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解的天书(下)
21556300000018

第18章 展翅翱翔,探访迷宫的壮举(3)

根据上述的构想,美国科学家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筹划研制一种能上天的空间望远镜。特别是1981年4月12日航天飞机首航成功后,更加鼓舞了有这种设想的人们,坚定了加快步伐研制这种望远镜的决心。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1990年4月24日如愿以偿,由航天飞机“发现”号把人类第一架庞大的命名为“哈勃”号的空间望远镜发射上天。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和欧空局联合组织,由珀金·埃梅公司负责光学部分主承包,用了近13年时间、耗资21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是花费了巨大力量的,仅其中加工研磨光学部分就用了400万个工时。这架空前巨大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于1985年就研制成功,按计划要在1986年发射。但由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使它的上天计划一推再推,一直到1990年4月24日,才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于25日下午,送入了612~620公里高的绕地轨道上。

本来,这是一架空前绝好的望远镜,它将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扩大350倍,可看到宇宙中140亿光年前发出的光。它的发射成功,也许将是17世纪发明第一架望远镜以来,天文史上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因此,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很高。但没想到上天不久,就发现了存在严重问题,使人们大为失望,十分惋惜,只好设法采取补救措施,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当然,事实上并非不能使用。尽管有严重缺陷,但也有许多重大收获;尽管有可用价值,但又必须进行维修改进。就这样,一架首次发射上天最先进的空间望远镜,在忧喜参半、誉毁不一中绕地度日时,仍带病坚持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尤其在1992年5月,美国科学家们宣布,“哈勃”号望远镜最新发现:宇宙最古老的星团中有新星形成。“哈勃”号最近传回的图像表明,在距地球2亿光年、代号为“NGC-1275”的星系中央有一簇约50个亮天体。美国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些亮天体是含有年轻的巨大热星体的球状星团,这是以前从未探测到的新星群。

多年来,大多数天文学家们按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一直认为,星系的形成是150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的结果。但“哈勃”号的新发现提出了新问题。美国一位天文学家丹尼尔·威德曼说,这个发现令人惊讶。他说,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球状星团”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星团。然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完整的球状星团系统正在形成之中。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这次发现的“球状星团”也可能是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要等到进一步观测“哈勃”号望远镜发回地面的照片后再作分析。

上述种种发现,仅是“哈勃”号近两年来搜集到的很少一部分观测的结果,肯定还有许多重要的发现未被公布。可见,“哈勃”号尽管确实存在致命的缺陷,但它仍不失为一架最优秀、最先进的太空天文望远镜,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倾听太空,寻找第二个家园

1.凤凰工程探索外星智慧生命

吉尔·塔特,美国天文学家,凤凰工程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塔特现年51岁,70年代早期就参与探索外星智慧生命的工作。

现在仍在进行中的凤凰工程,作为SETI的一个项目,是目前技术最先进、惟一最有可能搜索到脉冲信号的项目。1993年美国国会中止对它的预算后,仅以私人资助款项把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该工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指向150光年内的1000多个星球。凤凰工程开发有自己“订做”的电子设备,用拖车移向各大望远镜。

1995年1月,塔特和几位工程师一起来到了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天文台,按凤凰计划进行首次观测。

1995年7月,塔特的研究小组离开澳大利亚时,他们已观测了约200颗星体。虽然曾有过许多假的警报,使研究小组成员激动一时,但并没有捕捉到来自外星的信号。然而,塔特骄傲地说:“我们并没有带回家什么不解之谜。”

1996年7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五届太空生物国际会议上,塔特作了凤凰工程最新进展情况的报告。该工程的南半球观测阶段利用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63米望远镜,观测了202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虽然并未发现外星信号,但塔特认为成功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通过把在这里观测到的数据和230公里以外一个小望远镜获得的资料相比较,科研人员跟踪鉴别出了所有源于地球的干扰信号。

“没找到外星信号证明不了没有外星人。”塔特在报告中说:“这表明在银河系近地周围不太可能有像星际雷达那样强大的信号。”

1998年,前凤凰工程的电子设备被安装在国家无线电天文观测站42米的天线上,科研人员计划在那里扫描类日星球。1998年,凤凰工程转移到波多黎各的阿雷西赫300米的巨型碟形天线上继续进行。

2.BETA工程倾听外星人的声音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保罗·霍罗威茨,年近六旬,但仍多少有点孩童的好奇感。他投入了3年多的努力,于1995年终于实现被他称为BETA(“10亿通道外星试验”的英文缩写)的太空探索项目。

现在在波士顿西北50公里处新建了一个哈佛-史密斯搜声射电望远镜,它的天线是一个直径25米的大圆盘。这是BETA工程的新设备。

BETA虽只有一个26米碟形天线,但它的电脑却可以每16秒钟扫描200万个讯道。它虽没有凤凰工程那样的附属天线帮助鉴别出无线电频率干扰,但它的单个天线却可以检查3个平行波束,从而筛选出源于地球的噪音。

每天当地球转动时,此望远镜就扫过一条圆形的天空,它与地平线的角度每一圈升高一点。在每一圈中它捕获的到达地球的无线电信号为1400兆赫~1720兆赫。这是一个较宽又较安静的无线电频率范围,每天可收集大约2200万兆比特的数据。这大量的信息数字化后被送入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处理。

BETA的前身META曾记录下过37种外星无线电信号。可惜的是,这些信号再没出现过。这自然使人想起197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也曾接收到来自人马星球的强烈信号,同样,这一信号在科研人员将要核定之前便消失了。

但是,保罗·霍罗威茨及他们的追随者都认为,这一太空探索项目肯定会接收到外星人发出的稳定的无线电信号,并会寻找到外星人的声音。

3.人类给外星人发“电报”

