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不胜收:九寨沟
21557100000008

第8章 民族风情(1)

在九寨沟内,九个原始古朴的藏、羌族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特别古老、宁静。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藏、羌民族无论是在建筑家居、丧葬习俗、饮食习惯、禁忌习俗、服装服饰、娱乐文化或是宗教信仰上都十分独特。总之,正是这里的藏族风情,给九寨沟原始的神奇自然景观,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一)民居建筑

九寨沟藏族村寨的传统建筑大都为木结构。按照藏族的传统习惯,木楼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及储藏土豆和萝卜等蔬菜。第二层为家人和神灵菩萨共同居住用,重要物品也存放在第二层。第三层为储藏粮食、草料及竹、木质农具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畜共居的建筑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

九寨沟的民居都非常讲究,新居尚未建成,房主人就请来画师,在墙壁、门框、房梁上画个不停。他们将各式各样的保护神画在墙壁上,以保佑他们全家平安。

在他们家里都有经轮和佛龛。每天清晨,当家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手之后为佛主敬香,将经轮摇转,祝家人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中永远吉祥。

在九寨沟藏族同胞的家里,大都以厨房为中心,正前方供有佛龛,有的兼用放置碗橱、家庭的宝物和法器等。中心以灶台为界,入口的左方,为女宾席,右方和正前方为男宾席。按传统的习惯,男女皆应分席而坐,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恭,而且还应当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老人们应当坐在最前面。

(二)殡葬习俗

九寨沟内藏民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四种。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

当病危的人即将咽气时,家属会迅速通知在远方的家庭成员回家,并向本氏族的各个亲属报告,使他们赶来告别。同时,家属还会请一名本地区有声望的活佛前来念经超度,家属则日夜陪伴在病危的人身旁。

患者死后尸体尚未僵硬前,由有经验的几位男人,将尸体用绳捆缚,使膝嘴相连,两手交叉于腿中,再用白布裹好,或将尸体绑成蹲坐式,用棉花蘸上事先泡好的香柏枝水,轻轻擦洗死者全身,然后把嘴巴和眼睛轻轻合拢,使之紧闭不得张开。

死者若是男性还要剃净头发,一般在病危就剃好。若是女性,则要重梳发辫,最后用白布裹足,置放在屋角。随后,家属就听从前来念经的和尚指点,将死者入殓,或只将尸体放在室内或帐篷内。前来为死者诵经的和尚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人,这需要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状况而定。

念经期间及死者死后的49天内,死者家的经堂里不但是和尚念经的地方,家属还会在长条木神桌上点上大小不一的佛灯,祭奠死者的神灵。

死者停尸在家的时间,一般是三天至七天,不能停放到双日出殡,热天只停三天。若遇冬季亡人时,富有人家会请和尚为死者念经七七四十九天,尸体也停放同样的天数。

和尚进行诵经祭奠时,家庭成员及亲友都要跟在灵柩前叩头、念真经。祭奠期间,不挂挽联,不写灵牌位,也不披麻戴孝,不穿戴鲜艳的服饰。

祭奠死者的仪式,由活佛主持。活佛会让死者家属把全村人聚在一起,为死者念八字真经或六字真言。这期间,死者家属要进行布施,布施的东西有煮米肉饭或散发糖果之类,意在代替死者积德行善。

在活佛的主持下,其他和尚高诵经文,同时各执法器、乐器,如唢喇、锣、钵等,诵经奏乐同时进行,气氛庄严、悲哀。在仪式期间,家属布施的钱财越多越好,这说明家属对死者尽了孝心与关心。家属对念经和尚不仅要食宿款待,事后还要付给优厚的酬金。祭奠仪式完毕,由活佛占卦确定送殡的时间、地点及用何种葬法,家族依照准备送葬事宜。

天葬通行于藏民族牧区,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鹰。活佛或喇嘛卜卦确定送葬时间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将死者尸体背到或用牛驮到天葬场,送葬队伍要在前面焚香引路。

