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唤醒:激发你心中的潜能
21528100000010

第10章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3)

有一个外资公司的白领,收入丰厚。按常理她应该是成功而快乐的,然而现实中的她却越来越感到自卑和焦虑,时常被压抑、沉闷、抑郁等情绪困扰,与同事关系也很紧张。她在公司极其谨慎小心,生怕一不留心得罪了别人,她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稍有一点过失,便自责不止;一份文案修改多次却仍然感到不满意,怕被领导批评;她对自己的长相、衣着要求也很苛刻,每天早晨要化一个小时的妆才肯出门。但越是这样她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就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懂得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化、都有失落的时候,但我们不能让那些消极情绪长期地占据我们的内心世界,那样就会很容易使我们陷于自卑的深渊无法自拔。其中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接受所有的自己。过于苛求自己反而使我们失去更多,甚至越来越不敢面对自己。

在佛经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以放牧为生的人,他拥有250头牛,他每天都会赶着他的牛群到一个水草丰富的地方放牛,就这样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前去放牛,但突然从树林里冲出了一只老虎,吃了他的一头牛,250头牛由此少了一头。牧牛人感到非常悲观,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不完美了,并且一直为此耿耿于怀。再后来,他越想越失落,有一天,他竟然将剩下的249头牛全部赶下了悬崖。

这段佛经的寓意就是:人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抹杀掉其余所有的美好。

人的漫长一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缺陷,就全盘否定自己。只有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才不会陷入自卑的苦闷中。

要做到接受自己,欣赏自己,还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要埋没了自己。

人们总是习惯于羡慕别人美丽、健康、才能、荣耀,却对自己的能力视而不见,与你所羡慕的那些人相比,你的潜质并不比他们差多少,甚至比他们还要更出众。

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关键是如何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自己废了自己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必然会有他的独到之处,也一定有他的发光点。在降生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他们所面临的道路和终点却又注定会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及以何种方式来作为,导致了迥然不同的人生路。

1870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不过,在阿德勒的记忆中,家境的富裕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的回忆。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但是从小驼背,而且行动不便,这使他在活蹦乱跳的哥哥及其他人面前总感到自卑,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

在他5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在他后来的回忆中,曾说自己当时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当他进入学校以后,成绩却是非常的差,老师们都对他丧失了信心,认为他不具备从事那些比较高级工作的能力,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阿德勒没有继续消沉下去,而是开始向自己的自卑与缺陷挑战。后来经过发奋努力考入了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进入高等学府后他更加废寝忘食的钻研学问,在1895年,阿德勒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在从事了一段眼科、内科工作之后,又投身于精神病学。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名为《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由此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11年,阿德勒带着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外成立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后来,阿德勒移居美国,并办有刊物《美国个体心理学杂志》。

阿德勒的理论体系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自卑情结”。阿德勒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总结出这个概念,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理论。他认为,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到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美、都有缺陷。这会使人心情沮丧,但同时他又指出自卑感也能促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举例来说,一个虚弱的孩子经常勤奋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变成一个肌肉发达的强壮的人。这就是他在补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阿德勒还认为,人们都会为力求自身完美而不断努力,他把这个称作追求优越,而补偿也是追求优越的别称。

这个矮小丑陋而且还有缺陷的孩子,在自己的不断勤奋努力下,终于战胜了自卑,不断地追求着优越,一点点成长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无疑,他找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个位置。

不完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完美乃至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运用调整得当,它反而会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那些缺陷。人们往往都会有一些思维上的死角,只要我们能够解开心里的死结,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那样的广阔美好,并且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的美好。

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其《岁月与性情》中有这么一段感悟:

“我感觉我已经处在了这样的一个位置,它完全属于我自己,任何追逐者的脚步都不会从这里经过。”

其实,这个世界早就为我们每个人都预留了一个位置,它只属于你自己,只要我们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到那时我们将会是成功的、快乐的。

减除自我设限,做最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因为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匹配相应的目标和承担相应的工作,当他们遇见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时,往往会选择回避,很多人就这样自我设限,发挥不出应该有的优势。所以,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潜能,而是自己没有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抑或是被习惯所掩盖、被惰性所消磨。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在桌面上,一拍桌子跳蚤便迅即跳起,这时,跳蚤跳起的高度会是它身高的100倍以上。

接着,科学家将跳蚤放在一个玻璃罩中,再让它跳,由于玻璃罩高度有限,跳蚤碰到了玻璃罩就会落下来,在连续多次跳跃之后,科学家慢慢降低玻璃罩高度,跳蚤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随着玻璃罩的高度的改变,跳蚤也越跳越低,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这时,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居然不会跳了。

跳蚤不会跳了,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自我设限的结果。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头顶上也会有个无形的玻璃罩,它罩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罩在了我们的心灵上。潜能被这个无形的玻璃罩扼杀,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人一旦有了“自我设限”,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更不用说突破自我。

拿破仑·希尔最初在杂志社从事采访成功人士的工作。对于希尔来说,从这些成功人士那里采访到杂志社想要的素材,这对于他来说就算是不小的成功了。

一次,他去采访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采访快结束了,卡内基问希尔:“先生,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打算呢?”

“有呀,我要采访到世界上所有像你一样的成功人士。”希尔回答说。

“不错,到那时你一定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记者啦。”卡内基说,“但是,你为什么非要做这样的一个记者呢?”

“这是我的职业呀?”希尔说。

“难道就不能改变吗?依我看,你在采访他们的同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然后让更多的人学习这些经验,让更多的人成功,这不也是一件不错的工作吗?”卡内基说笑着说。

于是,在卡内基的建议下,拿破仑·希尔改变了原有的想法,从而成为了一代成功学大师。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就不要被原有的境遇和习惯所束缚,否则,就会埋没了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会对自己有个积极的认定。

一个人所持有的观念常常影响他对潜能的发挥,所以,对自我的客观认定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对自己的认定有多积极,你发挥自己潜能就会有多大。相信自己,不要为自己设限,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如果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上,并愿意为此而努力,就能挣脱一些曾经自我设置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