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成就内心强大的女人
21530600000015

第15章 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远离孤独与忧虑(1)

为打翻了牛奶而烦恼不已的人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时去关注它的得失已毫无意义,而去检讨下一步的思维和行动的取向才是重要的。如果你这次为打翻的牛奶而烦恼,下一次你就为丢失一美元而愁闷,受到一点点的精神压力而抑郁;此时,正确的做法是:放松心情,总结经验,减少失误,创造佳绩。

远离忧虑

我提醒我所认识的包括女性朋友,在所有的令人不愉快的烦恼中。忧虑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忧虑即不是事实也不是结果,它是一种诱惑、一种误导、一种把人引入黑暗的魔咒,尤其是女性朋友,在生活中,要将忧虑的影子远远地扇着。

我在30岁的时候,曾决定这一辈子以写小说为职业,梦想做杰克·伦敦或哈代第二。当时,我对写作充满了热情,在欧洲居住了两年,写成了我的“杰作”,我为那本书取名为《大风雪》。这个书名取得太好了,因为所有出版商对它的态度都像呼啸着刮过大平原的狂风暴雪一样冷酷。当我的经纪人告诉我,说这部作品一文不值,说我没有写小说的天才的时候,我的心跳几乎停止了。

“我茫然失措地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当时他即使用棒子敲打我,也不会让我更吃惊——我简直惊呆了。”我发现自己此时正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必须作出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

“我该怎么办呢?我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呢?”几个星期之后,我才从茫然中醒悟过来。当时,我从来没有听过“为你的忧虑划定‘到此为止’的界限的说法,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正好做了这件事:把自己费尽心血写那本小说看做一次宝贵的经验,然后从那里继续向前出发,重新回去干起了我做成人教育的老本行。”

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次林肯的几位朋友攻击他的一些敌人,林肯说:“你们对私人恩怨的感受比我多,也许我这种感觉太少吧。可是我总觉得这样很不值。一个人实在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争吵上。要是那个人不再攻击我,我也不会再记他的仇。”

我真希望我的伊迪丝姑妈也能有林肯这样的宽恕精神。

伊迪丝姑妈和姑父法兰克住在一栋被抵押出去的农庄上。那里的土质很坏,灌溉条件又差,收成也不好。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每一个小钱都得省着用。可是伊迪丝姑妈却喜欢买一些窗帘和其他的小饰物来装饰家里,她曾向密苏里州马利维里的一家小杂货店赊购这些东西。姑父法兰克很担心他们的债务,而且他很注重个人的信誉,不愿意欠债,所以他私下里告诉杂货店老板,不让他再赊账卖给伊迪丝姑妈东西。当她听说这件事之后,大发怒火——那时离现在差不多有50年了,可是她还在大发脾气。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她说起这件事情。我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将近80岁了。我对她说:“伊迪丝姑妈,法兰克姑父这样羞辱你确实不对,可是你没有觉得,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你差不多埋怨了半个世纪,这难道不比他所做的事情还要坏吗?”

伊迪丝姑妈对她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她付出的是她自己内心的平静。

还有不朽的托尔斯泰,也就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的作者。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在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20年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受人尊敬的人”。在他逝世前20年,他的崇拜者不断地去他家里,希望能见他一面,能听听他的声音,或者哪怕只摸一摸他的衣服边。有人甚至记下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好像那是一句“神谕”一样。可是在生活中,托尔斯泰在70岁的时候,还不如7岁的富兰克林聪明——他简直一点脑筋也没有。

托尔斯泰娶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女孩子。事实上,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非常不开心,所以他们常常跪下来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让他们过上一种神仙伴侣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娶的这个女孩子天性善妒,她常常把自己打扮成乡下姑娘,到处打探他的行动,甚至偷偷地溜进树林里去监视他。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次很可怕的争吵,她甚至嫉妒她自己的亲生女儿,曾经用枪把她女儿的照片打穿了一个洞。她会在地板上撒泼打滚,拿着一瓶鸦片,威胁说要自杀,她的孩子们吓得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尖声大叫。

