它。

他收集了全国各地瘫痪病人的通讯地址,给他们发出了一封封充满鼓励、洋溢着关心的信件,激励他们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他把这些病人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鼓励。

他每年要在床上发出一千四百封信,给成千上万的病人带来了快乐和笑声。

卢勃博士与其他瘫痪在床的病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是在帮助他人当中获得的。萧伯纳说过:“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天到晚都在抱怨别人不能使他开心。”只有乐于助人,为他人带来笑声,那么你才能真正的快乐。

琳娜太太喜欢写小说,然而她写的任何一部小说都没有她自己的故事精彩。

故事发生在“珍珠港事件”当天的早晨。琳娜太太患心脏病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她每天都要在床上躺二十二小时。在这一年中,她所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就是在女佣的搀扶下从卧室走到花园里去晒太阳。

琳娜当时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如果不是那些日本人来炸珍珠港,她也不可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有一颗炸弹就扔在了她家花园里,炸弹的震波把琳娜太太从床上震得掉在了地上。军方的卡车到基地附近把战士们的妻儿接到学校中,他们打电话通知那些家中有多余房间的人,要求他们收容这些人。他们知道琳娜太太床边也有一个电话,于是请求她帮他们记录所有的资料。于是琳娜太太仔细地记下了那些海军的妻儿都被送到了什么地方,然后红十字会让那些士兵打电话给她,问他们家人的情况。

很快琳娜太太知道了丈夫平安的消息,于是她尽量想法安慰那些不知道她们先生已阵亡的太太们,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已知道失去了丈夫。刚开始的时候,她是躺在床上做这一切的,不知不觉中,她坐了起来。

最后,她忙得忘记了自己,下床坐到了桌边。从那以后,她除了每天像正常人一样在床上睡八个小时以外,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在地上度过的。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琳娜太太后半生都将会在床上度过。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但对于她个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它改变了她后半生的生活,让她发现了她拥有的力量。它使琳娜太太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关心他人。这也给了她一个生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她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是为自己担忧。

那些求助于心理医生的人们,如果都能像琳娜太太那样做,去关心别人,三分之一的人都能自己治愈自己。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莱克说的。他曾经说过,在他的病人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生理上都找不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因生活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致。

换个方式说,他们一生只想搭个顺风车——而步行的队伍就在他们身边经过。于是他们带着自怜、无聊与无用的人生去找心理医师。赶不上一班渡轮,他们会站在码头上,责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们要求全世界满足他们自我中心的欲求。

你现在可能会说:“这些事也不怎么样,如果圣诞夜遇到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叶慈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也没有了。我一天得做八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我又干吗要帮助别人?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