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身体的透视(上)
21558300000008

第8章 揭秘人的心肺与呼吸机能

呼吸伴生而来,随死而逝,呼吸贯穿人的一生。也许你可以数日无食,但你却熬不过没有一刻钟甚至几分钟的呼吸。由此,我们不能不对自身的呼吸器官给予深深的关注。

呼吸是生命的一种机能。然而在长长的年代里,人们却不知道呼吸是怎么回事,以为动物需要呼吸,离不开空气,是由于空气中有神秘的物质。由于呼吸的时候,人体易于接触各种微生物、有毒或有害物质,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在熟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找到最佳、最理想的呵护方案。

一、呼吸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1.呼吸系统:人体天然的气体交换站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伴随一声响亮的啼哭来到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说此时开始了第一次呼吸,通过呼吸,我们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不仅在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时需要能量,就是人体本身各器官各组织如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肺的扩张与收缩等,无一不需要能量。能量供应一旦中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自食物。食物经消化系统分解为葡萄糖,经循环系统成为血糖。此时血糖并不能供给热能,而是需在呼吸系统吸入并经循环系统运送到各细胞内的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时,才释放出热能,二氧化碳再经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看来,呼吸系统是人体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即鼻腔、口、咽、喉、气管、支气管。其中鼻、口、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一分再分的支气管是下呼吸道。呼吸道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而肺则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连续的4个过程。其历程详解如下:

当心脏把血液泵入肺泡的毛细血管一端时,血液里的红细胞就排出单行通过这根毛细血管,通过的全部时间约需1秒钟。通过时,红细胞将自己携带的二氧化碳从薄纱般的毛细血管“卸”到我们的肺泡内,与此同时,随即“背”上新鲜氧气从另一端走出来,再送到全身各处去;“卸”下的二氧化碳,则经支气管、气管、咽喉、鼻腔而被呼出体外——呼吸的作用就是这样。

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分钟呼吸12次~20次,新生儿可达60次~70次。成人平静呼吸时一次进出身体的气量约为500毫升,假如一个人每分钟呼吸16次,每天就有约1000多万毫升的空气进出呼吸系统。如果走路、爬楼梯或进行体育活动,则空气的进出量更大。

2.呼吸道中的三道“防线”

鼻腔、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构成了呼吸道的一道道“防线”。

呼吸道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从鼻腔开始,经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达肺泡,但它的功能却不简单。

正常成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有1万升之多。除了吸入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外,呼吸道要拦截、清除随空气进入身体的尘埃、细菌等有害物质;同时,还要净化、湿化和温化空气。

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关”。鼻腔前部有鼻毛,可以阻挡较大颗粒的尘埃通过。鼻腔表面是鼻黏膜,有腺体分泌黏液。空气经狭窄的鼻甲沟通过时,很多尘埃撞在黏膜上而被粘住,空气中大颗粒尘埃(10微米以上)几乎全被挡在身体外面了。

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以把吸入的空气加温,使其温度接近于人体温度。鼻黏膜分泌的液体,可以将吸入的空气湿化,使其湿度大大提高。如果空气未经过鼻腔的加温、湿化作用,下呼吸道(声门以下的呼吸道)很快会干燥,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并容易招致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鼻腔还具有一副特殊的“自洁装置”。在鼻黏膜表面覆盖了一层黏液,这层黏液与鼻窦、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的黏液层相连续,名叫黏液毯。这层“毯”的表面,含有稠厚的黏蛋白,可以吸附外来的微粒。同时,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就插在这层“毯”中。通过纤毛本身不停地由前向后颤动,再配合人体自身的吞咽动作,这层“毯”便像输送带一样,将外界的微粒和黏液不断从鼻腔前部向后、向下,渐渐移送至鼻咽部,然后再被咽下或咳出。

鼻腔黏液是微酸性的,其中又有溶菌酶的作用。所以,当黏液毯由鼻前部移至鼻咽部时(一般需4~10分钟),细菌已基本被消灭了。可以说,健全的鼻腔功能是保障呼吸道、消化道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当然,“自洁”装置并非万能。在大量灰尘、烟雾长期刺激下,这种功能也会削弱或丧失。

