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不胜收:九寨沟
21557100000010

第10章 民族风情(3)

唐卡紧密地为宗教服务,又随宗教的发展而发展。唐卡装裱后,还要请诵经开光。喇嘛在唐卡背面对准佛像的额、心、脐部,从上到下印上音为“喳、阿、吟”的三个藏文大字作“双运”仪式,表示佛的身、佛的语、佛的意俱全,与佛和宗教教义或事物同时存在,两两融合,同为一体,这样唐卡就算完美了。

阿坝州九寨沟藏民族所制作的唐卡,多出于民间艺人。他们一般都学过藏文,能理解和把握《佛像量度经》,被尊称为“拉汝”,即造佛之人,享有很高的威望,为五匠之首。

龙达是原始苯教崇拜自然祭祀神灵的产物,也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的和布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使用龙达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连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

在九寨沟景区里,游客常可见到堆积在十字路口、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的刻有经文的石头或各种木制的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这就是“牙则”,也称为嘛尼堆。

牙则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它不是因佛教传入藏区而传入高原的,但是藏传佛教则完全继承了通过建立牙则来祭祀山神的这一苯教的古老习俗。

在九寨沟人们还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转经筒。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为手持转经筒,供信徒们在任何场所不停地摇转,大的则固定在寺院的******上。转经筒里藏有许多经卷,虔诚的信徒们一边走,一边用手将不同规格的经轮转动一遍。他们认为每转动一遍经轮,就等于念诵了经轮中的经文100遍,其功德也随之成倍增长。

另外,在九寨沟还有一种水转经,它是在湍急的河流上建立的转经筒,利用流水使经筒日夜不停地转动。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信众还可以围绕一座寺院、一座佛塔、一座佛殿或一座神山等,向右转一圈或几圈,甚至成百上千圈,这也是一种转经。

在九寨沟藏区,转经活动简便易行,人人都能够做到,且被认为是功绩无量的修行方式,因此成为藏传佛教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的礼仪,在藏族民众中久兴不衰。

在藏传佛教中,塔分为灵塔和佛塔两种。灵塔供奉在寺院里,用金或铜铸成,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佛塔则建在寺院和各村寨人口较少的地方。

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的。塔的命名,由塔内的经文和法器类别、塔身造型和装饰特点来决定。如果是塔群,则按主体佛塔内经文的内容及名称合并命名,九寨沟树正寨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

(九)羌民族风情介绍

在九寨沟,与藏民族一样,羌民族在饮食习惯、服装服饰、建筑技艺、传统节日、口头文学、民歌民谣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传统。这些都为九寨沟的地域文化凭添许多新的亮点。

1.饮食习惯

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以玉米面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银,和以大米为主拌合玉米面的银裹金。杀猪后,内脏为年节的菜肴,猪肉切割成小块,风干后成为猪膘,存放得越久就越珍贵。

男女老少都喜欢饮用自酿的用青稞、大麦煮熟后发酵而成的咂酒。饮时启坛灌入开水,插一根细竹管,轮流吸饮,饮完后再添水入内,直至淡而无酒味为止。羌族食品中以玉米饺团、土豆糍粑、蕨菜、野菜、腊肉、咂洒最有特色。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羌民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金裹银以黄色的玉米为主,拌和少量白色的大米蒸熟而成,因此有了这个名称。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的称银裹金。

此外,羌族传统食品还有玉米蒸蒸,即用水将玉米布拌匀,拌成颗粒状蒸熟即成,主要流行于汶川县等地。

2.服饰特点

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因此字型从羊、从人。羌人就是从事畜牧并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羌民族过去的服饰,男子一般包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脚着草鞋。有少数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织的绑腿,束腰带。

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或在头顶置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长衫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都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较大的耳环、项圈、簪子、银牌等饰物。绣花鞋有状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上绣有各色云彩图案,俗称云云鞋。

精美的挑花、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在工艺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明清时,羌族地区极为盛行刺绣,后来挑花逐渐普遍,取代了刺绣。

羌族妇女从小就做挑花,可不打样不画线,信手挑绣出具有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或花卉麟毛。这些装饰性非常强的挑花图案,在羌族群众的腰带、衣裙、围腰、鞋带、头帕、袖口、袜底上随处可见。

3.建筑技艺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碉楼。

羌民族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羌碉以功能分有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以形状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质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羌族民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块、黄泥砌成,他们擅长砌石墙,住房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二至三层,底为畜圈,中间住人,顶上作为晒场,以独木截成锯形楼梯上下。

