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潜意识:突破思维的墙,做最优秀的自己
21528700000024

第24章 用意识调节健康,从科学的角度看精神疗法(2)

患者通过想象,激发潜意识对机体进行保护,可以提高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使体内的免疫机能得到改善而达到有效地抑制疾病的扩散。其原理可能是通过想象,在大脑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固定渠道的联系,形成对身体有益的兴奋灶,从而减轻精神上的无形压力,达到促进身心康复的效果。

想象疗法的原理何在呢?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尚未被人了解的渠道,这个渠道沟通着思维活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想象可使体内的免疫机能得到改善,从而能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进展,或使疾病逆转而痊愈。另一方面,想象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忧愁恐惧感,不断地想象,可以在潜意识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研究发现,想象疗法还能使反馈性的神经发生有益于健康的变化,这些生物电位的变化可均衡地调节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那些患有情绪方面疾病的人,通常缺乏幻想美好未来的能力。这种由于情绪引起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医生让他们“乐观些”、要富有想象的忠告后,病情逐渐好转,有的竟然恢复了健康。

研究人员认为,人体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有机体,蕴藏着极大的健康潜能,一个人的能量、能力一般只开发利用10%~30%,用嘴或脚可以写字、作画及干活。想象疗法能使人体内产生某种积极的生理机能变化,通过想象能显著地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这是想象疗法治愈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想象疗法是以充分发挥意识、精神、心理对人体自身生理功能的能动力,如有人患了某种病,虽体质尚好,但精神先垮,结果虽有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然而有些人虽身患绝症,却能心胸豁达、意志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结果却起死回生。想象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右半球,人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能够削弱右半球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对抗疾病。

想象所产生的信念,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如失眠者服用安眠药(实际上是安慰剂)时,以假乱真却能使患者很快安稳入眠,类似的例子很多,并有资料表明,想象疗法和标准治疗相结合优于单纯应用标准疗法。据报道,有159名被医生宣布活不到一年的癌症患者,经过想象疗法治疗,大多至少活了20个月,有1/4患者部分或全部恢复健康。

想象的力量还不止于此,想象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所谓“想象疗法”就是临床医学中以病人的主观意念为康复手段的治疗方法。

鉴于想象有“越想越像”的神奇功能,美国专家已将免疫系统与癌细胞作战的过程先编制成程序,然后让患者闭目、放松,再按编好的作战程序想象“攻击”细胞。结果:在119名接受这种疗法的患者中,有1/4的患者得以康复,其余3/4的患者也不同程度地延长了生命。

想象疗法是充分发挥意识、精神、心理对人体自身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一种疗法。这种疗法,可以通过潜意识激活身体内在的动力。若能应用好这种疗法,可以使人心胸豁达、意志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结果常能起死回生。这和哲学上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同一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完全左右自己的身体,但却完全可以驾驭自己潜意识。即使遭遇疾患,都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给自己的潜意识一些积极暗示,这样不仅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还可以让美好的想象为自己带来身心健康。

心理作用不可小看

古老的中医告诉人们,情志可致病。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

意思是过度的发怒、高兴或恐惧都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受到损伤。

中医用五行辩证来解释之间的联系,同样也用五行辩证阐述精神治病的道理。比如说:一位作家由于长期思考过度,导致脾胃不好或食欲不振,此为情志上的病,要用情志来治疗。脾五行属土,情志为思虑。

克制土的一行,在五行里属木,情志为怒。那么,你只需要把病人激怒就可以缓解病情。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医病并不是局限在情志辩证上。其实,人完全可以用精神来治疗各种疾病。当然,不是单靠精神,而是指以潜意识为主导,配合运动、营养、睡眠来治疗疾病。为了更好地认识精神治病的原理,我们必须先来深入地探讨情志致病的原理。

以怒伤肝为例:愤怒是一种情志,首先它会引起大脑血管的扩张,大脑会迅速释放一种不良腺素给肝脏,并通过神经使肝脏获得剧烈扩张命令,肝脏的剧烈扩张使经脉暴起,并引起心脏产生不适反应,甚至连眼睛都会鼓起。长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致产生疾病。

俗话说“积少成多”。情绪致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水滴石穿”的功夫才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疾病。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数次算计皆被诸葛亮击败,最终怒火攻心,箭伤迸裂而亡;而曹真则是病体沉重,读完诸葛亮的书信,百感交集、羞愤而死。尤其老年人,身体极度脆弱更经不起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传说唐代功臣程咬金是因为过度高兴,大笑而死;《三国》里的司马昭也是如此。

可见极度的情绪刺激会对人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在此,如果有人说情绪也一样可以治病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质疑的态度。当然一个科学体系的诞生,尤其一种和以往科学不同的观念,总会受到种种质疑和诘难。

绝大多数病人认为潜意识与疾病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得病了,就躺在床上,要么唉声叹气,要么心情烦乱,病体越沉重心情越糟糕。

得了感冒,一天、二天睡觉,三天、四天就不行了,心情烦躁、易怒甚至发脾气,不知道干什么好。

潜意识好比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帮助我们;运用不好,就反而会伤害自身。所以生气会肝痛,忧愁会食欲不振,思虑过多还会头痛。

运用好了即便是发怒也会帮到我们。对于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往好处想。首先要战胜恐惧,其次要调解好情绪。一个人自己只要不放弃,再困难也会有希望!

