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的突破
21532000000018

第18章 好的语言表达才能左右逢源(3)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古代的不少词汇已逐渐淘汰,弃之不用。如形容人的面貌“面如冠玉”、“樱唇一点”等,如今不会有人再用了。皇帝自称“朕”、“寡人”,称他人为“爱卿”,还有“令尊”、“令堂”、“令媛”之类的称谓,现在再用,就有不合时宜之嫌。用文言文对白的时代早已过去。有的人在演说中使用文言,卖弄学问,故显高雅,这种以艰涩之词惑众的人,没有人听他说话。因为晦涩难懂的话让人费心揣度,势必影响听的效果。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

日常讲话力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种用“请恕冒昧”之类的话就未免是故作“高雅”,听众未必喜欢。罗丹说:“用铅笔画些花样,用色彩涂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写些光彩的句子,这些空头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机巧的人,然而艺术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绘和写作。”这句话对平常说话也是适用的。

忌厉声质问

说话时习惯质问对方的人多半好吹毛求疵,与人为难,或性情乖僻,或自大好胜,所以即在谈话小节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其实除了在不得已的场合,如在法庭上的辩论等之外,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觉得意见不对,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要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

说话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被质问的人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大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致恼羞成怒,激起了剧烈的争辩。虚心、诚实、坦白和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借以逞一时之口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

机智地自我解嘲

生活中常遇到如下情况:你好心帮助人办事,反被人埋怨办糟了;你去接电话,电话里的无名氏无端羞辱你一顿;别人的自行车撞倒你,对方却破口大骂。面对此情此景,该怎么办呢?成功人士的巧妙做法是自我解嘲,即自嘲。

所谓自嘲,就是自己嘲讽自己,它是一个人心境太平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适时适度地“自嘲”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在一次盛大招待宴会上,服务生不慎将酒洒到了一位宾客的秃头上。服务生吓得不知所措,在场人也目瞪口呆。而这位宾客却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这句自嘲的话使全场人闻声大笑,尴尬场面即刻打破了。借助“自嘲”,这位宾客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挫折感。

以下是自嘲产生的积极效果:

摆脱窘境

在交谈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犯了你,把你置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摆脱窘境,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下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后,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显然,这不是真心征求意见,在他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对方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粗鲁和霸道。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有些难堪。然而,他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由此可见,当令人难堪的事实已经发生,运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并且,还能体现出你的大度胸怀。

解决难题

广东一家蔬菜公司的副科长到郊区调运鲜菜,卖方想趁机捞一把,索价很高,双方僵持不下。眼看城里市场蔬菜供应严重不足,快要脱销,心急如火的科长却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充分使用公关艺术中的幽默法来解嘲:“其实,你们把我看高了。我不过是个小科长,还是副的,我手里能有多大的决定权?再说,夏天这么热,我花大价钱买一堆烂菜帮子回去,能担当得起亏损的责任吗?”卖主们听了他的这番话,望望酷暑的太阳,知道蔬菜多积压一天将腐烂不少,不禁大为泄气,动摇了索要高价的决心。并且,卖主对科长的“苦衷”与“难处”还产生某种同情心,开始妥协。最后终于降低了菜价,达成了协议,该科长则顺利完成了蔬菜调运任务。

宽慰自己

人们在有些时候因某些事不尽如人意而烦恼和苦闷,运用自嘲,既可宽慰自己,又能让人刮目相看,一举两得。1958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问世不久,便遭到******之流的点名批判。有人愤愤不平地对马老说,你的逆耳忠言,竟遭人泼冷水。马老风趣地回答说:“我最不怕冷水的,近50年来,我洗惯了冷水澡,天天洗,一日洗两次,冬夏不分。因此,冷水对我来说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融洽气氛

钢琴家波奇是一位幽默家。有一天他到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开场前发现上座率很低,不到五成。他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为使场内观众不感到空寂,他便走向舞台的脚灯,笑着对观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们一定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立刻,空荡的剧场被笑声充满了,为他的演奏做了情绪铺垫。

消除尴尬

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作家杰斯塔尔是个大胖子,他却不以胖为耻。他对朋友自嘲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让座给女人时,我的一个座位中可以坐下三个人。”轻松愉快的自嘲,正是杰斯塔尔信心十足的有力表现。

委婉拒绝

别人有事求你,你想拒绝,但明言拒绝,会让人难堪,而运用自嘲,委婉拒绝,既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意图,又使对方乐于接受。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4年4月辞职,尼克松亲自写了一封短笺再次邀请他访问华盛顿。戴高乐当时不能应邀,于当天亲自复信写道:“亲爱的总统先生:您惠赐的邀请书及您个人热情洋溢的手札使我深为感动。这不仅由于担任美国总统的崇高职位,而是由于这些书信是从您——理查德·尼克松那里来的。我很有理由地对您怀有最大最诚挚的敬意、信任和友谊……”戴高乐在无比亲切的语言中流露出不能赴美的遗憾和接到邀请的激动,在委婉的拒绝中表示对对方的赞扬和希望,表现出真诚的愿望。