寨房外形一律取堡垒形,基部较宽,逐渐向上收缩,最高处为一方形之小石板堆,平顶,故外形呈四方锥形立体。现在仍是上层存粮,或贵客住室,中层住人。下层牛羊鸡圈舍,堆放农具或沤粪。房顶则晒粮晾衣。

羌房窗小,防寒防盗,屋内通风,采光都差,烟尘难出。楼间介以独木砍削制为梯。中层中间为堂屋,砌火塘取暖做饭,其两端为卧室。屋顶供奉神龛。其后部四角或一角常有一乱石垒成之小塔,顶上放一卵形白石,俗称鸡公石,意为白石神,每逢年节供祭祀。

住房中心为锅庄,即在火塘之上放置一个或铁、或铜、或石质的三足架,用于炊饮。火种终年不息,有万年火之称。锅庄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时全家聚会、饮食、接待客人、节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锅庄的旁边进行。

溜索、索桥和栈道也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溜索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缆横跨河川两岸,利用倾斜之势,人悬在溜筒上,从此岸滑向彼岸。索桥是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桥洞门,用几根或十余根竹绳并列,绳头固定于两岸石础或木柱上,竹索上铺有木板以方便人们通过。

此外,羌簇建筑技术的其它成就还有掘井、筑堰、淘滩以及治水等。

4.传统节日

羌族有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大多与农事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为四月初一的祭山会和十月初一的过小年。

祭山会即祭祀天神,巫师又称端公,羌语称许,要敲羊皮鼓,唱本民族史诗,宰羊作祭品,寨中男女老少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这是一种祈丰年的活动。

过小年十分隆重,全寨人停止劳动,巫师宰牛、羊祭祀天神,寨中人抬白石遍游全寨。

此外,羌族还保留有特殊礼仪,如成年礼。每年农历三至六月初三,羌寨还要举行塔子会以便敬山神。每年入夏,遇干旱,还要举行祈雨活动,即搜山求雨或赶早魃。

搜山求雨是羌族中一种古老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羌族基本保留着原始宗教的内核,为多神信仰,除火神以锅庄为代表,其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被广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顶、地里以及石砌的塔中。

羌族的祭祀活动以祭天神为最经常,以祭山为最隆重。天神以供奉在每家屋顶角小塔塔尖上的白石为代表,每日晨昏烧柏枝以示崇敬。

每个羌寨附近,都有一丛老树组成的神林,树前留有空地作为祭山活动场所。祭山也是祭天,即祈年或还愿。一般在农历正月岁首、五月播种、十月秋收举行祭祀活动,在巫师主持下,全村寨除妇女外的所有成员着盛装,带着馍馍,或杀牛羊,或吊白狗,以血洒在白石尖端,然后跳沙朗、饮咂酒、吃牛羊肉,尽欢而散。

羌族巫师是一种未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几乎每寨一名,诸如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结婚、婴儿命名、死者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

巫师法器有猴皮帽、羊皮鼓、神棍、司刀、猴头、铜锣、令牌、野兽牙骨卦等。据传,金丝猴是巫师的扩法神,所以他们供奉的祖师爷和使用猴头法器、头戴猴皮帽,都与金丝猴有关,就是跳神的步伐也象征猴的动作。巫师的巫术包括占卜、送鬼、踩红锅、踩犁铧头等。

5.口头文学

羌族虽然无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口传历史和口头文学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神话、传说、寓言思念、故事、童话、谚语、歌谣等。

开天辟地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初步胜利。造人类、洪水朝天都是古代血缘婚姻的一种反映。斗安珠和木姐珠是一个经过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斗争而成功了的天仙配神话故事。羌戈大战的传说,反映了历史上羌族曾经历的民族迁徙的史实,白石天神的崇拜就源于这个传说。

羌族歌舞绚丽多彩,唱歌跳舞更是年青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歌有苦歌、颂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舞蹈形式多样,一般以脚部动作为主,有跳沙朗、跳盔甲、跳皮古鼓、跳兰干寿等。跳沙朗也就是跳羌族锅庄,其舞蹈是围成圆圈轮翻歌舞。伴奏乐器有羌笛、羊皮鼓、小锣、手铃、唢呐、月琴、胡琴和竹口弦等。

6.民歌民谣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八八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

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唱“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意思是“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伸其它内容。

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游行队伍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嫁娶中也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