结果,托尔斯泰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他暴跳如雷,把家具打得粉碎的话,没有谁会怪他,因为他有理由这样做。可是他所做的远远比这个要坏多了,他把这些全部记在一本私人日记里!在那里面,他将一切都推到了他太太身上——这就是他的“哨子”。他想让他的下一代能够原谅他,于是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了他太太身上。而他太太又是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这种做法的呢?这还用问吗?她当然是撕毁并烧掉了他的日记。她自己也写了一本日记,把错误都推在托尔斯泰身上。她甚至还动手写了一本小说,书名为《谁之错》。在这本小说里,她把丈夫描写成一个家庭破坏者,而她自己则成了一个烈士。

所有的事情结果又如何呢?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会把他们家变成托尔斯泰自称的“疯人院”呢?显然,这里有几个理由,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非常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不错,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别人的意见。对他们的这些争吵,我们会不会在乎应该怪谁呢?当然不会,因为我们只会注意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会浪费哪怕一分钟去想托尔斯泰家里的事。你看,这两个无知的人为他们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多么大啊。这么多年的时间都住在一个可怕的地狱里,只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愿说“不要再吵了”,因为他们两人都没有足够的价值判断力,能够说“让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打住吧!我们这是在浪费生命,让我们现在就说‘够了’吧!”

我相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获得心理平静的最大的秘密之一。他也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定出一种个人的标准,我们的忧虑有一半可以立刻消除——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较起来,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

多想想生活失意的人

有些人患上忧虑症是他确实遭遇了让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但更多的患有忧虑的人;源于他狭隘的思维,或是在目前,他的生活还有让他懊悔和伤感的时间;摆脱忧虑有许多方法,多想想生活失意的人的难处,也许就对你有所帮助。

多想想不如意的人的遭遇,不但会激起我们的同情心还能让我们为自己的现生活所庆幸。萧伯纳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不能使他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每天想到别人,你得努力使他开心。按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就能治好忧郁病。”

阿德勒博士接着说:“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吗去担心别人?’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绝对没有做过。我叫他们再想想看。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可以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你的健康会很有助益。’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有没有照我建议的去做呀?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烦了!’我会说:‘不用停止烦恼,你只要同时想想别人就好了。’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很多人说:‘为什么要我去取悦别人?别人怎么不来取悦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别人后来会有苦头吃的。’我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提高病人对他人的兴趣。我了解他们的病因是因为与人缺乏交流,我要他也能了解这一点。什么时候他能把别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就痊愈了……十诫中最难的一条是‘爱你的邻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严重的困难,而且给周围的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这一类的人引起的……我们对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赏就是,他应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爱与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的话令人震撼。他在谆谆督促我们日行一善。

什么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

为什么日行一善对人会有这么大的益处呢?原因是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而产生忧虑、恐惧与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

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故事太多了。我所认识的玛格丽特·泰勒·耶茨,是一位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她亲口告诉我她当年的故事。

她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在床上度过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她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混乱。一颗炸弹掉在她家附近,震得她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她床旁有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帮忙作联络中心。于是她记录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来她这里找他们的眷属。

很快她发现她先生是安全的。于是,她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她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她坐在床上。最后,她越来越忙,越来越兴奋,竟然忘了自己的毛病,她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她情况还惨的人,使她完全忘了她自己,她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8个小时。她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她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那时她躺在床上很舒服,她总是在消极地等待,后来她才知道潜意识里她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她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个危机让她找到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她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她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她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理会自己的病情了。

我认为,心理医师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1/3可以痊愈。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这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他说:我的病人中有1/3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

你现在可能会说:“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不过了。我一天得做8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

其实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例如邮差——他一天要跑几百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看看他妻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

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他们也有烦恼、梦想、个人的野心啊!他们也想与别人分享,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我认为,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你个人的世界,你大可以从明早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

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那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多想想别人可使自己免于烦恼,得到更多乐趣。我曾请教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以下是他的回答:

我到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遇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

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客人。”

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当厨师的辛苦提了一下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有尊严。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你能想像他们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像不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