相传,大戏剧家萧伯纳派人送给首相丘吉尔两张戏票和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来看我的戏吧,如果你有朋友喜欢也请带上一两个。”丘吉尔由于工作太忙不能接受这个邀请,于是找人传话说:“首场演出我没有空去,但我第二天有空,如果你的戏还演第二场的话。”

从交际的角度看,既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又没有失去礼仪,这就是技巧。而那种简单的所谓直爽式回避或否定——不,不行,不知道,做不到……留给人的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有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添情趣

美国文学家欧文年轻时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是位好猎手,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高明的枪法。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猎,朋友指着河里一只野鸭请他开枪。欧文瞄了一下扣动扳机,但没有打中,野鸭飞走了。朋友感到难为情,他却毫不介意,对朋友说:“真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这是一句自嘲的话。正是这句话,欧文才给自己解脱了窘境。多么巧妙,多么有趣。

自我揭短

人称“补白大师”的郑逸梅先生在《龙门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自暴其丑》的文章,尽情“嘲讽”了自己的种种“缺陷”、“缺点”,不愧是“笑谈自己”的集大成。年届耄耋的郑老先生写道:

我今年93岁,两鬓早斑,顶发全白,所谓“皓首匹夫”这个名目,是无可否认的。加之齿牙脱落,没有镶装,深恐镶装了不舒服,未免多此一举,索性任其自然,好在我的食欲并不旺盛,能吃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也就算了,这岂不是成了“无耻(齿)之徒”吗?老伴周寿梅,逝世已越十多年,鳏居惯了,反觉得不闻勃然交谪之声,一室寂静,悠然自得。但《书经》有那么一句话:“****,纣”,指无道之君而言。我是无妇之夫,单独生活,那“****”之加,也不得不接受。我患有冠心病,时发时愈,所谓“坏良心”,我是自打自招的。且老年人,骨头中减少了钙的成分,当然体重较轻一些,那又属于“轻骨头”了。我每晨早餐,进粥一碗,佐餐的是玫瑰腐乳,所谓“生活腐化”,我是实行的了。又老年人的进食,每以蔬菜为宜,可是我适得其反,午饭喜啖红烧肉,古人说“肉食者鄙”,我又是一个“鄙夫”。我执教鞭一辈子,中学、大学、女学教过数十所,但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参加社会的文艺活动,兼为各刊物写稿,一些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不务正业”。我除写作外,什么都是低能,家中机械化的新颖用具,我都不解如何施用,必须儿媳为我启闭,因自号“拙鸠”。“拙鸠”也就是“笨伯”的别称。性情带些迂执,大有“迂夫子”之概,复自取一号“大迂居士”。“老而不死是为贼”,我年届耄耋,当然是十足道地的老子,“贼”的名目又是推卸不掉的。又提倡新文化的,对于民初崇尚辞藻,写那哀感顽艳的小说,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成句,为“鸳鸯蝴蝶派”,甚至****偏激的,扩大范畴,即使不写这类小说,凡民国初至“五四”运动,在旧报上有所撰述的,一股脑儿斥为“鸳鸯蝴蝶派”,更称之为“文丐”、“文妖”、“文娼”,竭泼妇骂街之能事。那么我在这时已东涂西抹,也就未幸免带进这个圈子,“丐”、“妖”、“娼”多少有些份儿了。《自暴其丑》的作者,在文中将自己固有的以及他人强加的所有缺点、缺陷,一股脑儿倒来,使人们从中得到幽默与会心的笑。

增加人情味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很漂亮的事情,会使我们变得较有人情味,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不去,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人们尊敬陈毅,或许和他的这种豁达、幽默的禀性有关系吧!

在社交场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至少自己骂自己是安全的,除非你指桑骂槐,一般不会讨人嫌,智者的金科玉律便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机智地模糊应对

模糊应对的核心是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从而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词语“方便”、“最近”、“大约”、“前后”等即是模糊语言。比如,朋友邀你去他家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中秋节后。又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说:“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来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就是模糊语言。

有一次,希特勒问占星学家:“我将在哪一天死去?”

占星学家对照图像算了一下,很有把握地说:“你将在犹太人的节日那天死去。”

“究竟在哪一天呢?”

“噢,不管你哪一天死去,这一天都是犹太人的节日。”

模糊应对,是一种权宜之计。使用此法时,只能表面模糊,内心应十分清楚,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数。

使用模糊语言还要注意语言环境。在不该用的地方用了模糊语言,那就会影响效果。

如有一青年到某工厂找人,未经门卫同意就径直往厂里跑。门卫拦住他,问:“你找谁?”他说:“我找人!”问:“找什么人?”答:“找人就是找人!”门卫火了,说:“我就是人!你要找没名没姓的人没有!”为此,两人吵开了。这位青年乱用模糊语言“人”,激怒了门卫,结果事没办成。

模糊应对带来以下的效果:

严守秘密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宾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用了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单词是:“足够!”“足够”这一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个在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这样的回答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化解矛盾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京做官时,收到一封家书。家里人告诉他,家里为争执三尺宽的屋场地基,与邻居争执不休,要求何绍基出面帮助家里打赢这场官司。何绍基看完家书,淡然一笑,提笔写了一首诗叫人送回去。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读诗后,就主动让出地基,与邻居又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