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21528800000006

第6章 审视心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

王阳明也立志要成为像曾参那样的人,时刻将自省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他的少年时代,有一次去居庸关旅行增长见识,在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王阳明回家见到父亲之后,就举起拳头表示自己将来要带着几万人马去征讨蒙古人的残余分支。面对儿子如此“不靠谱”的志向,父亲王华立即板着脸批评王阳明太狂傲了,根本没有半点谦虚谨慎的精神。起初,年轻气盛的王阳明觉得父亲思想太保守,对自己如此热血爱国的真心一点也不理解,但是过了几天之后,王阳明经由内心的深刻反省,这才渐渐意识到自己有点口出狂言,于是他红着脸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件事虽然只是王阳明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让他由此发现一个人要是不懂得看清自己会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从此,王阳明就养成了自我省察的好习惯,时刻以圣人为终生的成长目标,将“格物穷理”当做自己的方法论和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过,王阳明也逐渐发现,“格物”绝非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成效的,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反省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否有缺陷,是否能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就这样,王阳明通过不断地自我审视让心学的体系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最终形成了一门让人叹为观止的学问。

王阳明有一位性子急躁的朋友,特别爱生气,而且动不动就会责怪别人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应该改正,但他的话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王阳明看到朋友这个样子,就找了个机会语重心长地规劝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王阳明对朋友有事就指责别人而不反省自己的作法并不赞同,所以他才苦口婆心地劝告朋友遇到问题应该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而不是总用挑剔的眼光去审查别人,因为当他越是看见别人哪里不好的时候,他就越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短处。反过来说,只有多审视一下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才能不断地给自己“更新升级”。

朋友听了王阳明的规劝之后,对自己原来的做法立刻感到了一种羞耻和惭愧,也对“自省”二字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王阳明看到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于是说:“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他的意思很直接,就是让朋友以后不要讨论别人的是是非非,如果你实在忍不住的话就把议论别人当成最自私的表现,估计你就能克制住了。

在王阳明的心中,是非曲直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也只是在毫厘之间罢了。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因为自己的“对”就去攻击别人的“错”,这就是缺乏自省精神的典型症状,不仅能让你丢失人脉资源,还能让你迷失心性看不清最真实的自我,有百害而无一利。

检点不足才会得人喜欢

王阳明说:我在南都以前,心中尚有一些乡愿的意思在,乡愿是什么呢?是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我现在相信自己的良知,是就是,非就非,按照良知去做事,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有畏畏缩缩,按照良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现在才是个狂者的胸怀,天下人说我行为但不掩饰自己的语言也没关系。

作为一个“狂者”,其实并不是说放开胸怀,随便说,随便做,不考虑后果,不考虑场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以为这样就是狂者,那么就有问题了。其实王阳明的目标是做一个圣人,做狂者其实是退而求其次。而这个狂者其实主要还是要依照良知去做事,只是做事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形迹,让别人觉得有点儿狂妄,仅此而已。所以王阳明说,狂者固然不错,但如能够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注意一下自己的容止,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就变成了圣人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人总是对自己十分满意,看别人时满眼是缺憾,于是,在心里自以为高人一筹,骄纵心不言而喻。当一个人缺少了一份平等心的时候,他也就脱离了群体,成了孤家寡人。这样的人,很难让人们喜欢。因此,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弱点了却愚昧地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是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性地、客观地与别人做下比较,找出不足。这样,才能抑制住自身的傲气。当一个人有了一份谦逊,他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他常对别人夸口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的职位绝不会是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遇,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大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他们都是高官吗?”朋友神秘道:“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夸己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说:“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郑庄从此发奋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问。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接待有才能的人。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

