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的奥秘
21531100000016

第16章 富饶神秘的“蓝色的国库”(3)

另外,随着全球逐渐变暖,地球南、北回归线一带,即从中东到欧洲直至美国西南部,及从撒哈拉以南非洲到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干燥。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小而蒸发量很大,而海洋蒸发带来的更多降水大都会落在高纬度范围内。很多气候学家认为,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那里会变得更像“沙漠”。最新的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美国国家海洋和气候管理局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搭载的海色遥感传感器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研究。这片海域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20%,生活在此的浮游生物相对稀少。传感器通过追踪海水的色差变化,可以测量出生活在其中的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研究显示,这片亚热带海域中类似沙漠的“不毛之地”近期同样出现快速扩张的趋势,自1998年以来,面积已经扩展了10%以上。与之相对应,其表层海水温度也在稳步上升。“海洋沙漠”的范围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而影响到海水对流的海域基本一致。

目前,海洋“沙漠”的扩张速度已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测。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陆地上的荒漠化速度,同时也使得“海洋沙漠”的面积在迅速扩张,其扩张速度比此前人们预测的扩张速度还要快得多。可见,治理“海洋沙漠”迫在眉睫。

海洋缺氧,生物难以生存

由美国蒙特勒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海洋化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今后一个世纪里,海洋中低氧的“死亡地带”将明显扩大。

由于人类活动,地球大气之中积聚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三分之一都被地球上的海洋吸收了,这使得海水逐渐变得越来越酸化了。

然而,这种“海洋酸化”并非危害海洋动物的唯一方式。随着海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海水的氧含量却不断降低。而海洋动物是需要更多氧气才能存活下来的。海洋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升高,这就使得深海动物的“呼吸”变得更为困难。

德国基尔大学教授洛塔尔·斯特拉马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热带海洋地区近50年来的氧气浓度进行了监测,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

斯特拉马和同事通过这种方式确定了大洋中的缺氧区域。具体而言,他们证实位于赤道太平洋海域和热带大西洋海域300米至700米深的水层中,每公斤海水的氧气浓度每年减少0.09微摩尔至0.34微摩尔。

他们指出,氧气浓度很容易受到海水和空气之间关系的影响,因此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气很适合作为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参数。他们说:“在每公斤海水中氧气浓度低于60微摩尔至120微摩尔的情况下,大型海洋生物会受到严重压力甚至死亡。”

海水中氧浓度降低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海洋动物面对低氧危害,使得海洋中低氧“死亡地带”的影响更为恶化。

海水中更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得海洋动物从海水中析取氧气的“呼吸”变得更为困难,继而,它们觅食、躲避掠食者以及繁衍后代也会变得更为艰难。与此同时,海洋表层水体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稳定,这使得从海水表面输送到深海的氧气也越来越少了。

一旦海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那么海洋动物在低氧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海水中面临的威胁就好比人类在损坏了的潜水艇中遭受的一样。

有研究报告称,即便人类能够抑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面积耗尽氧气的海洋依然会持续存在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时间。作为全球变暖的一个后果,海洋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将威胁全世界大多数海洋生物——包括鱼类、贝类以及人类餐桌上的其他常客的生存,这种威胁直至22世纪。

科学家早就知道,水温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便越少——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的氧气重新回到了大气。由于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海洋生物已经开始感觉到窒息。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也正在试图监控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其中2008年公布的一项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海洋中的低氧水域一直在扩大,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河流中的农业污染物。其他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海洋脱氧情况越来越严重,它将引发一个反馈圈——一连串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叠加将极大地延长这一效应。

为了搞清这种海洋含氧状况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丹麦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用于追踪这一现象在未来10万年的发展变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本世纪末的大气温度将增加4摄氏度,由此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无疑将扩大现有的海洋低氧区域。海洋生物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这疑问留着以后的科学家们来回答。

