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的奥秘
21531100000023

第23章 你不了解的濒危动物(2)

蓝鲸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游行,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吨,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

令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经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但最终它还是停止了呼吸……

是的,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在此,呼吁贪心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捕猎工具,给我们美丽的海洋“大力士”多一点关爱和呵护吧!

迷人的“明星”——大水獭

水獭是鼬属小型半水生哺乳动物,它们有身体柔软细长,头颈长,耳朵小,腿短,头部扁平,尾巴与身体相连的部分几乎和身体一样粗,非常可爱。

水獭后肢趾间有蹼,宽扁的尾巴则当舵,是游泳的好手。在水下可以一口气潜游400米。有时候,它们宁愿在水中游泳,不愿在陆地上行走。水獭非常贪玩,即使成年以后也还是这样,这一点都不像其他野生动物。它们最喜欢的游戏方式是从泥泞或者积雪的斜坡上滑下来,扑通一声掉入水中或雪堆里。

水獭主要捕食鱼、蛙、蟹、水鸟和鼠类,它们同样喜爱柳、桦、白杨、小叶杨等落叶树上较高较嫩的软枝内皮。它们不会爬树,而是用门牙把小树啃倒再吃。一对成年水獭可以在一刻钟内啃倒一棵直径10厘米粗的树。水獭是水陆两栖的动物,它们把食物贮于水中,在水陆之间筑堤堰截水成池,并打洞筑窝。它们的窝一头开口在河岸边,另一头开口在树林里,之间是宽敞的藏身处所。白天它们呆在窝里或岸边灌木丛中,夜里出来活动。水獭在深水抓到鱼并把它拖到浅水滩吃,它们也吃蟹。水獭遇到危险便潜入水中,靠身体内贮备的氧气可以在水下呆到5-15分钟。在潜入水中时,它们的耳、鼻都会封闭起来,眼睛则由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水獭的身材为流线型,皮毛具有防水性。它们喜群居,或一雌一雄或一家老小住在一起。水獭1月交配,4、5月生产,一胎产3、4只幼水獭。小水獭至少要跟随父母两年。所有水獭都会齐心协力维护它们的堤堰和水道。

成年后的水獭,也叫大水獭,体色深褐,喉咙处略带白斑纹,四肢非常粗大,尾巴的中间部分最为宽大,好似长矛尖端的形状,腔门腺会分泌出有麝香味的分泌物。大水獭昔日曾广泛地分布在亚马逊河和他布拉他河的流域里,但是,现在,人类为了取得大水獭品质优良的毛皮,会不断地捕杀它们。一张毛皮的价钱抵得上砍伐树木10天的工资,因此,只要一经发现,大水獭立即就会被捕杀。有些地区的大水獭已经绝种,所以它们的栖息地形成分段式的形态,个体数不详。

巴西大水獭,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獭,身长可达1~1.5米,不包括0.7米长的尾巴。由于遭到大量的捕杀,已处于濒危状态。巴西大水獭栖息在南美洲流速缓慢的河流中,是非常珍贵的品种。它们一直是动物园里迷人的明星。

但在数年前,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故,让巴西大水獭背上了恶名:那是在一家动物园里,一位小游客在参观大水獭时,不慎掉进了大水獭的围栏里。围栏里生活着一窝大水獭和它们的幼仔,成年大水獭以为小游客是来伤害幼仔的,就发起了攻击。紧要关头,一位休假的警官跳进了围栏,想救出小游客。结果,小游客被成功救了出来,这位警官却被咬成了重伤,伤口感染不久就去世了。

这件意外事故发生后,人们误以为巴西大水獭是一种非常凶猛和邪恶的动物,甚至猜测野生的大水獭会攻击独木舟,把船上的人撕成碎片。其实,这种事在巴西大水獭的生存地,从来没有发生过。

现如今,水獭已被列入濒危动物行列。它们栖息的环境正在遭到破坏。由于獭类生活环境污染、水质变劣,破坏了獭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污染严重的地方獭类会直接被毒死,在污染较低的地方,出现繁殖力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的恶果。

此外,人们无度的狩猎也是水獭面临濒危的另一诱因。由于獭皮价格昂贵,肝脏被认为是贵重的中药材,所以猎獭者穷追不舍,使水獭数量剧减。尤其是猎獭技术益精,运用“钩帘”法捕獭,大小水獭无一幸免,多数山溪江河已罕有獭迹。