“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至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宾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要自责太过,有些事还需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汉武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朕对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告诫家人说:“有些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啊。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我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闻过则喜”,有面对缺点和失误的勇气,并且努力纠正这些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王阳明站在哲人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一条沁入人心的做人道理: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谦和的处世态度;看到不足,不仅仅是一个人谦和的本源,更是维护人际关系、获得众生喜欢的方法。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有的人“闻过则怒”,对自己的一些错失无改过之意,甚至否认存在着的错失,结果,缺点和漏洞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样固执的人绝不会赢得他人的喜欢。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静坐常思己过”不失为一句最好的处世格言。王阳明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他所说的是一种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评的本领。倘若有错且不能自省,别人是无法劝谏的,事情便会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假如我们能够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做事或待人方面是否有亏缺的地方,自然就会少些对别人的抱怨与指责了,多些安宁和快乐。

现实中很多人想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但就是找不到途径。这里,大师给我们拿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办法。可以说,反省不仅仅是完善自己的方法,更能滋生成就自己的巨大力量。一个懂得反省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改变,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从小父亲就死了,由母亲一手带大。因为缺乏家庭管教,所以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和人争斗,村里的人都很害怕他。村里人暗地里把他和附近的猛虎、蛟龙合称为“三害”。

有一天,周处看到村里的人个个愁眉不展。他走过去问:“你们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人们告诉他,他们之所以不开心,因为乡里有三个祸害:一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河里的蛟龙。问到第三害了,人们都闭口不说了,只是看了看周处。周处以为人们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不算什么,等我去除掉它们,你们就开心了。”于是大家都撺倒说:

“太好了,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我们一定感谢你。”

于是,周处就去除三害了,很快,猛虎被他用弓箭射死了,随后,他又跳下了水,和蛟龙搏斗起来。

三天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村里人想,这回“三害”都死了,于是互相庆贺。

可是,三天后,周处杀死了蛟龙回到了村里。发现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才知道自己是三害之一,心里难过极了,于是痛下决心,改过自新,逐渐成为了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后来有人推荐他做了官,因为官清正,得到百姓的爱戴。

佛陀说:“如果你想了解幸福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故而王阳明告诫人们:“觉悟从忏悔起步,从持戒下手。”

反省对人生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佛门与俗世有共识,而且中西方的人都在践行中。

富兰克林年轻时,性格张扬无比,处处咄咄逼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不知道自己究竟问题出在那里。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位好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他唤到面前,对他规劝道:

“富兰克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你常常不肯尊重他人意见,凡事都自以为是,你看看结果是多么的糟糕: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就没有人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的言论了。所有人都远避于你,免得受你的冤枉气。老实说,你所掌握的东西还有限得很,而你身边的人很多都比你水平高,你的轻狂自大只能让别人看到你的无知。”

富兰克林听后,满脸羞愧,一下子发觉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从此,他决定痛改前非。

富兰克林经过反省后,他给自己开出了一张缺点清单,清单上是他所有让人讨厌的性格特点。他把最有害的一种性格特点放在清单的第一位,然后依次排下来。他决心要改掉这些让人讨厌的缺点。

当他改掉其中一个毛病的时候,他就从清单上将其划掉,直至清单上所列出的缺点全部划掉为止。

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的人,渐渐地转变成为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爱戴的人了。富兰克林后来说道,他一生的事业完全得益于这次转变。

华盛顿总统曾经这样说:“如果让我说出我所敬佩的人的名字,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第二个是富兰克林,第三个还是富兰克林。”这句话道出了富兰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劝勉,仍旧事事妄自尊大,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美国将会少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富兰克林是反省的最大受益者。

有了错误必须有所觉悟,然后图以改之,才能走上光明之路。若是有错而不思悔改,或者口是心非地改正,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正视了不足,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沿着这样的方式去做人,就会快速完善自己,成为很多人喜欢乃至爱戴的人。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生中,难免会犯错误,走弯路,但更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懂得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知错就改,成就完美人生。

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有一次,富那夜奢尊者来到波罗奈国,马鸣菩萨来迎接他。行礼毕,马鸣菩萨问:“我想认识佛,谁才是佛?”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想认识佛,不认识的人就是佛。”马鸣菩萨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能知道他不是佛呢?”

王阳明认为,这段对话耐人寻味,其中透漏了佛家的一个重要观念:

众生都是未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