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预见未来的自己
21532500000016

第16章 只有现在多吃苦,将来才会少受罪(1)

不一定非得有一技之长人生才会有光明,蛮力往往都能给你带来命运的改变;不一定非得做轻松而体面的工作人生才有前途,脚踏实地做事就会给你带来成功。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看一个人能否成功,就是看他有没有苦干精神。

现在多吃苦,是为了以后少吃苦

吃苦是成长的阶梯,是成功的垫脚石。正如飞蛾由蛹变茧、破茧而出的过程: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一天,有个人凑巧看到树上有一只茧开始活动,好像有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蛾的过程。

但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变得不耐烦了,只见蛾在茧里痛苦挣扎,将茧扭来扭去的,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是不可能破茧而出了。

最后,他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蛾出来得容易一些。果然,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那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

他等着蛾飞起来,但那只蛾却只是跌跌撞撞地爬着,怎么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就死去了。

蛾为什么会死?原因是蛾失去了成长的必然过程。蛾的成长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地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能破茧而出,那些不经过痛苦挣扎而生的飞蛾势必夭折。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没有经过不幸、挫折、失败磨炼的人生难以承担大任,即使让其承担大任,也会因经受不住随之而来的艰辛、曲折、困难的考验而归于失败。

举世闻名的大文豪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时就给资本家当学徒工,也正是这段苦难的童年使他懂得了人生,有了过人的深厚的生活阅历,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皇家学院求学。在那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亨利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皮鞋。富家子弟诬陷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有一天,老学监把他叫到办公室,两眼死盯着他那双破皮鞋。亨利布拉格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拿出一张小纸条交给学监。这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上面有这样几句话:“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两年,我的那双破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嫌大。如果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就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正是穿着我的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老学监看完信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

能吃苦的人才能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幸福。相反的,没吃过苦,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性的人,很难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走出康庄大道来,即使你有优越的条件也不例外。试想,古今中外历史上又有几个纨绔子弟成就大业或有所成就呢?

就拿杜邦家族来说,这个家族是美国的亿万富翁。豪华的别墅、专用飞机、游艇和高级小轿车。然而,这个家族的后代却大都是平庸之辈。他们的精神世界苍白空虚,有时竟无聊到专门搞恶作剧,用绒布作食品馅招待贵客,或以数吨水泥散堆于邻居门前。他们躺在先人的财富上寻欢作乐,意志必然会颓废堕落。

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都是先吃“苦”,然后才会获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保证今后能够得到甜的资本。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由于读的大学并不出名,专业也不热门,因此考官不打算录用他。但在面试结束时,他向考官真诚地说了一句:

“我能吃苦!”这句话改变了考官的主意,就让大学生回去等消息。

第二天,考官专门去学校调查了该大学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贫寒,在学校期间一直吃苦耐劳。于是考官就决定录用他,因为这种能吃苦的人才是任何公司都欢迎的。

这个大学生求职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能吃苦,吃过苦,这就是资本!

哲人说:“老年遭受艰难困苦是不幸的,这个道理人们普遍知晓。少年未经艰难困苦也是不幸的,这个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甜。

铺垫未来,要有吃苦的精神

苦的滋味是什么?没吃过黄连的人应该不知道什么叫苦,可是,很多人没有吃过黄连,却也觉得苦,那是一种心灵上的苦,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苦。而这苦让人感到生活的艰难,让人更加珍惜幸福的日子,以此祭奠曾经苦如黄连的岁月。

新华联集团的老总傅军就是吃过很多苦的人,他认为吃苦精神是他成功的核心素质之一,他总是说:“要是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这种付出,我不可能成功。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就隔了一层薄纸,成功者遇到困难能继续想办法解决,不成功者遇到困难就退缩了。”

傅军从小吃了很多苦,在17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当时身体也不太好,姐姐在很远的一个地方上班,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更小的弟弟需要照顾。可以说,家里的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傅军一个人身上。

艰苦的岁月使得傅军突然坚强了许多,他一边参加工作,一边维持家用。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幸和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一个弟弟去世了,后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家里的房屋因为年久失修也轰然倒塌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傅军的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一下子感到生活从未有过的艰辛,而这一切尽管再难,也要勇敢承担。

那时傅军当公安特派员,每个月的工资是31元,至少有20元要给家里用。“那时在公社吃饭,人家一顿吃两毛三毛,我只吃一毛钱。家里冬天烧煤要我自己拉回去,吃的粮也要我供应。我的一件草绿色的衣服,一件破棉袄,大概穿了6年时间,那是我父亲留下来的。一直到我当茶山岭党委书记的时候还穿着。”

