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21528500000023

第23章 解读那些奇怪行为,了解大众怪诞的心理需求(2)

“抢夺”时的快感不可享受

俗话说,抢来的东西就是好吃。人们总是误以为别人手中的东西就是比自己的好——别人的食物、别人的成果、别人的幸福……于是羡慕、嫉妒、恨、抢夺……产生了。小到一颗糖果,大到一个生命,甚至一场战争,似乎只要是抢来的,不管是什么,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从小我们就在“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谣声中长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面临争抢与被争抢的局面——一支铅笔、一本图书、一朵红花……似乎争抢成了幼时玩伴间的主旋律。而不论争抢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争抢,只要是抢来了就是好样儿的。然而,越长大越发现,这种游戏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玩伴才会做的事,大人的世界里更是在此起彼伏的抢夺中,你死我活的明争、钩心斗角的暗斗时时上演。而这般争抢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怪诞心理在作祟呢?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苏来到楼下咖啡厅闲坐。

不久,邻桌来了一对男女,是一对小情侣。女生突然发现男伴的眼睛总是时不时地往小苏那儿看。于是突然发难——叫来服务员要求换桌,而且点名要换小苏坐着的那桌。

男生连忙出言制止,并说女生是在无理取闹。女生听后,更是恼怒,声音也不由得大了起来,这个原本安静、惬意的咖啡馆,顿时变得嘈杂。

此时,小苏不得不抬起头来,刚才闲适的心情一扫而光。而当她发现矛头直指自己时,更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小苏只好招手叫来服务员。

服务员向小苏一阵诚恳的道歉之后,硬着头皮向小苏转达了这个女生的要求。

小苏觉得,其实换不换座位这个问题不大,但这个女生的强硬态度她接受不了,毕竟是自己先来,要换座至少该有个恰当的说法。因此,她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请服务员叫来了这个女生,询问理由。女生也不正面回答,就说觉得这个座位的视野比较好。可是小苏觉得这个女孩和自己都是靠窗的座位,且两人是邻座,不存在太大的视野差别。

女生开始不耐烦起来,还埋怨小苏把自己叫过来又不肯让座。小苏顿时觉得很可笑,反倒是自己成了“罪魁祸首”。

“我就想坐你这个座位!”女生大声道。

男生终于看不下去了,打断了女生的话,忙对着小苏道歉,然后拉着女生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没关系的,反正我已经打算走了,你们坐吧,再见!”小苏站起身,转头就走。

此刻,女生不说话了。虽然坐到刚才小苏坐过的座位上却依旧高兴不起来。男生安慰道:“如你所愿换了座位了,你这回高兴了吧!”

女生喝下一大杯咖啡后,把男生偷看小苏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听到这个原因的男生解释道:“我哪里是在看她,就是因为她手上拿了一本书,所以下意识地多看了几眼,这你也能生气?”

“啊……”女生开始后悔自己的唐突,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无理取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其实,“我就要坐你这个座位!”抢夺心理才是最好的解释。

这就是抢东西给人的心理感受,所以,和故事中的女孩一样,很多人会在不经意中“抢夺”自己喜欢的东西。

抢夺心理的发生是在潜意识驱动下寻求内心刺激的结果,究其根源,是人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冲动的本能。在抢夺过程中,潜意识会受到复杂理性支配和理性典范控制的双重刺激,将界限外的刺激因素作为攻击对象,造成破坏、伤害或是征服的动力。换句话说,抢夺心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弹性的解压,是一直存活于你我心中的小恶魔。因此,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激发,虽然会给周遭带来一定的损伤。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抢夺之后的快感,就像是被父母管束多年的青春期少年突然松了绑,会激动、兴奋起来。但是,这种抢夺时的快感不可享受,因为会在不经意中小则惹来人际纷争,大则演变成犯罪。所以,这种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不让自己成为超市“捏捏一族”

当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出现在面前,看到红扑扑的脸蛋,很多人会禁不住捏一把他的脸蛋,很多时候因为用力过猛而捏痛孩子,孩子会哇哇大哭。

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招人喜欢的孩子会遭遇捏之痛呢?心理研究发现,可爱的孩子会诱发人们对他的疼爱之情,对其“捏”是这种情感的宣泄。

