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21554600000006

第6章 商业行当(1)

简单来说,商业是指贩卖货物以谋利。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便会出现分工和生产物过盛,于是逐渐形成商业。

近代以前的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传统社会,商业作为末业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居于世界文明之巅的大国,自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几经起落,其发展也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也造就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即使是在西方文明兴起的同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商人也没有停止过奋斗,我国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停滞。

(一)历史演变

我国的商业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商人具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特色。

1.早期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许多从事商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业。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商周时商业由国家垄断,被称为工商食官。总体而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商业的萌芽阶段,仅限于生产者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出现了第一次飞跃,金属货币的使用愈来愈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3.秦汉南北朝

秦汉时期,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场。设官员管理,按时开市闭市。西汉时期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是著名商业中心。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三国时期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有周长近4000米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南京城内建有4个市场,市场内店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朝廷开始征收茶税。

隋唐商业有4个特点:

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

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三是市场发达,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有固定场所市,有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有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还对店铺营业面积进行了限定,市场的买卖时间都有明确规定。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四是商人众多,可以分为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等许多种类。

5.宋元时期

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朝廷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

商税收入在朝廷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至城外。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朝廷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特别是清初,许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200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不过与之相对比的是对外贸易艰难,这与国家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有很大关系。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明清还出现了商帮。如从经营盐业起家的徽商、晋商,他们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商业活动范围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商业开始步入成熟的阶段。

(二)内涵特点

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自己一些独特的内涵,特别受政治影响比较多。

1.商业思想

古代商业现象纷繁复杂,包括朝廷的商业政策、商业行为,民间的商业活动、商业组织,以及商品的生产过程,市场的孕育发展,贸易的往来等。我国的商业城镇有几个类型,古代的对外贸易均带有浓厚政治和外交色彩。

我国历代王朝都奉行的重农抑商思想,长期以来推行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对商业严加控制和干预。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显现出自己的弊端,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这一方面强化了自然经济,另一方面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经商之道

我国古代的商人对经营管理之道非常重视,他们总结的经商规律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东西虽好,也要注重包装和宣传,我国古代的商业广告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大多数的商家都会以幌子招徕顾客,走街串巷的小贩则以他们独特的吆喝声传递商业信息。

为了将远行营商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专门的商业书籍出现了。其中既有方便商贾外出的《天下水陆路程》,也有内容详细、适合士商使用的《士商类要》,还有如何培养学徒的训练教材《生意世事初阶》。

在经商过程中难免会有周转不灵的时候,商业借贷应运而生。我国最早的专门借贷机构是官方开办的质库,此后又有了民间经营的钱庄。它们融汇天下的货币,方便了往来的商旅。

老字号是商家成功经营的典范,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顾客所信任。瑞蚨祥和同仁堂都是京城享誉百年的绸缎庄和药铺,朵云轩则是上海闻名的出售文化用品的老店。

3.商人百态

我国古代将从事贸易活动的个人和群体都称作商贾。《诗经·氓》中的男主角就是抱布贸丝的商人,可见这一行业的古老。《白虎通义》将商人分为行商和坐贾。实际上两者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商贾的来源也十分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商人也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要穿衣吃饭,也要结婚生子,也有娱乐和消遣,只不过由于商人经济地位的优越,他们的饮食用度比常人精致许多。但是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也对他们的婚姻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国古代的商贾一向在国家权力的夹缝中生存,为此,他们不得不与官府打交道,保证商途的顺畅。为了改变世人眼中粗鄙的形象,他们努力与地方文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商人也并不如人们所想,总是向钱看,他们对桑梓之邦和寄居之所的公共慈善活动同样热心。

(三)商业神崇拜

由于商人对财富的追求,以及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商人对财神、妈祖以及各种商业神的崇拜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商人在会馆和公所中都会定期进行对商业神祇的祭祀。

1.财神崇拜

发财是所有商人的梦想,因此他们对财神的崇拜就显得格外虔诚。明清时期盐商云集的扬州,财神崇拜尤其兴盛。扬州关东街、彩衣街、南门大街的财神庙,都流行借银之风。庙中的供桌上放满金银纸锭,求财者斋戒沐浴后,备足牲口作为祭祀之礼,便可随意拿取纸锭。发财后,再数倍奉还。明清典当商人供奉的财神共有赵公明、关公、增福财神,又称“三财”。

2.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福建地处沿海,地少人多,许多无地农民被迫出海经商。大海波涛汹涌,出海后祸福难料,一切都要仰仗海上神明妈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