从小磨练出的坚强和吃苦的精神成了日后傅军创业的财富,直到现在傅军还承认吃苦才能成功的真理:“普遍的情况是,只有吃过苦经过磨难的人才能成功。”

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董事局主席、中国财富百强榜富豪曹德旺,从一无所有到成功辉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

少年时代的曹德旺当过放牛娃,卖过烟丝,做过水果生意,修过自行车,经历了许多一天只吃两餐的日子,遭受过许多人的白眼。这一切伴随了多少艰辛和血泪?没有亲身感受过的人不会知道那种切身的疼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苦有多痛。

年轻的曹德旺当过知青,经受了特殊年代里的蹉跎岁月,那不仅有身体所受的苦,还有精神上的迷惘。他早期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坚毅个性和志存高远的性格使他最终走出了困惑。

在日后创业阶段,肯吃苦的曹德旺依然保持了这种宝贵的精神。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曹德旺天天泡在一线,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几经试验,他们终于做成了一种汽车玻璃万能模具。当时,敢想敢干的曹德旺通过购买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设备图纸,成功完成了设备安装并投产,很快在当年实现盈利70多万元。

但如今在他看来,那是一段磨砺其品质并缔造其价值观的人生苦旅。

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挣扎,让年少的曹德旺过早品尝到了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也打磨出了他善良、坚毅的个性。

他说生活的苦难是试金石,会显示出一个人最丑恶的一面,也会显示出一个人最善良的一面。苦难的生活让他懂得了善良和坚强的重要。

所以吃苦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吃苦精神,在那一无所有的年代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何以能够成为现实?没有吃苦精神,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战胜敌人,缔造新中国?没有吃苦精神,袁隆平何以能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研制出杂交水稻?没有吃苦精神,体育健儿何以能够在赛场上争得荣誉?没有吃苦精神,成功者何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开创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半世纪以前,很多人聚集在法国里昂的一个盛大宴会上,他们正在讨论一幅画说明了什么意思。有人说它表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些场景,有人说它描绘了古希腊真实的历史画面。看到来宾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气氛越来越紧张,主人灵机一动,转身请旁边的一个侍者来解释画面的意境。结果,这位侍者的解释令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大为震惊,因为他对整个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他的思路非常清晰,理解非常深刻,而且观点几乎无可辩驳。因而,这位侍者的解释立刻就解决了争端,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心悦诚服。

有些人对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不以为然,他们轻蔑地问:“那么你是在哪所学校接受教育的,先生?”“我在许多学校接受过教育,阁下,”年轻的侍者回答说,“但是,我在其中学习时间最长,并且学到东西最多的那所学校叫做‘苦难’。”这个侍者就是后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一代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一个不肯吃苦的人是不会做出什么大事的,即使有幸成功,也不会体会到胜利后的甜蜜。苦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上天为了让我们懂得成功不易而故意加给我们的考验。事实证明了他的说法的正确性,譬如林肯、洛克菲勒、克鲁斯·菲尔德、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他们都有过不幸的童年,但他们后来都成功了。

吃苦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

“幸运看来只会降临到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那个人头上。”这是哈默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哈默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哈默在90多岁时仍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习惯。

哈默说过:“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我比别人每天多工作几个小时。”对此沃伦·巴菲特也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人搀扶,可是上台演出时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角。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当。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默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长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园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

以辩才出名的罗伯特·皮尔正是由于养成了反复训练、不断实践这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国参议院中杰出、辉煌的人物。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尽可能地背诵一些周日训诫。当然,起先并无多大进展,但天长日久,滴水穿石,最后他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全部训诫内容。后来在议会中,他以无与伦比的演讲艺术驳倒他的论敌。但几乎没有人能猜到,他在论辩中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力,正是他父亲以前严格训练他的结果。

我们常常说:“勤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勤奋。”

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撰写了《资本论》。他从计划写作时起,为了避免计算上的错误,就利用“业余”、“养病”、“休息”等时间,刻苦钻研数学。为了收集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写第一卷前两章,他从各种书籍中做摘要就达200多处。为了写好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字,他竟把英国图书馆里凡是载有英国和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在写作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到图书馆去查阅大量资料,晚上在家里常常工作到深夜。他在外出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上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他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初稿,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

查理·帕克尔,是爵士乐史上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他曾经在坎萨斯城被认为是最糟糕的萨克斯演奏者。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的境况糟透了。他甚至连一家愿为他试演的剧院都找不到。他在逆境中拼搏,通过每天11~15个小时的刻苦练习,3年后,他的独奏变得非常轻盈,又充满惊异和勃勃生机。炉火纯青的技巧终于使他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风格。

我们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但他们每个人都才学广博,勤于耕作,又体现了成功的必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的品德却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