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的突破
21532000000014

第14章 如何用语言打动别人(5)

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义道:“大和尚,今日朕躬身上山,你能不能拿我做个比方?”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如果比得小好,全部遭殃。他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

乾隆一听,心中不是滋味,这圆智自比佛爷,分明是占了自己的上风,但却义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迎面而坐。于是乾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它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它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乾隆又问:“它也在对朕笑,照你所言,它也在笑朕碌碌无为了?”

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佛爷对不同人的笑,自有不同的意义。它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几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

此番话意所指,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却又无懈可击,不好发作。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又想起上山之比,想再为难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

乾隆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思片刻,随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此,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下马威,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一个“变换角度,应对自如”的故事。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共同讨论一项宏伟的计划,建一个大苑囿,东起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以供他打猎游玩。群臣们而面相觑,虽有意见,却不敢有拂君意。这时,优旃却说道:“皇上的主意实在高明至极,建一大苑,不仅可以娱乐,而且可以御敌。”

秦始皇倒没有想到御敌这一层,就问他:“你说说看怎样御敌。”

优旃说:“园中多放禽兽,等敌寇从东方侵犯时,让麋鹿用角撞他们,看他们怎么进来。”

秦始皇一听此番话便放弃了修建苑囿的计划。

不久,秦二世继位后,让群臣讨论他的宏伟计划,让全城都漆上桐漆。这时优旃又把对付秦始皇的办法,用在秦二世身上。他上奏道:“皇上的主意实在高明,请付诸实施。漆城虽要百姓拿钱,会有一些怨言,但这是一个好主意呀!等我们把城漆得油光光的,敌人来了,想上也上不来。即使放他们进来,等看到城里也涂了漆,担心被漆沾住,也一定会因为找不到地方立足,而不得不走啊!”

秦二世听了大笑,就终止了自己的漆城工程。

用激将法,需要引导

激将法是论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有意识地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以激发对方的自尊心,使其振奋,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激怒对方。但是,这种刺激不是简单地讽刺、挖苦,而是有意地让对方的思维能够按照你希望的路线发展。

通常使用激将法不是从正面劝导对方,而是由反面来激励或刺激对方,使对方改变原有状态,放弃原先观点。因此,当我们使用激将法时,要特别注意在“刺激”中必须加以“引导”,将对方的情绪引导至事先规划的情况,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激将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各式各样的具体形式。譬如直激法,也就是直接地贬低、刺激、羞辱或激怒对方,以使对方承受不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含蓄的间接激励法,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以贬低我们的谈话对象,从而激发其决心。

此外,使用激将法时,还要视对象个性、环境以及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急或过缓。过急就是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反之,过缓则对方无动于衷,无法唤起对方的自尊心,达不到激将的目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军队,占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控制了北方,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股力量。

建安十三年夏历九月,曹操率兵大举南征,志在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刚死,由其次子刘琮继位。由于刘琮畏惧曹军势力庞大,所以不战而降。而这时正寄身在荆州新野县的刘备等人,听说刘琮投降,急忙率领军民逃离荆州。不料曹操派兵一路追击,先在当阳、长阪大破刘备,并乘势占领江陵。刘备逃到夏口,曹操准备从江陵顺江东下,一举消灭刘备残军,乘势攻取孙权统治的东吴。

此时,刘备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与正在观望的孙权联手抗曹。于是,刘备命军师诸葛亮前往东吴求援。

孙权一见到诸葛亮,劈头就问:“先生来东吴,是因为刘备被曹****得无路可走了吧?”

诸葛亮答道:“我来不仅是为了刘皇叔,也是为了您东吴的安全。”

孙权故作惊讶地问:“此话怎讲?”

