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姐姐北大,妹妹清华
21551700000021

第21章 以说服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让孩子有充分申辩的机会

孩子年龄小、阅历浅、分辨能力差,说错话、做错事事在难免。西方有一个观点:允许孩子犯错误。我常对孩子讲:小孩子就是在与错误作斗争中长大起来的。知错认错不算错,知错改错好孩子。

1986.10.8

在报纸的夹缝中,我看到这样两位母亲,令人感慨:

一对异国母子来华旅游。在某飞机场候机大厅,小男童的鞋带开了,他很随便地把鞋提起放到椅子上系好,母亲见状,微微皱眉,对儿子轻轻耳语几句,然后掏出纸巾递给儿子,可爱的小男童接过纸巾,非常认真地把椅子擦得干干净净,再把纸巾丢进垃圾筒,妈妈满意地笑了。我向这位母亲致敬,西方文明可见一斑。

一位打扮入时衣着时髦的青年女士带着小女儿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游逛,把吃剩的冰糕纸随地一扔。女儿说:“妈妈,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不让小朋友随便乱扔东西”,说着,孩子把那张冰糕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筒,这位母亲大半天怔在那里,过一会儿,十分尴尬的她莫名其妙地骂女儿一句:“小丫头片子,你懂个屁!”小女儿眼泪汪汪,不知所云。这位母亲实在不称职,她不配做母亲,孩子会被她毁了的。

母亲是孩子的雕塑师,孩子的一生攥在母亲手里,作为母亲的我,应当时时检点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女儿做一个好样子出来,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

1986.11.23

记忆中,小孩子不慎摔倒了、碰疼了,农村老奶奶老大妈总是用自己的巴掌使劲地拍桌子、拍地板、打墙壁说:“坏坏坏,你真坏,摔疼了碰破了可爱的小宝宝,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了?”小孩子破涕为笑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错误是别人的,责任也是别人的。

今天,毛手毛脚的婷婷走路不小心,脑袋瓜磕在桌角上,碰了老大一个包,我一边给她揉一边对她说:“婷婷呀婷婷,你个‘小毛躁鬼’走路老不抬头,桌子一直好好地摆在那儿,你为什么不看着点?”我要帮助孩子分清是非,让她学会承担责任,这是必需的。

卢梭对两岁的儿子进行感官教育。儿子摔倒了,碰伤了,卢梭或没事人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或故意拖延一会儿再走过去;或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都是教育。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如果打碎玻璃不要马上安好,让他们伤风感冒一场才对”。教育孩子爱惜东西,应以日常生活入手,并提出具体要求。孩子有意损坏东西时,不应当立即以新换旧,应当让他们尝尝毁坏东西的苦头和不便,然后再做补救,这样,他才能接受教训,长记性,不再犯错。

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作为父母者,不要轻易地递一根拐棍给他,要让他自己爬起来,站稳,鼓励他继续往前走,否则有一天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他会不知该怎样走路了。

1987.7.3

婷婷说:“爸爸妈妈喜欢我、爱我。”我说:“如果批评你,算不算爱?”她腼腆地笑了。我借机启发她:“那才是真正爱你,教你懂道理呢。”她频频点头,似乎懂了。

让孩子置身在父爱母爱之中,即使孩子错了,当父母教训他时,孩子也明白大人之所以严格要求他、教育他,甚至不留情面,一是他的确做错了,二是为了他好,是真正的爱护。

我要努力学习育儿知识,认真积累教子经验,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孩子友好相处,对她们进行适时引导,用心点拨,促进女儿健康成长,争做一位合格母亲!

1988.1.17

今天,我带两个孩子上街。突然婷婷拽着我的衣服小声说:“妈妈快看。”原来前面一个中年妇女大半个脸有黑痣,还少半拉耳朵,我马上拉着孩子走开了。回到家,我很严肃地告诉孩子:“你们要学会尊重别人,要有同情心,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可议论别人的短处,一定要记住了。”两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说:“知道了。”

1988.2.26

今天下班回来,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娉娉两手沾满面,地下到处撒的是面,满地是水,面和水和“泥”了,“人还没有拖把长”的婷婷正撅着小屁股拖地,却一下子滑倒在地,裤子衣服全弄脏了。两个孩子一看见我回来,小脸儿都急红了。我什么也没说,挽起袖管忙活了大半天,才算收拾停当。

两个孩子近来做家务的热情很高,总想替我分担点什么,可她们不可能做得很好,有时反而添乱。想拖地,却拖不干净;想和面,又和不好;想洗衣服,又洗不干净,但她们的愿望是好的,我要很好地保护她们的劳动积极性。学做家务有一个过程,得慢慢来,毕竟她们还小嘛。我没有责备孩子们一句,相反对她们积极主动做家务大大表扬了一番,两个孩子很高兴,围着我又说又笑。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思维,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做得对还是错,看起来有些冒傻气的事,其实动机好着呢!