气管、支气管是呼吸道的第二道“关口”。

肺部的支气管,如同树枝一样,由气管→主支气管→分支气管乃至肺泡,其气道内径逐渐由大变小,而支气管数目由少至多,就好像一棵大树,只不过是树干在上,树枝朝下而已。

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支气管,具有防御异物和病菌入侵的功能。通过咳嗽或支气管黏膜分泌免疫球蛋白,可使进入气道内的病原微生物被杀灭,或经咳嗽清除出去。

支气管黏膜表面,镶嵌着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和约有200根微细纤毛的纤毛上皮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覆盖在纤毛上,可粘住空气中较小的颗粒尘埃。纤毛在那里不停地向上摆动着,每根纤毛每分钟约摆动1500次,医学上称为纤毛运动。它如春风吹动麦苗形成阵阵麦浪那样,连续向着一个方向推动,把进入下呼吸道的尘埃和分泌物,一步步推向咽部,最后被吞下或咳出。

外界的各种刺激,如吸入寒冷空气、吸烟、酗酒等,均可抑制纤毛运动,甚至破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即破坏下呼吸道的防线。所以,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刺激。

肺泡巨噬细胞是呼吸道的第三道“关口”,它们是肺脏的“近卫军”。

肺泡巨噬细胞来自肺部的毛细血管,分散在大量肺泡内。当有害物质——微生物、尘粒等突破上述各个防线到达肺泡时,大量肺泡巨噬细胞能以惊人的速度将其吞入,并带着这些吞噬物向上流动,游到细支气管的黏膜层跟着黏液排出。

3.呼吸系统灵敏的反射性保护功能

传导气道除了气体传导等功能外,尚具十分重要的反射性保护功能,包括咳嗽、喷嚏和支气管收缩,避免过量分泌物或异物吸入鼻腔和气道内;咽反射的恶心、呕吐,可防止食物或胃酸反流吸入至肺。

呼吸系统反射性的保护功能极为敏感。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危重病人、神经肌肉疾病及昏睡、醉酒、麻醉、中毒等情况下,此类反射性的保护作用会削弱,甚至消失,致使分泌物不断地被吸入,引起反复发作的肺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疾病。

(1)咳嗽反射

在气管、支气管内存有过量分泌物或异物时,可借咳嗽动作咳出或吞咽入胃,以保证气道通畅。咳嗽是神经与肌肉系统间密切的协调动作,当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或因物理、化学、过敏等因素刺激时,感觉冲动沿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咳嗽中枢,然后经传出纤维到达声门和呼吸肌等处,引起咳嗽动作。咳嗽动作使胸腔、肺泡及腹腔的压力迅速升高,肺内血流量减少,还可使脑脊液压力升高,乃至出现大脑急性缺血、缺氧,产生瞬间的“咳嗽晕厥”。咳嗽反射对传导气道分泌物或异物的清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时,咳嗽反射的排痰作用会大大减弱。

(2)支气管收缩

直接刺激、反射性途径或药物作用,均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会出现咳嗽性反射。在反射性支气管收缩,管径迅速缩小,气道阻力显著增加时,可使刺激物难以深入肺组织,从而有效地起到保护肺脏的作用。

4.心肺:人体中的风箱

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生命的存在就在于此,肺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你可能见过风箱,在农村的灶屋里,在手工作坊的炉子旁,常会见到它的踪影。

要说人体里也有风箱,你或许一时无法理解,但你很快就会懂得的。所谓“人体里的风箱”,指的是肺脏。

把肺脏比作风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时光。那时人们认为,心脏好比一只在不断燃烧的火炉,由于它的跳动才使全身有了热力,心脏停跳,全身就变得冰冷了;可是如果炉火太旺,我们就会发烧。所以,为了防止心火太盛,两肺就得时时像“风箱”般给心脏扇风降温。当然,在古人看来,两肺有规律地一伸一缩的工作,也是保证心脏这只火炉常燃不熄的一个因素。

肺自然不是风箱。但如果要把肺比作一种东西的话,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只气球。给气球充气,球就胀大;放气,球就瘪了下来。肺的工作原理正是这样。肺是管呼吸的,吸气,肺就会膨胀扩大;呼气,肺马上缩小。但是,肺本身实际上并不呼吸,肺的呼吸是被动的。由于膈肌的牵拉、推动,胸腔节律性地伸展和收缩,于是带动了肺脏的呼吸。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两侧各一,呈圆锥形。