诸葛亮说:“自从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皇叔亦收江南之众,共同和曹操并争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南下荆州,力图威震四海。既然荆州已失,刘皇叔英雄无用武之地,遁走夏口。如果曹操大军从江陵东下,攻占了夏口,下一个目标便是东吴。”

孙权说:“那么先生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

诸葛亮答道:“将军可量力而为。如果您认为吴、越之众能与曹操相抗衡,就应该和他断绝一切联系,并下定决心抗击曹军;如果您认为无力和曹操对抗,那就不如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称臣。现在将军是表面上假装服从他,但内心又迟疑不定。事情已如此紧迫,如果还不做出决断,恐怕祸患立即就要来临了!”

孙权反问道:“如果像你所说,那么兵微将寡的刘备为何不对曹操称臣呢?”

诸葛亮说:“从前,田横只是齐国的一名壮士,他尚且不肯对汉高祖称臣,何况刘皇叔是英才盖世、天下仰慕的汉室后裔呢?他怎么可能会向曹操称臣!”

诸葛亮一番得体的话,正是针对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孙权所说。

由于孙权一向以英雄自居,如果他投降曹操,还算什么英雄?即使众人再仰慕他,他又如何争夺天下?本来三家争雄,曹操势大,刘备却依然不降,保持了英雄本色。如果孙权投降了,则与刘备不能相比,而这是孙权万万不能接受的事情。再加上一经诸葛亮如此煽动,孙权的自尊心便膨胀起来,勃然色变,当即表态:“刘豫州败军还不投降,我堂堂东吴大将,又怎能让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兵马受人控制呢!我意已决,更无他疑,必联合抗曹!但是,刘备刚刚吃了败仗,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诸葛亮看到激将法将要成功,立刻分析形势,引导孙权进行抗曹。他接着说:“刘皇叔虽然在长阪兵败,但士兵已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计有精兵万人。同时,刘表长子刘琦也有万名士兵,愿意听从刘皇叔的调遣。反观曹军,虽号称80万,实际只有十几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又不断苦追刘皇叔,早已是疲惫不堪,可谓是‘强弩之末’。按兵法说,这种情况会使曹军心理遭受挫折。再说,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而荆州降兵也只是迫于曹军威势而投降,并非心悦诚服,肯定不会替曹操卖命。所以将军若能派遣猛将,统率数万精兵,一起和刘皇叔协力作战,必可打败曹军!只要曹军一败,必定引军回北方。如此一来,荆州和东吴不仅可以保全,还能发展势力。与北方的曹操形成鼎足之势。至于最终是成是败,现在就完全取决于您了!”

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大喜,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三万水军,随同诸葛亮至夏口,会合刘备的部队联合抗曹。随后,爆发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后,立足荆州的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和北方的曹魏、东面的孙吴,形成了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势。

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以巧妙含蓄的方式使用了激将法。除了触动孙权的自尊心外,也激发了他自爱、虚荣、竞争、好胜的情感,同时还引发了战斗热情,进而诱导他按照自己既定的企图行事,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善用细节,说话有力

双方谈话时,要注意聆听对方所说的每句话,这是一种礼节,表示重视对方。同时,当话题谈僵时,也能够从对方以前的谈话中,找出言词细节中的矛盾,或对自己有益的话语,让说话更有力。

有一次,歌德走在一条小路上,遇见一个对他有偏见的男士。此人看见歌德便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微笑着说:“我恰恰相反。”

随后便侧身让路给对方。歌德如此的做法,不仅避免了两人针锋相对,也使自己赢得上风。

除了善用对方的“话柄”之外,还可借用其他有利的力量。

萧伯纳的戏剧《武器与人》在首演时获得满堂喝彩,观众们在谢幕时,纷纷要求萧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没人喜欢看,快收回去吧,赶快停演吧!”

萧伯纳一听,并没有暴跳如雷,相反,他向那人深深鞠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对!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我们两人能反对这么多观众的心意吗?我们能禁止这出戏继续上演吗?”

萧伯纳采取的方法,就是借观众的力量给对方以有力的一击。实际上。萧伯纳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剧本受群众欢迎,你个人的反对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