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不胜收:九寨沟
21557100000006

第6章 人文历史(1)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的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藏民族人文历史

早在7世纪,汉文典籍将居住在四川西南一带的藏族称为康巴;将居住在四川西北、甘肃、青海一带的藏族称为安多;将居住在阿坝州马尔康、大金、小金、小金一带的藏族称为嘉绒;将居住在松潘、南坪即九寨沟、求吉、包座、若尔盖一带的藏族称为邶。

吐蕃王朝东征时,军队驻守在今松潘、九寨沟、平武一带,未被召回,于是,他们的子孙世代定居下来,成为安多藏族的一部分。九寨沟属中羊峒番部内,因九个寨为一个部落,所以有九寨沟之称。

九寨沟藏民族崇拜白色,把白色作为吉祥,如白塔、白色哈达、经幡、龙单、服饰等。在九寨沟,人们视黑白相间的大熊猫为神山宠物,历史上没有发现有人捕杀过大熊猫。

九寨沟藏民族实行族内通婚、父母包办或自由恋爱。男方可以娶女方到家里,女方也可招男方为婿。一般婚配讲血缘亲情关系,同时又反对近亲结婚,这种一夫一妻制,除婚嫁习俗有自己特色以外,其它方面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异。

九寨沟曾有过一夫多妻制,20世纪80年代,九寨沟总户数201户,其中多偶户2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一。这两户都属一夫多妻,即姐妹共夫婚姻的形式。

九寨沟藏胞从古至今对自己的传统食品和食俗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将香甜的糌粑,浓酽的酥油茶,醇香的青稞酒佐以歌声,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眷念和对生活的赞美。

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野生的一千多种名贵药材构成他们药食一体、风味独特、蔚为大观的地方菜肴。如虫草鸭、贝母鸡、素烧如意即蕨菜、红油良子尖、凉拌核桃花、灵芝菌、羊肚菌、银耳、洋芋糌粑、荞面饼等。

九寨沟藏民信奉苯教。苯教是一种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离走兽等。

每当农历每月十五日,各寨男女老少步行或骑马围绕万山之神扎依扎嘎山逆时针转一圈。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喇嘛教创始人,到扎如寺进行转经活动。

在九寨沟,藏民族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九寨沟藏民族平民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

九寨沟地区的民间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将木料或树枝架在上面,用泥土覆盖。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住人,外院围圈牲口。两层平房,一般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是过去贵族、领主、大商人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房子的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二三层向阳处都设有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里面,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

这种碉房四周是围墙,中间是庭院,墙厚一尺多至两尺,的确可当碉堡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设有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的便利。

在九寨沟牧区,人们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藏民们先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再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紧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

白天,牧民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道长缝,沿缝设有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现而今,牧区逐渐建造了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九寨沟寺庙是藏民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土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为主,一般依坡而建。寺庙大经堂多为三层建筑,墙体用块石砌成,开小窗,给人浑厚沉稳之感。底层用朱红色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在墙体上方,多用棕红色饰带,上缀鎏金铜镜等饰物。

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许多寺庙往往连缀建设,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九寨沟藏区寺院的塔分为灵塔和佛塔。灵塔供奉于寺院,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佛塔建在寺院或村寨入口较低的地方。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

塔的命名由塔内的经文内容、法器类别、塔身造型和装饰特点决定。塔群按主体佛法经文的内容名称合并命名。例如,九寨沟树正寨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

九寨沟藏民族的绘画主要是藏传佛教的唐卡、壁画、各种护法神、兽、建筑装饰画。藏画的的基调由宝伞、胜利幢、金****、双鱼、宝瓶、白海螺、吉祥花、吉祥结八宝吉祥图构成。

九寨沟藏民族的文学体现在以笨教文化为主的民间故事中,包括神话、童话、趣味、幽默、笑话等,而书法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方面。

九寨沟藏民族能歌善舞,各地区具有地区性的特点。比较常见的有踢踏舞、狮子舞、龙灯舞、牦牛舞以及白马藏族的挫喔、寺院的神舞等。

(二)羌民族人文历史

九寨沟的羌民族自称尔码人、尔麦人。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的羌族。

秦代时,朝廷在羌族的聚居地设置湔氐道,汉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都有州、县的建置。元朝、明朝时期,朝廷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改为流动官员担任。

解放前,九寨沟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央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政权。解放后,国家将羌区与藏族联合设立了一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民们通用汉文字,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诸神都以白石为象征。

羌族家庭以个体家庭为主,儿子长大成婚后要分家。家庭内实行父系家长制,盛行一夫一妻制。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订婚过程有开口酒、小订酒和大订酒。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谢客三个形式。羌族丧葬以前有火葬、土葬等。火葬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但现在多盛行土葬。

九寨沟羌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他们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此外,羌民们还擅长掘井和建笮桥。

在农村,羌民们喜欢穿着麻布或棉布长衫,以及羊皮外套褂子。妇女们善挑花、刺绣。节日里,他们喜欢饮自酿的咂酒。

羌民族民间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节日里,流行锅庄舞,即跳萨朗,伴奏所用羌笛,古今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