两肺的上部称肺尖,高出锁骨1~2厘米;下部较阔称肺底,与隔肌为邻。两肺之间有心、大血管、气管以及食管等。因为心脏的位置偏左,所以左肺比右肺狭长。而右侧膈下的肝向上隆起,故右肺较左肺宽短。

左右两肺有肺叶和肺段之分,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每个肺叶又分成几个肺级。每个肺段由许多小叶构成。

支气管分支的最终末细支气管称为呼吸细支气管。包括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称为肺小叶,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成人肺泡总数估计有7.5亿个。每个肺泡好像是一只小小的“气球”。由于“气球”是和细小的支气管连在一起的,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串串葡萄。肺泡极细小,肉眼也看不清,但如果把所有的肺泡一一展开铺平,其面积约达130平方米,相当于30张乒乓球桌的桌面。肺泡壁上有无数细小的血管,有些血管细得难以想象,直径只有头发的1/50。

肺部的主要血液循环,有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两套循环系统。

肺动脉携带静脉血从右心室出发,经肺门进入肺叶,随支气管树分枝进入肺小叶,到呼吸性细支气管后,在肺泡膈处形成毛细血管网,在此将静脉血内的二氧化碳排到肺泡内,将肺泡内的氧气交换入毛细血管内,再逐渐会合为肺静脉,内含动脉血,进入左心房、左心室供全身组织需要。

血管系统即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支气管动脉从胸主动脉和肋间动脉出发,经肺门入肺,沿支气管树分枝而形成毛细血管,营养支气管和肺组织,最后汇成支气管静脉,经肺门流入奇静脉,一部分注入肺静脉。另外,支气管动脉分枝与肺动脉的分枝,在支气管壁和胸膜脏层等处也有吻合。

总之,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而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的功能则为营养支气管和肺组织。

5.气管、支气管:倒长的一棵“大树”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各级支气管和肺。下呼吸道指喉以下的部分,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及末端的肺泡。气管、支气管就像一棵倒长的大树。气管是大树的主干,左、右支气管是主干分出的两根主枝,再分下去是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亚肺段支气管,依次分下去,越分越细。最细的,也是最后的分支是终末细支气管,也叫呼吸性细支气管,它好比树叶的叶柄,连接一组肺泡,肺泡相当于树叶。

(1)气管

位于食管的前方,上端起自喉的环状软骨下缘,下端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其结构由气管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呈“C”形,约占气管周径的2/3,全长有16~20个气管软骨环,气管的长度与口径因年龄、性别和呼吸状态而不同。男性成人平均长度为10.6厘米,女性较之略短,小儿气管短而细,位置较深,活动度亦较大。气管具有一定的舒张性,吸气时略伸长而变粗,呼气时复原。

(2)支气管

分为左右两支,斜行进入两肺。左右支气管之间的夹角为65°~80°。支气管的构造与气管类似,由“C”形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但其软骨相对较小,数目较少。左支气管较右支气管细而长,约4厘米~5厘米,与气管中轴线的夹角为40°~50°。右支气管较左侧粗而陡直,长2厘米~3厘米,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为25°~30°。右支气管由于结构上的特点,气管内异物坠入右支气管的机会较多,右肺(尤其右下肺)的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支气管到肺泡要经过23~24级分支,分支级数增加,则分支数目越多,其口径越细,到达肺泡时其分支数目可达3亿左右,其口径在终末细支气管为0.7毫米,而肺泡仅为0.2毫米~0.25毫米。

6.支气管中奇特的支气管壁

在人体的消化器官中,支气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使支气管能够发挥抗毒防菌功能是在于它的支气管壁具有这方面的神奇功能。

支气管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构成。

(1)黏膜

气管、支气管腔的表面均衬有一层上皮,其构成细胞主要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等紧密结合而成,附着于由纤丝交织形成的基膜上,两种细胞的比例约为5∶1。在黏膜上皮层细胞下部的间隙区,散在不规则排列的基细胞及中间细胞,使之成为假复层状,故称之为假复层上皮组织。基细胞和中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增殖能力,能代替病损的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随着支气管不断分支分级,柱状纤毛细胞渐变短小,至终末细支气管水平消失,转化为立方体形,再成为鳞状细胞,杯状细胞数亦逐渐减少。