到了天葬场,首先由喇嘛煨桑、念经,天葬师将尸体仰卧于地,喇嘛口中念念有词,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划上象征性的几刀,然后才由天葬师将尸分割成块,投以喂鹰。

天葬场上,直系亲属一般不来参加解尸分骨事宜,其他来的人也不多。对于盛行天葬的牧区,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天葬场周围的鹰鹫,因为这种鹰除吃人尸外,不吃任何小动物。

火葬在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藏民族的丧葬仪式中,也是最为考究的葬法。能够享用这种待遇的主要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贵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在农区一带,对患传染病死亡、凶死和上吊等非正常死亡的人也实行火葬。

九寨沟藏民族的每个村寨或部落都有一两个火葬场。活佛和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场也有不同。活佛的一般卜卦选定圣洁的高地实施火葬,而非正常死亡的则在地势较低的所谓不净之地实施火葬。

属正常死亡符合火葬等级的男性和女性死者,能够享用的葬场等级也有区别。男性死者多在上坎,而女性死者多在下坎。送殡时间由活佛事先卜卦确定,确定火葬后,村寨男性提前一两天在火葬场用土坯或草皮垒成一个四方形平台。平台一般高一米左右,下有通风口,然后,大家把砍来的易燃木柴,有规律地重叠架放于平台上,这才算准备停当了。

火葬时,送殡一般选择在早晨五六点钟的时候,死者的棺材一般由一人背到或者二至四人抬到火葬场,因为棺材两边捆有两根长木杠。一路上,由一位喇嘛开路,送殡的人要护送棺材到火葬场。到了火葬场,即解开死者身上的绳索,将棺木放在已经架好的柴堆上,面向西方,并在尸体、棺木上浇上酥油,开始点火。

火化仪式一开始,几个和尚就盘坐在旁边高诵经文,送葬者也要高念真经,并把抬棺的木杠及其它用具烧掉。如火趁风威,越燃越旺,尸体化净则被认为是吉兆;若火忽明忽暗,长时间延续,则被认为是不吉利。

火化完后,送殡人会将死者骨灰收起,或到高山顺风抛撒,或到江边、桥头抛于水中,或装在罐内埋在地下。送殡的人们回来后,会受到死者家属的盛情款待,家属招待大家饮酒用餐,以表示感谢和慰劳。请来的和尚头几天昼夜念经,葬仪完毕后就只是白天念经。对活佛圆寂,和尚们无报酬地念诵经多日,以示怀念和敬重之情。

土葬是另一种流行于邻近汉族农区的藏民族殡葬方式。草原牧民一般只对患麻风病而死、凶死或吊死等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土葬。因为,藏民族对土葬怀有惧怕心理。而藏民族农区则受汉文化影响,以土葬为主,只有患传染病死、小儿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火葬和水葬。

土葬前,先将裹好的死者放进棺材、装牢,防止摇晃。棺材分坐棺和卧棺两种。坐棺较为普遍,体积也较小。把捆绑成一砣的尸体装进坐棺,两人便可轻轻抬走。棺材外面事先要用纸和墨装饰一番,富裕人家要请来能工巧匠,绘刻上细致精巧的图案,涂上彩漆。有的在棺木上涂上黑漆或墨汁;有的剪好各色金箔纸图案,对称地贴在棺木上面。

棺材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长木桩拴在两边,形似棺轿,四人抬行。经活佛卜卦,在指定地点掘好墓穴,到了送殡的时间,亲朋好友和村寨里的男人都要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棺材埋进掘好的墓穴,盖土埋好,用泥土堆成圆锥形土包,上面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将家里带来的各种供品,抛撒在四周。事后,送殡人回到死者家熏身、洗手、接受款待。

塔葬是将火化后的大活佛的骨灰,装在精制的陶罐或木箱里。建造好塔阁后,将陶罐或木箱藏在塔中。塔阁分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石灵塔及现代的三合混泥土建造的灵塔。灵塔的规模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现较常见的是那种大小不一,四棱或六棱形的水石泥结构的灵塔。