同时潜意识对疾病还具有免疫功能,潜意识免疫,是指人在患疾病时如能建立起战胜疾病的“心理防线”,便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其具有“既然生病就要抗病”的潜意识抗争能力。美国医学专家迈弗里德曼研究发现,敢于与疾病抗争的人,之所以能够延长寿命以致获得健康,与人类本身内在的精神潜力密切相关。

人类的精神状态与潜意识状态能直接干预机体抗病能力,特别是增强对疾病的耐受力和抵抗力。而缺乏抗争精神,不良的潜意识能影响大脑和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减少体内固有的杀灭病毒病菌的能力,导致机体内有抗病能力的分泌物大量减少,结果病人在病魔的进攻下,潜意识防线一旦崩溃,容易加重病情,后果可想而知。

科学实验表明,潜意识因素与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潜意识能使免疫器官产生抗体增多,还可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而病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的T 淋巴细胞减少,且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人在患病时,免疫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人们对待各种事件的态度和采取的应对措施,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不大喜,不大怒,不大悲,控制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态,这就是拥有良好潜意识免疫的表现。

此外,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保证合理的膳食营养和良好的睡眠,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潜意识免疫”和身心健康。

美国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约35%的人,因为生活过度紧张而引起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和高血压等。针对这类病人的共性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家比较注意“病从口入”,但常常忽视“病自心生”,这里讲的“心”主要是指心理、情绪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拥有积极的潜意识,人体就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许多疾病就有可能被战胜或延缓发生。

健康人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对个人得失要做到思想通、情绪平,遇事一定要“想得开”。平时注意培养业余爱好,使消极心态得以疏导。

还要搞好家庭关系、多交几个知心朋友。这样做不仅能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而且在遇到忧愁烦恼之际,使不良的情绪有个宣泄之处,不致郁闷成疾。

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碰到挫折与不幸。有的人面对挫折坚韧不拔,从容应变,积极进取;有的人则悲观失望,精神崩溃,任意放纵消极情绪的滋长。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便会损害健康,引起一些疾病。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则实验,将淀粉分别装入红、白色胶囊中,给两组健康人服用,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的是兴奋性和抑制性药物。

结果服红色胶囊者情绪活跃,脉搏、动作反应加快,血压升高,而服白色胶囊者则表现相反。

进一步向他们强调,服“兴奋药”后可振奋精神并增强身体机能,服“抑制药”则可平缓身体机能和精神。结果,服用红色胶囊者有一半表示头脑清醒、情绪高昂;而服白色胶囊者则有1/3变得迟钝,情绪低落。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是通过神经生理的改变、分泌激素量的增减、免疫能力的强弱来影响机体健康状况的。药物治疗会引起机体的情绪反应,从而使病人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药物心理效应的本质,正是通过“接受药物治疗”这种方式,作为一种信息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或不良的感受,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消极潜意识,导致疾病的好转或加剧。良好的情绪有利于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使机体功能好转。而不良情绪则不利于高级神经活动,可能会加剧某些症状。

希望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谁都得过病,但病到底是怎样“得来”的?科学表明,疾病是由心理疾患引发的:人怎样认识世界,可能直接关系您的健康。但是如果我们在潜意识中把疾病当成最亲密、最诚实的朋友,与他对话。愿意以这种方式对待身体的人,会发现身体其实提供了许多自我成长与探索的机会。这就是运用潜意识处理疾病的方法:对疾病怀有希望,不要抗拒疾病,而是利用疾病,你就会发现它的治愈力量将是难以估量的。

身体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治疗心理疾患的根源在潜意识。因为身体只是意识的镜子,不断擦拭镜子,并不能改变镜子所反映的东西,要借镜子来认识自己。症状是一种人类的状况,指明病人在意识层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谐或某个部分。疾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更接近完整就是疗愈。疗愈只来自于疾病的转化,而不会来自于症状的克服。疾病是对立,而疗愈是超越对立。从潜意识里爱症状就是学习爱自己,因为症状是活生生地表现出我们所缺乏的部分。与阴影相会并同化阴影。

疾病是相对于健康的一种意识状态,而透过各种身体与器官的症状,可以探索潜意识深处的问题,将人从疾病带向健康。身体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症状可能代表心理层面上有着什么意义。例如我们平时遇到的睡觉时“磨牙”情况,就是没有发作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白天对人生气而不能表达时,就会在夜晚磨牙;又例如“紧张性头痛”很常见于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或与升学、升迁有关、使人过度努力的紧急情况,在这个症状的背后,常常会发现那种骄傲的完美主义者,企图严格执行自己的意志。我们从各种病症的痛苦中去思考、感受自己“为什么头痛”、“为什么焦虑”呢?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找出属于个人的疾病隐喻。于是,在每个都可能得病的人面前,出现了一条新路。

驾驭自己的潜意识,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达到防病的目的。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寻找统一,从而建立积极潜意识,使疾病无法在你这里达到心理通道,让疾病远离你。

有些癌症、白血病患者一旦被确诊,便认为“一切都完了”,精神防线崩溃了,消极等待死神的降临。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患者潜意识不再有生存信念,常常过早地死去。生病的时候,要让我们潜意识形成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必须对疾病抱有正确的态度。疾病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疾病的希望。它使人的精神世界愈加敏锐,可以肯定地说,它对人的灵性成长带来的进益是胜过健康状况的。人类最大的难处,就是对自身的不认识,而疾病诚实地说出了我们自己。反省是必要的。一个能从疾病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疾病于它可以是财富,而对疾病价值的认识,正是最直接帮助我们离开疾病的最快、最好途径。这种疗法是对身心的一个整体疗法。这种新疗法主张拥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这一现实,然后再建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具体疗法如下:

1.正确对待疾病。

疾病和不良潜意识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对健康的恢复就极为不利。

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疾病。有病,要靠医生来治,也要靠病人自己正确对待。生了病,不能讳疾忌医。生了病,我们应该给自己潜意识以积极的暗示,正确对待自己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