①柱状纤毛上皮细胞。为构成气管、支气管黏膜的主要细胞,分布于整个传导气道的管壁,但鼻腔的前1/3、咽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缺如。该细胞的顶端长有200余根纤毛和近百根微绒毛,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所有的纤毛均以同一频率(22次/秒)向同一方向(头端)摆动,是组成气道黏膜纤毛装置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长期感染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下,可转化为鳞状细胞和杯状细胞,使纤毛黏液毯形成缺损,降低支气管上皮的防御功能。

②杯状细胞。杯状细胞胞浆顶部因含有黏液颗粒而膨胀,使其形状如同酒杯,故名杯状细胞,为传导气道黏膜上皮层的分泌细胞。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Clara细胞的杯状化生,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分泌功能亢进,导致病人咳嗽,产生大量黏液性痰。

③无纤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Clara细胞)。呈柱状,散布于细支气管纤毛细胞之间,突出于相邻细胞的细胞顶端,有微绒毛。其胞质内颗粒中含脂质、蛋白质和少许中性糖蛋白,可具部分分泌减低表面张力活性物质的能力。在应变下可转化为纤毛细胞或杯状细胞。因其有旺盛的代谢活力,对吸入性或血源性异物有中和解毒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有促细胞分裂致癌变能力。

④基底细胞。位于上皮的基部,其顶端达不到管腔的表面,为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后备细胞。

⑤K细胞。又称嗜银性细胞,存在于整个气道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之间,属神经分泌型细胞,也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参与调节肺循环和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另外,支气管类癌和燕麦细胞癌的发病可能与K细胞有密切关系。

(2)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等构成,内含浆液腺和黏液腺,开口于气道内。其腺体和杯状细胞的分泌物使黏膜表面经常保持滑润,并可粘附吸入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等,借助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将其向咽部方向推进,然后咳出或咳出后咽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这些腺体可明显增生、肥大,致使黏膜下层增厚,分泌物增多且粘稠度增高。

(3)外膜

由“C”形软骨环和肌纤维组织构成。软骨环作为支气管的支架,使管腔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开状态,以保持呼吸时的气道通畅,其背面缺口由肌纤维束和结缔组织填充连接,构成气管的膜壁。其膜壁内的平滑肌束多呈横行排列,收缩时可使气管管径变小。咳嗽增加胸膜腔压力时,可迫使气管软骨环两端间的软组织向管腔方向挤压,从而加强气流速度,有助于气道内异物的清除,软骨在细支气管即逐渐消失。无软骨包绕的细支气管外膜平滑肌呈螺旋状纵行排列,当其收缩时使支气管变窄、变短。外膜内还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和脂肪组织等,并在接近肺泡时逐渐变薄。

二、设立保护的屏障,严防病从口入

1.注意呼吸道卫生,防范有毒气体呼入

生命必须呼吸,健康呼吸离不了畅通的呼吸通道。每天有1000多毫升的空气进出呼吸系统,烟尘、有毒气体等时刻在威胁呼吸通道的健康状况。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是人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通道。保护呼吸道对健康很重要。

保护呼吸道的主要措施如下:

①搞好室内卫生,实行湿性扫除。同时戴好口罩,防止吸入尘土,刺激呼吸道。

②改善劳动条件。凡有粉尘和有毒气体排出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设备都应密闭化。不能密闭的也应降低其在工作环境中的浓度,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③在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环境中作业,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戴防护面罩、加厚口罩,防止将这些物质吸入呼吸道内。

④喷洒农药及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一定要戴口罩,防止吸入农药及病原微生物。

⑤戒烟:长期的烟雾刺激是慢性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⑥积极治疗鼻炎、气管炎,以免形成慢性的,给彻底治疗带来困难。

⑦进行耐寒锻炼,提高呼吸道对寒冷的耐受力。如用冷水洗脸、洗鼻,不用口罩御寒等。

⑧不吃生蟹、生虫剌蛄,防止肺吸虫病。

⑨定期进行X光肺部透视,及时发现肺结核、肺内肿瘤。

⑩有咯痰、咯血、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及时请医生诊治。

2.改变你的呼吸方式

人的寿命无时无刻不与人的呼吸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偶尔改变一下自己的呼吸方式,往往则能找到通向延年益寿的捷径,而腹式呼吸方法的出现则为人们圆了这个梦想。

明代养生家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一书中有极为珍贵的十六字令: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里有三项要旨:腹式深呼吸、提肛和咽津。几百年来,这已成为人们长寿的秘诀。其中腹式深呼吸是这三项要旨中的一项要旨。可见腹式深呼吸对人体健康的重要。