一个小女孩见爸爸妈妈每天从楼下提水很辛苦,还得排很长很长的队,有几次来不及吃饭就上班去了,所以她特别注意节约用水。一次,她见妈妈洗过碗的水很清,于是拿只小板凳坐下来,在锅里洗起脚来,爸爸妈妈一见很恼火,骂她不讲卫生不懂事,孩子委屈地哭了。父母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孩子的善良与天真;学会从孩子的缺点中,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不要轻易否定和谩骂孩子。

列宁告诉我们:“假如你们将来不愿意悲伤,那就不要忽略你的孩子的任何一件细小的行为,不要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就变成瞎子和聋子。”孩子做错了,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能不辨是非、纵容溺爱。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他的动机是好的,只因为能力不够没有做好,那就要原谅他。如果动机不好,一定要给他及时指出来,不能姑息迁就,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在萌芽状态中,这是家长必须坚持的基本态度。

1989.3.14

无意中发现,娉娉把一张50元钱剪了个边,为什么呢?循循善诱之下她才说出实情。原来这一张钱是婷婷的压岁钱,结果让小钱包的拉锁把边拉破了,婷婷一赌气不要了,娉娉就主动和婷婷调换了过来。娉娉这孩子干什么也精干,她不愿意把钱折起来放,她想平平展展放在钱包里,几次放不进去的情况下,她剪了个小边。

问清了缘由,我不再责怪孩子了。我对娉娉说:“娉娉,你只比婷婷大一岁多一点,可你处处让着她,你是一个好姐姐,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你高兴,但妈妈要告诉你,钱是不能随便剪的,也不能轻易弄脏了,爱护人民币人人有责,你也是小公民哪!”娉娉含着眼泪说:“妈妈,我不知道不能剪,今后再也不剪了。”

触景生情,想起前苏联罗莎·卢森堡小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天已经很晚很晚了,小罗莎还不见爸爸妈妈回来,她非常害怕天黑,想找一个点灯的东西。她拉开小抽屉,发现一个花花绿绿的小纸头,其实是钱,她并不认识,小罗莎高兴地拿它点亮灯。

爸爸妈妈总算回来了。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商量明天该买点粮食了,拉开抽屉一看,发现家中仅有的一元钱找不到了,他们很着急,到处找。这时候的小罗莎害怕极了,知道自己惹了祸,爸爸突然看到烧剩的半块纸头,什么都明白了。爸爸没有责备孩子一句,却温和地对孩子讲:“小罗莎今天点得灯特别特别亮。”小罗莎紧张的心顿时感到无比的温暖。

小罗莎从爸爸那里知道什么是宽容,在父亲的教育下,她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

1990.12.1

今天,我们全家人到矿上大姑家作客,两个孩子玩得开心极了。回家的路上发现婷婷专心志致地玩着一个什么小玩意儿而不抬头看路,一看她手里正拿着一把二寸多长的玩具小宝剑,再掏小口袋还有一只坏了的“猫眼。”

我没有原谅孩子,我给她讲列宁小时候在姑姑家打碎花瓶的故事,启发她、诱导她应该怎么做,孩子哭了,知道自己错了,说她再也不敢了。我和孩子商量:一要把东西送还大姑,二要当面向大姑认错,三要写检查书,孩子流着眼泪答应了。婷婷的检查书是这样写的:

“大姑,我错了,请您原谅。我不该拿您家的东西,不该拿别人的东西。通过妈妈的教导,我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请大姑相信我。”

第二天天很冷,我带婷婷到矿上大姑家,婷婷有点不敢去,我鼓励她做了错事就要勇敢认错,孩子还是跟着我去了。孩子的大姑说我纯粹小题大做,一个小玩具孩子喜欢就让她拿去玩,大姑又不是别人。不错,大姑特别亲两个孩子,经常给她们买新衣服、新玩具。但买是买,拿是拿,性质不一样。我以为:这不是小事,我要孩子从小懂得,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哪怕是眼前摆着一座金山,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一个子儿也不能拿。

婷婷长大后,我问她还记得童年时代的什么事吗?她脱口说到这件事。

1994.8.26

婷婷以前花钱大手大脚,挑吃挑穿,要这要那。我和爱人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拖鞋破了,缝一缝再穿;内衣破了,补一补再穿。后来孩子渐渐明白,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以后婷婷就很少买零食,不再挑挑捡捡的了。

(后来的婷婷,节俭到让人不能接受。鞋破得带不住了,30元一双,还嫌贵。我多少次对她说:等你会赚钱的时候,恐怕不会花钱了。)