在很多人看来,“捏”成为了他们最常见的宣泄方式。

云玲现在是公司白领。从小家境宽裕的她,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优异。

她从学校刚毕业就直接进了一家大公司,没有像其他同龄人经历那么多的挫折。

工作单位准备在内部提拔主管,她是人选之一,竞争激烈的程度让她力不从心。作为云玲的妈妈,很是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经常提醒她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找一个好男人才是女人的好归宿。面对诸多的烦恼,云玲也是十分着急,感到压力很大。

因此,最近云玲下班后不管有没有聚会,都要在外面“流连一番”——从料理店到茶馆,从步行街到超市,一边逛一边刷微博。突然,她在微博上看到“捏捏族”,决定试一试,刚开始,她也是从捏方便面开始。

当方便面在她手指间发出“粉碎”的声音时,她觉得有快感。

有一天,云玲妈妈从超市买回来一些袋装的薯条,撕开一看,薯条的80%都是碎的。她妈妈当时十分生气,责怪生产厂家和超市。云玲心里知道这是他们这些“捏捏族”的“杰作”,心里有一丝愧疚。但是当她再一次走进超市的时候,尤其走到可以“捏”的商品旁边,又按捺不住自己要“捏”的冲动。云玲内心很纠结。

云玲这种“超市捏捏族”的行为,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很是普遍。究其根源,完全是因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愤怒等负面情绪。人的本能会寻求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也想着保护自己,因此一些看起来“安全”、“代价小”的宣泄手段就会成为调节方式。

小美最近工作压力非常大,回家和丈夫吵来吵去。结果两人都休息不好,第二天两个人都会感觉精神很差。某天下班后,丈夫发现年幼的儿子被小美“捏”得惨不忍睹,手臂和大腿一块红一块青的。这样的状况连续发生几次后,疼爱儿子的丈夫和小美大吵了一架。

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别人“捏”碎。所以大家不可轻视这小小的、静悄悄的“捏”。如果不加以重视,从“捏”方便面和薯条到“捏”自己的孩子;从“捏”团队的利益到“捏”自己的“未来”……后果可想而知。

不要让“捏”损害我们的心理,毁掉我们的生活。一个人如果这样一直下去,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出口,很容易患上“心理强迫症”。那么怎么才算是适当的发泄和调剂呢?我们需要用理智和正能量去排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困扰,用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去驱除心中的“恶魔”。

运动应该是消除压力的首选。例如跑步、登山、游泳……既可以健身,舒缓心情,又能够改善人们的睡眠,减缓精神压力。“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强调的便是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是兴趣爱好——琴、棋、书、画是心灵的寄托。或许有人会说,这些爱好需要很多时间培养。那就从现在开始吧。“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或者你就看看画展,听听音乐,唱唱KTV吧!

“恋童癖”是一种病态心理

在日本动漫中,我们时常会见到“女王”、“御姐”、“萝莉”、“正太”等字眼,而“女王”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强势、成熟、能干、具有领导风范的女性。这些女性习惯于主导一切,给人以压迫感。相对的,她们的伴侣若没有极佳的心理素质与才干,将很容易产生对“女王”的恐惧感,进而对成人间的情感、性生活等失去兴趣,转而对儿童产生一种恋慕之情,甚至是性需求。这样的偏差心理经过长期的沉淀与发酵后,将会演变为一种心理问题——恋童癖。“恋童癖”是一种多以10~15岁孩童为爱慕对象,通过****或者其他方式来获得性满足的性变态,有着这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多数为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的女性。

“恋童癖”患者通常性格怯弱、能力不强,无法成熟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当遭遇重大打击时,只能逃避现实,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这样的逃避心理主导下,患者将愈发恐惧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与工作接触,对成熟的异性也就更加不感兴趣。然而对可爱的孩童却萌生了一种邪恶的渴望之情,将其作为满足自己****与性快感的对象。除了由于逃避现实的打击而产生的患者外,还有部分“恋童癖”患者是由于智力发育迟钝或者其他脑部疾病,很少有接触正常成年异性的机会,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性幻想。甚至还有些患者则是因为过度喜爱孩童而发展成为“恋童癖”。

