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21553800000035

第35章 井文化之谜

“井”是中国先民的一大发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必须傍水而生存、繁衍。可自从发明了水井以后,生活的范围就大大的拓展了,在原先没有水源的地方,只要凿上几口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周礼》)“改邑不改井。”(《易经》)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井为命根子,把“离乡背井”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问题是:穿地取水、凿土为井,究竟起始于何时呢?井的发明权究竟该属于谁呢?

关于井的发明,在我国的文献中有种种说法。

根据《史记》的说法,是舜发明了井。舜的父亲瞽叟,是个不太讲理的人。舜母死后,瞽叟娶了后妻,又生了个儿子。“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为了杀舜,“瞽叟使舜穿井”,试图让舜下到井底的时候“下土实井”,把舜杀死在井下,哪里知道舜是有先见之明的,打井时同时打了条地下通道,井被填死时他早就从地下通道逃出来了。这样,井就被舜发明了出来。

《吕氏春秋·勿躬篇》的说法是“伯益作井”。伯益是舜时东夷的一位部落首领,相传他是助禹洽水的最大功臣。后来,禹当政时曾想把位置让给他,他怎么也不肯,二人相持不下,最后伯益避居于箕山之北,并在民间发明了井,造福于世人。

上面都是史书上记载的关于井的发明的故事,时间都说是在舜的时代。看来,这大致上是正确的,从考古发掘资料看,井的发明的确在大约5000来年以前。

在苏州城东15公里的独墅湖一带,这里在远古时代曾经是水草丰美、人口稠密的地方。就在独墅湖的湖底——当年是一马平川,在仅3.2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发现了近百口土井。据考古分析,这些土并存在于5500年前,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井群。

在这些古井群旁,还发现了大量制作精巧的黑皮陶罐,每一陶罐顶部有两个小洞,可能是为了便于携带,也可能是为了穿上绳可打水。

在河南汤阴白营发现了一口约4500年前的古井。此井深达11米,可称得上是深水井了。井壁用木棍自下而上层层叠起,累计有46层。木棍交叉处有榫,使两根木棍之间能固定起来,对保护井壁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上往下视,木棍层层相压,成“井”字形,由此可见当时井字造字时是像实物之形的。

在汤阴白营古井的不远处,有陶窑,并有水沟通向窑边。

在汤阴白营古井底部有不少陶制水罐,罐子上有绳络的痕迹,可见那是汲水陶罐。

其他,在河北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矬李、江苏吴县澄湖等处都发现有5000年前的古井。

古井的发现纠正了人们的一个长期形成的观念,即以为井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其实那是不确的,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从古井的实际情况看,井的发掘主要还是为了陶器制作。陶器制作需要大量的水,而水源往往是个极大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北方。于是,我们的先民想出了掘井一法。有了井,又有了泥,那么制陶就随处可行了。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河北邯郸涧沟的井为土井,建于陶窑附近,并有水沟通向窑边的和泥坑,看来是为制陶时淘泥用的。”苏州独墅湖的古井旁有着同期的大量陶器,看来以井水制陶也是势所必然的,不然;在3.2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食用水说什么也不用百来口井。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井水的食用价值。《周礼·地官》有言:“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区就是以井为基本单位的。九家人家(九夫)共用一口井,有四口井就组成一个村邑。有三十六家人家共用四口井,组成一个村庄,一切也都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