海洋“打嗝”曾造成生物灭绝

大洋底部形成的有害气体,会不会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洋面,继而毁灭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呢?一些研究人员证明,洋底的有害气体已将地球生命毁灭过好几次了。科学家们担心,全球变暖正使得另外一次致命的海洋“打嗝”条件趋于成熟。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很多科学家力挺的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之一,但是最近,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除了恐龙时代能够找到这样的证据,地球经历过的其他4次大灭绝和12次小规模灭绝都是因为海洋“打嗝”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导致的,而海洋“胃部不适”、“打嗝”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兼生物学教授彼得·沃德说,在过去的5亿年中发生的5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和12件小规模的灭绝事件中,仅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有行星撞击地球的一些证据,其他的灭绝事件没有任何与太空天体相撞的证据。

新型的证据显示:地球自身有可能将栖居的动物灭绝,并且很可能曾经将它们灭绝过。这个问题是在2005年的地质研究中,美国佩恩州立大学的李·卡恩普教授提出的。

早在两个世纪前,古生物学家们发现地球曾经有过多次大灭绝事件后,一直相信这些事件是逐渐发生的,由于气候变化、生态变化导致了物种间的掠食、竞争和疾病。但是在198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恐龙灭绝是地球遭到行星撞击的一场突发的大灾难,并且认为5次大灭绝中至少有3次是太空碎石撞击的灾难后果,而公众也因一些好莱坞大片,如《深度撞击》和《世界末日》,普遍接受了这种观点。

从一些新的沉积层地质化学证据中,科学家找到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残余物,这些东西似乎说明,太空物体撞击地球不是生物灭绝的惟一原因,而地球本身在某一天是所有生命的巨大敌人。而现代的人类正在把这种危险带到自己的眼前。

全球变暖,细菌繁殖释放剧毒硫化氢气体,现实证据正预示着历史可能重演。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现实证据正在预示着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在5000年之内,地球生物就可能再次面临被灭绝的危险。

远古时期的海洋“打嗝”是火山活动把二氧化碳喷放到了空气中去,而依靠二氧化碳进行光和作用的植被大量繁殖,保存了温度。气温的逐渐上升,致使海洋升温,海洋中的氧气就会散失。一些只需大量阳光和极少量氧气就能旺盛生长的细菌占到了生态圈的上风。正是这些细菌释放出硫化氢气体,该气体即使浓度很小也会致命。中学上过化学实验课的人都会想起那股“臭鸡蛋”味,就是硫化氢气体发出来的。

大概在5年之前,一些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球几次临界状态的历史环境,寻找化学物质的“化石”。而对几次大灭绝时期(除白垩纪与三叠纪之间)的沉积物中的化学分析中,科学家们发现海洋曾经不止一次达到氧气含量极低的状态,被称为“缺氧期”,这在动植物趋于茂盛的时期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外,大量绿色靠光和作用生存的微小硫化细菌的“尸体”也被发现。

沃德博士说,古生菌和真细菌都会发出这种毒气,而在现今的海洋中已经发现了它们和它们的亲戚,比如黑海,在一些极度缺氧的湖泊深处有它们的踪迹。今天的海洋,氧气均匀地分布在海面和底部,这是大气中的氧气随着向下洋流溶入海水的,只有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比如黑海,在海水下才有缺氧的情况,一些厌氧生物大量繁殖。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海洋的缺氧症便开始了,预计5000年内地球将再次遭遇海洋“打嗝”。

海洋生物中的气象专家

平静的海面上,一群水母舒展开的身体像伞花一样,彩绸条似的触手从身体上伸出来舞动着,就像无数白色伞花在蓝天中飘舞着。突然,它们收缩身体,惊恐万状地向大海深处逃去。水母为何有如此反应?

科学家们经观察研究后发现,原来水母得到了暴风雨欲来的信息。水母独特的听觉系统使它能迅速地知道天气欲变的征兆。其原理是这样的:空气和海浪在形成台风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摩擦,便会产生8~13赫兹的频率,以每秒种1450米以上的速度传播的次声波,它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这种人们听不到的次声波,水母却能听到。

不仅如此,水生生物还能预报地震。1932年,日本本州岛东北部海岸附近突然发现生活在500米深处的鳗鱼成群结队地浮出水面。不久,日本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科学家分析后认为:地震之前,地层深处压力增大,形成的压电效应能分解海水,产生一些带正电的微粒。而鱼类的耳朵和身体上的侧线器官能十分灵敏的感觉到高频和低频振动,对地震引起的“场”变化也能预先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