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的奥秘
21531100000019

第19章 如何让能源持续发展(2)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影响的现象。严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减退甚至枯萎死亡,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时发现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无明显表现,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通过农作物对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体健康,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生活污水和人畜粪尿中含有许多植物需要的养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粪肥一般会使农作物增产。但这些废水、废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等则进入农田,沉积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人接触了污染的土壤和农产品,会引起破伤风、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

现代农业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它们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从而使农作物减产。使用农药则使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机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动植物和人。

大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尘埃等有害物质,会自然地或随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炼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镉、铅等有害物也会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因此在工厂周围和公路两侧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铬、锰、镍等还能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癌症。土壤中金属含量过高也会使植物受害。据实验,每千克土壤含铜20毫克时,小麦就会枯死,达到250毫克时,水稻也会枯死。每千克土壤含锌超过50毫克,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响很难被消除。有机农药分解很慢,重金属根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继续污染的情况下,三五年内仍含较高的有害物质,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所以,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或肥料。

所以,我们应坚守“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小蚯蚓也有“超能力”

蚯蚓,体长约10厘米,体重约0.5克,身体呈圆筒形,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生活在潮湿、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喜欢碧波垂钓的人往往会用蚯蚓作为鱼儿的诱饵。我们从小就知道,蚯蚓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这样就可以使水分和肥料易于渗透,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其实,小小的蚯蚓还有一项“超能力”——吐故纳新,即: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

我们都知道,造纸业属于污染“大户”,人们常形容造纸业是“制造出白纸,却染黑了河水”。但是,相关资料显示,利用蚯蚓来转化造纸产生的污泥技术已实验成功。蚯蚓呈红色,体形不大,但个个“生龙活虎”,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将造纸产生的污泥吃得一干二净,而且经过消化后,蚯蚓排出来灰褐色的粪便,没有任何异味。据专家介绍,蚯蚓具有超强的“吃”污泥的能力,一条蚯蚓每天可处理0.3克的造纸污泥,只要养殖3.3亿条蚯蚓,每天就可以处理100吨的造纸污泥。所以,在日本用蚯蚓来处理造纸污泥已进入实用化的阶段。在美国,5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200吨工业废物。此外,蚯蚓还可以处理酒厂、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和废水。

总之,蚯蚓可大量吞食垃圾中的有机物,如饭菜、纸张等,一个3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几千条成年蚯蚓可将其全部“消耗”。专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2吨蚯蚓一天可吞掉1吨有机垃圾;3吨的有机垃圾可得到1吨蚯蚓粪便。而且,蚯蚓在吃垃圾的同时会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多功能生物肥料。用于花卉,可明显延长花期,使花的颜色更鲜艳;用于果蔬生产,不仅可提高产量,而且可提高品质和贮藏时间。蚓粪中的微生物群也可以用来分解废水中的污泥,使之产生沉淀,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其实,利用蚯蚓处理垃圾的方式在国外早已不鲜见。美国有一家企业年产蚓粪30万吨,美国年售蚓粪产值达10亿美元;澳大利亚VERMITECH蚓肥科技公司用电脑控制,实施自动化、机械化养殖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其蚓肥达到无臭、无病害、肥效高名优品牌标准。日本的许多家庭都利用蚯蚓来消灭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

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160万条蚯蚓层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悉尼还动用数千万条蚯蚓清除整个城市的垃圾,再将垃圾转化为高质量的肥料。21世纪70年代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的方法曾在北京及其他城市出现过,蚓种是从日本引进的“太平洋二号”,但三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此种方法一直未能得到推广。

回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专家组曾在申奥报告中承诺:北京的城市垃圾将全部进行安全处理,垃圾资源化率将达到30%,分类收集率将达到50%。奥运会垃圾则全部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回用率达50%。

专家们还指出,实现蚯蚓处理垃圾的产业化,是奥运会垃圾实现半数回收利用目标的必经之路。2008年,在郊区兴建一个蚯蚓处理垃圾的工厂便基本可满足奥运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兴建4~5个蚯蚓处理垃圾的工厂,便可将全市垃圾总量减少40%以上,事实上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

环保专家就蚯蚓处理垃圾产业化问题,以一个日处理400吨的工厂为例,详细算了一笔账:建厂期间项目总投资约为2400万元,工厂运营期支出约584万元;工厂每年收入:政府每年所给垃圾处理补贴,以每吨40元计,约为584万元;销售蚓粪收入40万元;销售活蚯蚓收入10万元。每年收入总计为634万元。

专家们据此非常乐观地估计,建造一个蚯蚓处理垃圾的工厂每年赢利可达50~100万元。建厂投资10年可收回全部成本,并可解决100人的就业问题。由此可见,小小蚯蚓果然具有非凡的“超能力”。

