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趣味心理学:最神奇的意志提升课
21530800000017

第17章 做事高度专注,注意力体现超强意志力(3)

好高骛远,是人的通病。如果不克服这个短板,就无法迈出坚实的一步,也无法在成长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人们无法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其实是缺乏专注的精神。在学习上、在工作中专注地做事,个人才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习惯对明天充满更多期待,想象未来美好的日子。不过,如果不能从当下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无法投入应有的热情,必然在虚度光阴中感觉到生活的乏味,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只有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才会更有作为。

杰森是一个从事推销业务的新人,每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这还不算什么,他最担心的是业绩不佳,那会有被辞退的危险。

有一次,他和培训师探讨如何寻找工作的意义,怎样实现苦中作乐。培训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人生有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你觉得自己活在哪个层次比较多?”

他想了想,有点忧郁地说:“在家里,我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好像多半处于‘生存’的层次;和同事能多聊一会儿,应该‘生活’层次多一点;‘生命’层次是什么?我不太懂。”

培训师又问:“当孩子从外面回家,通常你会怎么做?”杰森淡淡地说:“我会说:‘回来了。’或者看他一眼,然后继续看电视,做自己的事情。”听到这里,培训师给出了答案:“你现在已经没有心情顾及亲情、生活乐趣这些东西了,养家糊口成了你生活的全部内容。虽然跟家人在一起,却不能分享时光的快乐,少了生活的情趣,对生命的领悟也没有,却为明天如何做好推销发愁,这就是你感觉不到快乐的原因。”

“噢!”他恍然大悟,“明白了,我只停留在‘生存’层次的‘赚钱’目的上,并且总是为明天担忧,结果不能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所以感觉很累。”

培训师点点头:“是啊,你顾虑太多,患得患失,所以与客户交往时,不能全身心投入,交谈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压力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还有,回到家里,本来可以彻底放松一下,但是你也为明天的工作担忧,反而忽略了与家人分享生活快乐的时间,因此感觉越来越累。”

后来,杰森上班的时候专心做事,每天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压力反而小了;下班后,节假日,他和家人在一起用餐、谈心,感受到的是人生的乐趣。

任何时候,专注赢得胜利,集中于眼前的事情,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位就是不简单。着眼于当下,我们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做好眼前事,首先不能有攀比的心态。在青少年中间,攀比的现象并不鲜见。诸如,没出国的跟出了国的比,薪水低的跟薪水高的比。结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服气,进而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高了又高,直到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最后无心做好眼前的事情。

第二,把眼前的所有事都作为大事。有些人不屑于做眼前事,总以为眼前事是小事,是琐碎的事,是无所谓的事。总感觉自己应该是干大事的人,自己该成就一番大事业。实际上,任何一番大事业都是由小事组成的,没有小事的积累便不会有大事的成功。只有默默无闻地积累,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第三,始终重视团队的力量。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单枪匹马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凡事不能过分地看重自己、高估自己,认为什么事都是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在社会协作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少了别人的参与,依靠单打独斗,任何一番大事业都难于成功。

眼前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立即应该做的事情。在遇到各种繁杂的事务时,都能够好不推卸的自己完成,他们首先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逐一完成。

你的注意力不可能完全受你的控制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思考,试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些事情。假如我们的注意力不受自己的控制,胡乱奔跑,那么我们将无法完成任何事情!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脑海里不受控制地出现某种想法,或者某个形象。比如,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自己忽然想到其他的事情。又比如,在睡觉之前,明明想不再思考、赶紧入睡,但是脑子却不受控制地想着一些事情,结果怎么也睡不着。

可见,我们的注意力并不会总是随着我们的意愿行事,很多时候它都会不受我们控制。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无法专注地做一件事。

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控制的呢?这种无法控制注意力的现象又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哪些想法的出现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我们又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此,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展开了一系列实验。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哥哥跟弟弟打赌,赌弟弟不可能在5分钟内不想白熊。结果弟弟输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一种现象:我们的思维在很多时候都不受我们的控制,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集中在某些事情上,它会时不时地开小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o韦格纳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做了一个跟注意力控制有关的实验。

韦格纳将参与实验的被试者随机分成了两组。他让第一组被试者先在头脑里默想白熊5分钟,然后,实验者让第一组被试者不要再想白熊。

对于第二组的被试者,实验者刚好采取了相反的处理——先让被试者不要想白熊,5分钟后,再要求被试者在脑海里尽情地默想白熊。

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要脑海中出现了白熊就拉铃。实验者会记录被试者的拉铃次数。其中,被试者们需要克制自己不去想白熊的阶段称为抑制期,尽情想白熊的阶段称为表现期。

结果,实验者发现,两组被试者在两个阶段中都拉铃了。但是,第一组被试者比第二组被试者更能成功地抑制对白熊的想法,拉铃的次数更少。

这个实验之后,丹·韦格纳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而且从实验中发现,注意力控制也会消耗个体的意志力。

丹·韦格纳将被试者分成两组,让第一组被试者解答一些中等难度的数学题;让第二组被试者写下自己实验时的想法。而且,第二组被试者不仅要完成同等难度的任务,还要避免在脑海中想一只白熊。

第一阶段完成后,丹·韦格纳让两组被试者分别观看同一个喜剧电影,要求其在观看时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即不要在观看时表现出开心、高兴等情绪。丹·韦格纳对比两组被试者的表现,发现第二组被试者比第一组被试者表现出更多开心、高兴的情绪。