医学研究资料表明,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长寿者活到七八十岁,一百岁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人直立后仅用胸腔呼吸,放弃了腹腔呼吸方式,恐怕不无关系。

人在婴儿时是全肺呼吸,即在呱呱坠地吸入第一口空气以后,一直是在进行全肺呼吸。可是到学会了走路,身体经常直立活动,人就逐渐改成胸式呼吸。这样便造成了肺使用的偏废,占全肺约4/5的中下叶肺泡长期废用,再加上一条腰带,便更限制了腹式呼吸,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和人寿命的延长。这一现象,用生理学理论来解释是可以解释通的。

气归脐,如果人们每口气都通过腹式呼吸而使包含中下叶肺的全部肺泡都及时得到开发,同时带动腹部器官运动的话,那么,这一呼吸方式将会给人体血液带来更多的氧气,也就是说,深呼吸可以促使肺里残留的空气呼出,消除肺部积聚的杂质,使肺的容量增加,充分供给身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这样便可以防止许多疾病发生,并能很好地控制腹部的脂肪的生长。

腹式呼吸的步骤是:先作呼气,呼气时双手轻按腹部,腹壁逐渐下降,口唇应并拢成“鱼嘴状”,以增加气道阻力,使气体逐渐经口呼出。后作吸气,吸气时双手仍置在腹部,使腹壁逐渐鼓起,空气逐步由鼻子吸入,口要关闭。先呼后吸,尽可能做得既深又慢,并且尽量地使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稍长一些。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多呼出肺里的“囤积”的气体和胃内的空气。慢慢地作最大的深呼气,再慢慢地作最大的深吸气,每口气坚持10秒至15秒,每分钟呼吸4次。

腹式呼吸,行走坐卧,随时都可以进行。可躺在床上做,做时去掉裤腰带;也可蹲着进行,做蹲坐状,深呼吸,气沉丹田,吐故纳新。长期坚持,必会见效。

3.延缓衰老需要从保护肺脏开始

肺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中最脆弱、最易受损害的器官,又由于它与外界的刺激因素接触最多,以至于人的衰老一般都从肺开始。

延长老年人寿命的关键是什么?保护好肺这一人体的“娇嫩”器官,将极大降低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从而延长老年人寿命,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这是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验证肺启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假说”提出的新思路。

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是导致老年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式的发病,过程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现象,因此识别究竟哪个是首发器官,就像找到多米诺骨牌中第一个倒下的骨牌一样,对于识别或阻断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连锁现象的发生,以及各器官之间的关联,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有人曾提出多器官衰竭中胃肠道或肝脏是关键的中心器官,大量研究表明,肺脏很可能是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始动器官。其主要依据是:一是,老化肺脏具有作为启动老年人器官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肺脏老化,功能下降。因此同样的外界刺激导致老年人的肺部疾患较中青年严重,难治疗,预后差。二是,肺脏是人一生中惟一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重要器官,与外界的刺激因素接触最多,产生的炎症反应强烈,产生的毒素等对重要器官的损伤较大。三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肺脏的特殊防御机能减弱。长期大量的临床救治发现,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诱因中,肺部感染占75.4%~82.8%。上述特点决定了肺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中的最脆弱、最易受到内外因素损害的器官。

有关专家认为,肺启动学说的全新观点将有利于从源头上切断老年多器官衰竭的多米诺效应,从强调救治成功率转到肺脏的保护及疾病预防;纠正以往强调器官功能衰竭阶段的研究,而忽略器官功能衰竭和器官功能不全的早期预警及治疗;研制一批有针对性的药物或措施,降低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4.预防肺炎的6种措施

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患过一次或多次肺炎。虽然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全身,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常可以造成死亡。

在对付肺炎的策略上,必须加强宣传,以预防为先。把引发肺炎的致病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1)链球菌肺炎的预防

①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②在感冒流行期或冬季,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③如果出现咽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要及时治疗,以阻止病菌侵袭肺部。

④年老,体弱,原有慢性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可考虑应用转移因子和胸腺肽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2)葡萄球菌肺炎的预防

①积极预防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

②对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者要积极治疗。身体皮肤部位上有疖、疮时,切不可用力挤压,以免细菌侵入血液。

③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在使用雾化吸入器、吸氧、进行各种穿刺、导管安放等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3)克雷伯杆菌肺炎的预防