小孩“嘴里吐实”,可也难免有说谎的时候,但一般不出于恶意,只是慑于家长过于严厉,怕受处罚而为之。当年惨死在母亲棍棒之下的小夏斐本来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孩子,由于妈妈对他的要求太高,每次考试不拿100分、不考第一名非打就骂。偏偏有一次只考了80多分,他怕挨打,告诉妈妈考了90多分,后来母亲知道了实情火冒三丈,连续毒打他两三个小时,直至死亡。

明智的家长应当让孩子有沉默的权利,这是杜绝孩子说谎的前提。当孩子受到斥责低头不语咬着手指头的时候,当孩子受到责备不声不响扑到父母怀抱亲吻父母后急急离去的时候,当孩子眼泪汪汪而强行微笑和爸爸妈妈道一声再见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当有怎样的颤栗与心动?那么小的人儿,在那么尴尬的情况下,用无言、泪水和微笑向大人认错,多么难能可贵,换大人,可能是狡辩、推托乃至抗争吧?孩子们多可爱呀,知道自己错了,不吭不哈,还在向父母表达深情爱意,多让人疼惜、让人怜爱呀,不要再责备什么了,这已经足够了,相信他们会改正。美国幼儿教育专家麦恩劝导天下父母说:“当孩子流泪——并非由于害怕受罚,而是悔悟的时候,就不该再去责罚他了。”

教育专家甚至提出: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应当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能态度一致地惩罚孩子。绝不能父亲没有理性地打孩子,母亲在旁边添油加醋呐喊助威:“给我好好打、往死里打”,这让孩子无地自容,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记者采访过许多孩子,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普遍的回答是不挨打不挨骂。在一期电视节目中,有一个孩子的最高理想是克隆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孩子,替自己挨打挨骂,这话听了让人心酸。记者问孩子们挨打时是什么心情?他们郁郁寡欢说:“挨打的时候真想死,觉得自己还不如一只小虫子呢。”俄国哲学家杜勃罗留波夫说:“你宣布绝对服从,那你正是消灭了儿童合理、正确而自由的发展。”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娇宠、溺爱、护短,甚至唯命是从,有可能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接受任何约束,缺乏责任感;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处理方法过激,稍不顺心,或训斥辱骂,或拳脚相加,导致孩子胆小怕事,盲目服从,甚至自暴自弃。这两种办法都是不可取的。

栽树尚整枝,育儿要点拨,家长对孩子应当以说服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孩子做错了,指责是必需的,但不要过分!教育孩子一定要抓对时机,首先要了解事实的真相,不委屈孩子,让孩子有充分申辩的机会。对于身处逆境的孩子万不可责备太多,孩子的承受力有限,过多的责备容易让孩子心理崩溃。

孩子错了,不能无原则地妥协、让步;不在孩子哭闹时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当十分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孩子错得明白,改得服气。

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著名心理学家雷·夸伦德考察了美国100个成功家庭的长期生活史,提炼出称职父母的四条标准之一是:“能够为孩子设立‘限制’的人”。他说:“限制”和生硬粗暴的惩罚办法不同,后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前者是你事先告诫孩子的——有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显而易见的,出自爱的目的、规范其行为的准则。

社会学家眼中,父母最理想的做法是:指责是必需的,但不能过分。少年问题作家孙云晓认为:惩罚必须有,方法待商量。责备、批评、表示失望、生气、保持沉默、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取消孩子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等权利都可以,但绝对不能体罚,不能谩骂,更不能拳打脚踢。

“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是最失败、最错误的做法。你是父母,他是孩子,这关系不假,但在人格上你们是绝对平等的,人都需要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尊啊。

教育孩子要艺术性、人性化、理性化。

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最好的办法。一个三岁儿子骂别人“王八蛋”,母亲听了很生气,却没有打他骂他,而是非常痛苦地说:“宝宝说脏话,妈妈听了耳朵痛。”儿子听了,跑过来给妈妈揉揉耳朵说:“宝宝不说了,不说了。”有一次一时不慎又说出口,妈妈还没有来得及表示什么,孩子马上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自己堵上自己的嘴说:“好孩子不说脏话,说了妈妈耳朵痛。”

当年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用“四颗糖果”教育学生一事传为美谈,流传至今。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被陶行知遇上,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一趟。放学了,陶校长回到校长办公室,发现王友已经等在那里,他立即将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我比你晚到。”之后,陶校长再拿出一颗糖来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接着又拿出第三颗糖塞给王友的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是因为他欺侮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时,王友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发没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相信你能做个好孩子。”

他们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不是很高明、很艺术呀?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让孩子晓事明理,知错改错,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搞得灰头土脸,自己又气急败坏,还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呢?为人父母应当学会快乐地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贬子十短,不如奖子一长;罚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不乏教育子女的至理名言。孩子做得对还是错不要紧,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一定要得当、及时,收获将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