丹·韦格纳认为,这是因为第二组被试者在观看喜剧电影时,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资源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从实验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丹·韦格纳得出了以下结论:个体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个体越是抑制一种想法,脑海里就越容易出现这种想法,注意力很难集中。

很多人在谈到自制力时,想到的是如何抵抗诱惑、坚持一个计划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极少人会想到注意力不完全受自己主观的控制,也不会想到注意力控制会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前文中,我们曾讲过,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而生活和工作中对于意志力的需求又很多,因此,意志力的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意志力的分配、恢复等。

大多数人都知道,行为和情绪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的范畴,因此,在对意志力进行调控时,也会将这两者考虑进去。但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注意力控制也是自我控制的一种、也会消耗意志力,所以他们很少考虑注意力控制的问题。

但注意力控制在生活和工作中却很普遍。比如学习时,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维集中在所学的知识上;工作时,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面前的工作任务上。类似这样的注意力控制,大家都习以为常。这些都属于自我控制的范畴,它们都会消耗个体的意志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意志力调控时,不要将注意力控制给漏掉。当我们在考虑意志力的分配与恢复时,不要忘了,注意力控制也会消耗意志力。

从实验一中可以得知,当一个人努力提示自己不要去想某些事情,克制自己不去想某些事情的时候,大脑的思维就越容易脱离个体意愿的控制去想这件事。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弹效应,或者是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脑海里出现某种不可控的想法时,不用刻意地控制自己不去想。不如当这些杂念出现时,直接将自己的杂念写到某张纸上,写完后,再重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相应的事情中。

当你空闲下来时,你可以再去想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杂念很多时候都是你想要去做但是未完成的事。假如一直放着,有可能会因为未完成而产生一种驱动力,导致你不断地想起这件事。

在关键时候,个体怎样思考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在比赛时,选手的消极思维极有可能导致他在赛场上失利。因此,平时应该适当训练练自己的注意力控制能力。

你要将注意力投放在哪里呢

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同事对你说,“我昨天把项目表发送给你了,你不记得了吗?”或者你的伴侣坚持说,“我告诉你备用钥匙放在哪里了,你不记得了吗?”你感到很惊讶,因为你真的完全记不得项目表或者钥匙的事情,仿佛这些事情从未发生过一样。这是因为你当时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并没有对备忘录或钥匙的信息进行处理。集中注意力并不总是自发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就有可能错过某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我不记得了”,往往意味着“我一开始就没有集中注意力”。

一个人意志力如何,关键不在于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而是是否愿意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如果你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注意力,你就不可能意识到注意力与一个人意志力的深层关系。

集中注意,聚精会神,保持警醒,专注于任务,紧盯着目标,侧耳倾听,投入到任务当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保持注意力的实际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大脑诸多区域的通力合作。保持注意力远比观察某件东西、某个人一类的行为要复杂得多。

我们多数人没有反思自己注意力的习惯,理所当然不了解“注意”是有一个过程的。

所谓的注意过程,第一步是判断刺激的来源。无论是电视上的广告、教室前面的老师,还是远处闪烁的红灯,都可能是刺激的来源。

注意过程的第二步,是接触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吸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不要忘了,无论你感到自己的生活有多么混乱,你最近在办公室和家里有多么容易走神,你仍然可以运用认知能力与潜力来关注一件事。

注意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皮质区域,也就是大脑表面的沟回结构——大多数的信息处理过程都是在这一区域进行的。皮质区域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域,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信息首先由大脑皮质的后部区域接收,然后再由前部区域处理。所有这些信息会以神经元信号的形式从你大脑皮质的后部传导到前部,经过处理与提炼,跟与之相关的体验记忆相结合,直至进入位于前额叶皮质的注意力“控制节点”——负责主导我们行为与反应的区域。前额叶皮质被认为是注意过程的控制中枢,考虑到它在情感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并不奇怪。它的功能是帮助我们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保持注意力,继续接收和处理刺激信息,计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前额叶皮质也帮助我们隔绝无关的刺激——例如你旁边人打电话的内容,街道对面的行人等。

注意过程从辨认刺激来源开始,随着注意力的保持而继续,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应对无关刺激与干扰信息的能力。前额叶还会参与更加复杂的注意和组织行为,包括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的过程,以及运用记忆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件事情上的能力,即使最初引起注意力的刺激已经消失。

话又说回来了,以注意一辆救火车为例,站在是否扰乱生活的角度,并不十分有力。为什么?因为整件事发生在几秒钟内,影响也就这几秒钟而已,不见得能分散一个人多少注意力。

哈佛大学教授在说明这个原理的时候曾经试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你是一个正在上课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为接下来的升学考试努力着。这时,很可能脑袋里闪过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念头,比如想吃一块面包,因为肚子叽里咕噜响个不停;比如想下课之后,再弹一个小时吉他,因为晚上有歌唱比赛……这时,你将面临考验,是将注意力放在“面包”和“吉他”上,还是认真听课。此时,你是否还能记得升学考试有多么重要?

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十分擅长管理彼此相异甚至互相冲突的注意模式,包括符合目标的目标导向型注意力,以及可能跟我们的目标相左或者改变我们目标的刺激驱动型注意力。最理想的平衡方式或许是维持和发展目标导向型注意力,同时对刺激驱动型注意力进行管理,只允许自己被与当前目标相符的刺激所吸引。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看重升学考试的学生,就会主动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而不会在“面包”和“吉他”跟前掉链子。

简单地说,意志力好的人,就是该注意的时候注意,不该注意的时候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