曾经在2003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并且囊括纽约影评人奖、旧金山影评人奖等多项最佳纪录片奖项的美国电影《抓住弗里德曼一家》,就是改编自一宗轰动全美的猥亵儿童的性犯罪案件。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故事。

这个家庭本来幸福美满,由双亲和三个儿子组成。父亲阿诺德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小儿子杰西是他的教学助理。但有一天,警方却接到控告阿诺德和杰西猥亵儿童学员的报案。经过警方的搜索,发现阿诺德藏有大量与恋童相关的****杂志,父子二人双双被控,并且被判处徒刑。

2012年10月25日,英国警方称,大约300人指证英国广播公司(BBC)已故知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犯,在同类案件中极其罕见。他被指控在自己车内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的化妆间哄骗、强迫年轻或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据悉,萨维尔2011年10月去世,终年84岁。他曾主持BBC儿童节目,以古怪风格著称。

“恋童癖”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演化为一种社会伦理问题,得到普遍的关注。

其实,“恋童癖”本身是一种心理问题而非犯罪行为,虽然其本身不属于性犯罪,但是倘若“恋童癖”患者的行为给孩童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侵害,那法律就会根据受害人的年龄和性别予以惩处,以保障孩童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时会将“恋童癖”形容为“萝莉控”或者“正太控”。“控”字在日语中指的是那些对某种事物有着狂热喜好的人,通常带有负面、贬低和病态的意味。我们知道,喜欢不是错误,但是凡事还是需要讲求一种“度”的把握。喜欢,应该是使其具有最大的幸福感,而不是给其带来某些伤害。喜欢孩童更是如此,要关爱、保护,使其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占有、控制和伤害。要知道,以爱为名的伤害比复仇式的伤害要大得多。

假如生命中有个“女王”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并且要求你按照她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度过你的人生,对此你是否觉得万分无奈、厌倦,甚至是恐惧?

此时,你的人生出现了歧路,你开始将目光转向孩童,因为成人世界是如此复杂,而与儿童的交往却是如此轻松。

从根本上说,“恋童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自己摆正心态。

其实,“恋童癖”与许多心理疾病一祥,有着不同的层次,轻微的症状可能只是表现为极其喜爱孩童,见到可爱的小孩就情不自禁地激动与兴奋;稍重的症状可能会渴望碰触孩童,通过一些身体接触,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更严重的就是通过伤害孩童,满足其变态的欲望。因此,根据不同的层次,都有着相应的处理方式。第一个层次的患者,通常只要通过稍加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行,使其不至于向深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问题;症状严重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当“恋童癖”患者碰触到孩童或者孩童模型时,复性地给予其痛苦刺激,如电击、注射药物等,从而使患者产生条件反射,也就不再“恋童”了。而对由于社交障碍而引起“恋童”的患者则是建议通过心理辅导,使其内心强大起来,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孩童身上,转而回归成年人的社交圈,过上正常的社交生活。

是什么造成孩子恋父、恋母情结

马上要大学毕业了,二十四岁的李明还是无法做到独立生活。他依赖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和母亲之间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感。见到妈妈,他才觉得安全。直到现在他还是忍不住要凑到妈妈身上去闻一闻,那种味道是一种难以形容、难以割舍的味道,甚至他找女朋友的标准就是以妈妈的样子、性格为参考。

一开始,李明的妈妈并没有觉得儿子有什么问题,直到学校保卫科通知她来领李明,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好像是出了问题,因为李明在晚上去女生宿舍偷了胸罩。

是的,像李明这样依赖母亲的男生并不少见。他们对母亲这种独特的依赖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在流传的故事中,曾无意中杀害了父亲,娶了母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两三岁到六岁之间,都会有一种亲近母亲、反抗父亲的倾向;而女孩在这个阶段则更容易依赖父亲、敌视母亲。

如果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男孩、女孩都会走向正常的心理发展,但是也有的人会一直延续到成年,这就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男孩会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母亲,做任何事情都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唯独排斥父亲。

当然,现在依恋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很多,也并非病态。原因很简单,独生子女是主流,在一个火柴盒一样的屋子里长大,人际交往的缺乏,造成了孩子们的朋友只有爸爸、妈妈,而这两位仅有的朋友也会无限制地迁让他、宠爱他,乃至溺爱他。所以孩子会越来越自我,众所周知,自我的终极表现会带来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