在九寨沟,有的藏民族还有供奉活佛真身的塔葬习俗。大活佛圆寂后,收敛人使死者的尸体盘坐,并用药粉、香料等涂在净洗的尸体上,让尸体风干,保存下来放于灵塔内,作为供奉和永久纪念。

大活佛的葬仪非常隆重,参加者不仅有全寺的僧人,下属各分寺的全体僧侣,还有四周同教信徒参加,并举行繁琐而庄严的仪式。

水葬主要为居住在江河边的藏民所实行,一般藏区只有儿童死后才实行,还有一些乞丐及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要进行水葬时,送葬人会将死者曲膝圈身装入木匣,抬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将死者投入江中;有的会将尸体肢解,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将整尸抛进江中。水葬完毕,要在岸边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以表示对死者的祭奠。

在九寨沟的藏民族中,不管使用何种葬法,丧葬仪式结束后,死者家属都要买来白、黄、红等各色彩布,印成各种经文幡旗,为死者超度灵魂,也为家里避邪挡灾。这种经幡宽0.2米至0.35米,长3米左右,在边角上缝上一根长绳,拴在长木杆上,插在死者家的房前屋后和葬地周围,以表示祭奠、超度和避灾。

为使死者亡魂早日升天,家属会根据和尚们念经时间的长短,向大小寺院活佛进去数量不等的丧礼。丧礼大至牛、马、金银首饰,小至一般常礼。在过去,富有人家办丧事,至少要花费三五百的银元。现在,牧区富有者办一次丧事,也要花去二三千元。

如死者长期生活在寺内,他的全部财产经当地族长或亲戚出面商议,所得款全部捐给寺院,由寺院给死者念经并为其办理丧事。

每年到了亲属去逝的周年日,家属要为其念几次大经。其中,子女对自己亡故的父母,举行的念经仪式尤其隆重,以表示感恩之情。

(三)饮食习惯

九寨沟的藏胞从古至今居住在高寒地区,形成了与其他兄弟民族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食品和食俗,怀着浑厚的感情。游人在贪图这秀丽山川的同时,若是再吃一口香甜的糌粑,品一杯浓酽的酥油茶,喝一盅醇香的青梨酒,尝一尝地道的地方菜肴,一定会叹服不已。

九寨沟藏民族以熏烤肉食为主,辅之以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饮品。糌粑是藏胞的主要食品,形似内地的炒面,可分为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燕麦糌粑等。藏胞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还是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粑。吃时,往碗里倒些糌粑和少量的酥油,冲茶水食用。糌粑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确是一种物美价廉实用方便的快餐食品。

酥油茶营养丰富,香醇可口,并有提神和滋补的作用,深为藏族群众所喜爱。在九寨沟藏胞家中,酥油茶壶从早到晚都煨在火塘上面,任何时候,都可以喝到又香又热的酥油茶。

九寨沟一带的藏民习惯养奶牛,牛奶很丰富。从春至秋,鲜奶源源不断流入藏民家的奶桶内,用它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奶制品。日常食用的主要有奶酪、奶渣、奶皮、酥油和酸奶。奶酪是用提取过酥油的奶水加热、发酵,挤出水分后制成的。把奶酪装入毛布口袋里,进一步挤压掉水分,摊干晒干,即为奶渣。将鲜奶盛在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煮,奶的表面即可渐渐凝成奶皮。

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后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豪爽热情的主人,就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四)禁忌习俗

九寨沟的藏民在接待客人时,无论是在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

主人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主人客人相互赠送礼品时,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敬酒和敬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客人必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祭地和祭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九寨沟的藏民绝对禁止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在九寨沟的藏民族集聚地,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忌讳别人用手触摸自己的头顶。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和佛塔等宗教设施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五)节庆日

九寨沟藏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和是阴历年的春节。古时候,这里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新的一年开始。藏历起源于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的话相互祝福。

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