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避免滥用抗生素。经常保持口腔卫生。

(4)绿脓杆菌肺炎的预防

绿脓杆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医院中的工作人员在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特别是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雾化吸入等治疗时尤应注意。

(5)军团菌肺炎的预防

平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在使用雾化器、人工呼吸器等时更要注意严格消毒、预防医院内感染。

(6)支原体肺炎的预防

①本病经呼吸道感染,飞沫传播,可有小流行。流行时应加强个人保护,少去公共场所。鼻内接种减毒支原体活疫菌有一定预防作用。

②隔离病人。本病急性期患者的痰、鼻咽分泌物通过飞沫可能传播给他人,故应注意隔离至症状消失,并应对病人的痰和鼻咽分泌物进行消毒,居室可用紫外线照射。

③平时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因为上感觉可能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诱发因素。

5.预防和及时诊治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只有在某种原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病。可侵犯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多见,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发病,常有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等表现。

肺结核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坏死,易于形成空洞。长期以来,肺结核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近30多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卡介苗的预防接种,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规律的化疗,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明显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控制病情不均衡,有些地区结核病仍为当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肺结核病只要能及时诊断和有效的规律治疗,多数可治愈,愈后良好。但若失治误治,病情演变发展加重,则愈后不良。因此,应积极加以预防。由于肺结核的发病必须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条件。因此,预防肺结核病必须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性等几方面着手。

(1)控制传染源

对有结核接触史者作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强阳性者要施行预防性化疗;对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要隔离治疗;定期进行X线胸透或摄片。结核病多采取家庭治疗,尤其要注意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结核菌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途径,故严格禁止随地吐痰,同桌用餐提倡不公用勺、筷,可以减少传播机会。另外,对痰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及其周围的东西要正确处理及消毒。

(3)提高人体抵抗力,降低对结核菌的易感性

①提高自然抵抗力:加强锻炼,规律生活,改善劳动条件,增加营养等均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②建立特异免疫力:即接种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婴幼儿。

另外,未接种卡介苗、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青少年,新进入城市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边远山区和农村的青少年也列为接种对象。

6.慢性支气管炎不可大意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

要防止和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最重要的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消除引起发作的原因。

①预防感冒、受凉,增强个人体质,加强耐寒锻炼。如从春季开始每日用凉水毛巾摩擦头面与上下肢容易暴露的部位,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至皮肤微红为止。夏天用冷水毛巾拧干后擦全身,每日1~2次,并用冷水冲洗鼻腔。冬季改用低温水擦脸和四肢。这样持之以恒,能提高机体的耐寒力与抗病能力。

②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减少大气污染,消除粉尘与有害气体,湿化空气。

③避免接触过敏原。对油漆、花粉、霉菌及螨的代谢产物过敏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它,并及早进行治疗,必要时要改变居住地点。

④坚持体育锻炼。选择一两项力所能及和爱好的体育活动,经常坚持锻炼,可使呼吸加深加快,改善血液循环状况,丰富氧和营养物质代谢,保证旺盛的生理功能。

⑤积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针对急性发病期的病源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及中草药,要彻底治愈,避免反复发作。

⑥吸烟者尽快彻底戒烟,因吸烟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

7.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引起的鼻、咽、喉部的急性感染性炎症的统称,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临床上以发热不适、畏寒、头痛、流泪、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咳嗽等症为特征。本病一般病势不重,但发病率极高,其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并且能成为引起多种疾病或促使其它疾病加重的根源,如常引起副鼻窦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促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等急性发作,病情急剧加重,甚至可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而威胁生命。因此应积极防治。

本病属中医学的“感冒”范畴。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病势不重,但发病率极高,并且能引起多种疾病或促使其它疾病加重。因此,应及早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防止本病的发生。

①消除诱发因素,如避免着凉受寒,勿过度疲劳、酗酒、吸烟和不良精神刺激。

②增强身体素质,加强耐寒锻炼,如跑步、打太极拳,以提高抗病能力。

③流感流行期间,可用食醋蒸薰法预防传染,即关闭室内门窗,按居室大小以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2毫升~10毫升加水稀释1~2倍后,加热熏蒸1小时,连续3天,可杀灭流感病毒,控制传播流行。另外,还可用中药贯众9克,板蓝根12克,葛根、霍香各9克,滑石6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1剂,连用3天,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