美丽的“湿地之神”——丹顶鹤

丹顶鹤,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鹤属鸟类),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丹顶鹤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丹顶鹤具备鹤类的“三长”特征——嘴长、颈长、腿长。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黯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有人说剧毒鹤顶红正是来源于此处,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

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丹顶鹤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

丹顶鹤是东亚地区特有的鸟种,主要繁殖地分布在我国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们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靠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

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的鸣声非常嘹亮,作为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丹顶鹤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海滩及近水滩,所以,素有“湿地之神”的美称。丹顶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地方志书中一直都有详细的记载,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也屡有出现,比如,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把寿命长达50~60年的丹顶鹤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丹顶鹤是栖息于沼泽地的鸟,把它绘在松树上,从科学的观点看,是一个笑谈。当然从文化意义上看,则另当别论。

丹顶鹤是大型涉禽,在湿地环境中属于食物链的上层,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被记载为濒危物种,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一。但是,目前来看,它们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威胁:

(1)栖息地的破坏。1960年以后,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远东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以及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都在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此外,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毁坏严重,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数量逐年减少。

(2)偷猎。自古以来,东亚地区就有着对丹顶鹤羽毛和器官的需求,因此,猎杀也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来随着保护法规的建立,直接的猎杀很少发生,但是投毒用来猎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为丹顶鹤的重要死因之一。

为了挽救丹顶鹤,我们应该树立保护意识,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丹顶鹤摆脱濒危。

孤寂的“雪山隐士”——雪豹

雪豹因终年生活在雪线(雪线是反映气候现象的空间概念,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附近而得名,又名草豹、艾叶豹。头小且圆,尾粗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似豹而略小,全身呈灰白色,遍体布满黑色斑点和黑环。

雪豹在体形、骨头、牙齿和骨骼形式、结构上均似豹属,但是,雪豹的舌骨基本上已经骨化了,而豹属动物的舌骨中部为韧带性软骨。狮、虎等动物能大声吼叫,雪豹却只能嘶嚎。在进食的姿态上,雪豹也不像其他豹属动物那样爬着撕咬,而是蹲着用前脚抓来抓食物吃。在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较为困难。另外,雪豹与虎、豹等动物很难进行杂交,而且没有产生过杂交种。而狮、虎、豹、美洲豹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且有过杂交种的记录。因些,我们可以将雪豹看作是大型猫(狮、虎、豹等)与小型猫(金猫、豹猫等)的一个过渡型。

雪豹在我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等地,为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一般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脱落的体毛。雪豹在巡猎时也常常以灌丛或石岩上作为临时的休息场所。

雪豹行踪诡秘,往往昼伏夜出,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很少出来,因此又被誉为“雪山隐士”。猎食时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许多天后沿原路返回,喜走山脊和溪谷。

雪豹感官敏锐、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由于其粗大的尾巴做掌握方向的“舵”,它在跃起时可在空中转弯,因此其捕食的能力很强。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一般不主动攻击人。雪豹因为全身被有厚厚的绒毛,所以很耐严寒,即使气温在零下20多度时,也能在野外活动。

雪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是亚洲高山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据专家推算,全世界大概有3500~7000只野生雪豹,是中亚高原特有物种,非常稀缺。因此,我国将雪豹定为国家珍贵、濒于绝灭的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此外,雪豹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等级中被列为“濒危”(EN),和大熊猫一样珍贵。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雪豹的饲养成活率极低(根据实际经验表明,雪豹在饲养条件下生活的时间都比较短,容易患病)繁殖又困难。

值得警醒的是,人类的活动给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获取珍贵皮毛而猎杀雪豹,是目前该物种面临的最大威胁。另外,由于虎骨供给量下降,传统中药制造商将目光转向雪豹。

为此,我国相继在有雪豹分布的地区建立和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甘肃东大山、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等,对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丛林之王——东北虎

中国是世界上产虎最多的国家之一,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其中以东北虎最为名贵。东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它体魄雄健,行动敏捷,肩高1米以上,身长2.8米左右,尾长约1米,体重可达350多千克,有“丛林之王”的美称。

东北虎的毛色鲜明美丽(夏天呈毛棕黄色,冬天呈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这也是它被誉为“丛林之王”另一解释说明。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虎爪和犬齿利如钢刀,锋利无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猎物时不可或缺的“餐刀”,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