人类为了探索遥远的宇宙空间,特别是要去寻找“宇宙人”,几年来,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企望能在茫茫宇宙中寻得知音,为此已耗费了许多心血,并发出了许多信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完成木星和土星探测任务后的美国“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已先后飞出了太阳系,正在银河系里遨游。科学家们为了传递地球信息,也真是“异想天开”,让它们两艘飞船都携带着内容相同的一封地球人给“宇宙人”的“问候信”。

这封独特的“信”,非同一般,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天文科学家卡尔·萨根、国家天文学与电离层研究中心主任德瑞克和艺术家琳达·苏尔兹曼共同研制设计的。它是用特殊工艺处理的镀金铅板制成的,长13.5厘米,宽7.5厘米。可以保证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都不会变形和变质,也无须用“解密水”解密,就可直观地阅读出信的内容。

“信”一开头首先作了自我介绍,用14颗脉冲星(用14条辐射线表示),在辐射线下边为太阳和它的9颗行星的相关位置,表明了在太阳系中我们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描述了太阳系的组成关系和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接着,指出了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的分子结构(用两个相联的圆圈表示);说明本“信使”的飞行轨迹,表明出发点是太阳系第3颗行星地球;最后,又把地球人与这封信的“信使”——“先驱者”飞船以成比例的大小情况以及地球人分别有一男一女裸体像的情况,作了介绍;并企望“收信人”能回音,还特别表示欢迎来访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信”上附有一张独特的图形。

这封独特的人类致“宇宙人”的第一封“问候信”,已发出12年多了(“先驱者-11”号1987年飞出太阳系),仍未见回音,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在日夜监视着探测中心的大屏幕,盼望着有朝一日鸿雁归来。

无独有偶。继“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之后,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四星联游”探测任务后,于1989年8月开始继续向外飞行,在太阳系的边缘区域继续向银河系航行。

这两位旅行者,给“宇宙人”带的礼物是什么呢?鉴于“先驱者”给外星人带的问候信中对地球人类的信息太少了,在发射“旅行者”之前,又带上了一份“地球之音”的唱片,其中有一份由美国当时的总统卡特于1977年8月签发给“宇宙人”的人类第一份电文。这份电文以及其他许多信息,都录制在一个镀金铜唱片上。这个唱片也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天文科学家卡尔·萨根、艺术家琳达·苏尔兹曼、音乐家兼科学作家费·里斯和酷爱音乐的文学作家安·德鲁扬以及另外几位专家组成的专题组设计、研制、录制的。这个唱片的直径为30.5厘米,还有一套播放器件,包括一个磁唱针等一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铝盒中,铝盒子用钛制螺栓固定在飞船的壁上。在铝盒的表面还用电笔蚀刻着用科学语言写的唱片用法说明文字。这张唱片可以保证10亿年仍能正常播放。这张唱片可以连续播放两小时。记录的是地球上各种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信息,包括用图像编码信号形式录制的用以表现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116张图片,35种地球自然界的音响,包括风雨雷电、山崩地裂、鸟鸣兽吼、人笑婴啼等,还有27首世界名曲,近60种不同的语言,以及美国总统签发的电文等等。这些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和非常丰富的“地球之声音”,它存储的精心选择的许多图片,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地球和地球人类的各种情况,也可从中看出唱片设计制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和独具匠心的高深造诣。

两位“旅行探险家”携带着这张“地球之音”唱片在茫茫宇宙中遨游,谁也难以断定何年何月才会侥幸被哪个星球上的“宇宙人”遇上。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唱片正巧被“宇宙人”截获,那就使“宇宙人”不必花费多大心思,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我们地球人的真实形象、生活情况和这个美丽可爱世界的自然条件和文明进步程度了。那时,也许他们会真的来到地球上与我们的子孙欢聚呢!

4.在太空中寻找第二个地球

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迈开一小步时,说明人类在航天事业上迈出了非常大的一步。然而月球上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吴刚和桂花树,月球上的环形山默默无语地告诉人类:生命未曾属于此地!浩瀚的宇宙中月球只是沧海一粟,光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太阳也不过占1000亿分之一,何况银河系外的宇宙无比巨大。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吗?20多年前,一位美国天文学权威曾推算,仅银河系就可能有300颗星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并且有朝一日能与地球取得联系。我们尚没有先进的科技,使人类信步于宇宙天外,随意发现地球外的生命,或者与比地球更高度文明的智慧星球通讯联系。但是,地球上的人类是多么盼望探索出宇宙间生命的奥秘啊!

1981年11月10日的夜晚,平静一如既往,科学家们用直径3.6米的望远镜向从前很少光顾的绘架座方向观测。距地球52光年的绘架座突然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情况,一颗形成时间不长的恒星的亮度曲线下降,在以后的几天中,亮度值又升至正常。科学家的好奇心受到激发,是什么使它光线变暗?是否因为行星定时飞过,降低了亮度?

这颗恒星就是绘架座的β星。天文学家猜测有一颗绕β星运行的行星遮住了望远镜,造成β星亮度降低。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人类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1983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一颗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远红外照相机的科研卫星。它从β星观测到了“过剩”的远红外射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宇宙尘埃存在。三四十亿年前,在我们太阳系中,也有尘埃围绕着原始太阳旋转,尘埃颗粒冷凝聚合,逐步产生了9个巨大的星球。4个固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5个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β星观测到尘埃圆盘向宇宙空间延伸达1500亿公里,相当于太阳到冥王星距离的25倍。更进一步分析表明,β星的尘埃环已经开始聚合形成核心与碎块,即所谓行星的雏形,让科学家们激动了好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