节约电能,造福子孙

电能既是最重要的能源,又是消耗其他能源生产的能源产品。有资料显示,我国电力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已居世界第二位,而由于节能、节电意识薄弱造成的电能浪费占相当的比重。所以我们应该把节约用电当做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这是利国利民的事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减轻电网的负载压力,缓解能源短缺状况。

我国的电力消费主力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华北、四川两大区域。其中山东、广东、江苏、辽宁、河北、河南、四川等七省用电量就占全国用电量的45%。就全国而言,由于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地区电力的供需缺口。据分析,电力相对富裕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山西、湖北、云南、广东等地。广东的情况比较特殊,该省相当一部分电力输送给了香港,结果使本省电力并不富裕。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省今后必然要逐步加大从云南、贵州等省的购电比例。电力相对紧缺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天津、广西、浙江、辽宁、福建等地。北京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目前的用电量50%需从外地购进。有专家预计今后北京、天津等地的电力需求增长将更多地依赖山西、内蒙两地的供应。

有专家介绍了一些家庭节电的小窍门:

(1)空调节电

温度保持在26℃,人体感觉很舒适,调温过低则费电;保持过滤网清洁;空调启动时最耗电,不要常开常关;依据住房面积确定选购的型号,制冷量大了造成电力浪费;由于“冷气往下,热气往上”的原理,空调安装位置宜高不宜低。另外,空调千万别加装稳压器,因为稳压器是日夜接通线路的,空调不用时也相当耗电。

(2)冰箱节电

冰箱放置地要选择在室内温度最低,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开门次数要少;存放食品,要待食品凉到室温后再存入冰箱内;及时化霜,冷凝器、冷冻室要保持清洁,以利散热。

(3)电视节电

控制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0瓦至50瓦;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每增加1瓦的音频功率要增加3瓦至4瓦的功耗。加防尘罩,防尘罩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就可能漏电,增加电耗。

(4)照明节电

据电力专家介绍,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用电80%,如果每户都将一个40瓦的灯换成同样亮度的8瓦节能灯,全市就能减少15万千瓦的用电负荷。

(5)电饭锅节电

煮饭时,只要熟的程度合适即可切断电源,锅盖上盖条毛巾,可减少热量损失;煮饭时应用热水或温水,可省电30%;电饭锅用毕立即拔下插头,既能减少耗电量,又能延长使用寿命。

(6)其它家电节电

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要接触良好,否则会增加耗电量,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电器。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节省电能;使用电热取暖器的房间要尽量密封,防止热量散失,室温达到要求后应及时关闭电源;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调温电熨斗,这种电熨斗升温快,达到使用温度时能自动断电,能节约用电。

现在的家用电器大多有待机功能,拿上海来说,每户家庭平均每月待机能耗大约20度电左右,家电待机却将浪费这座城市近15万千瓦的电量。因此,尽量不要使家电处于待机状态,家电不用时要彻底关闭电源,拔去电源插座。

目前,我国能源的消耗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人均产值却很低,我们必须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能源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尽可能通过节约电力,来减少我们对自然的不可再生资源的索取。这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

电池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玩具、照相机、手提电脑到汽车都需要电池。但是,当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反应完全后,就不能再供电了,也就成了所谓的“废旧电池”。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随手一丢,再买新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实是,这个小小的动作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

电池产品一般可分为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三大类。

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性电池多含汞,如果被遗弃在自然界中,汞会慢慢从废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地下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害人的肾脏。同时,汞也会被微生物分解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之后,神经系统会受到很大的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

除了汞,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还包括镉、铬、镍、锰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非常大的危害。目前来看,全球的镉污染有50%都是来自废旧电池,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水,会发生骨质改变和贫血,典型表现是全身骼酸痛;铬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和损伤;镍有致癌倾向,还可导致心肌损伤;铅被摄入后不易排泄,而且铅还会导致儿童行为异常和低智商;锰虽然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吸收过多也可引起中毒……

那么,小小的废旧电池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危害呢?其实,废旧电池中所含铅等重金属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只是一种短期内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潜在性的长期危害。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对有机物或含碳、氧、磷、硫等化合物进行降解后,可生成无毒或低毒物质,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汞、铅、镉等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却不易被除解,长期蓄积在土壤中,可破坏自然的自净能力,使土壤成为污染物的“储存库”,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重金属会被植物根系吸入植物体内,引起农作物减产或长出的农作物会有害。不仅如此,在土壤中的重金属还能不断迁移到相邻的环境介质中,被雨水冲刷后渗透到深层土壤中,随地下水进入江河水源,人一旦饮了这种水,就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损害。

据科学的数据显示,一节一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