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辞旧迎新:除夕
21558400000012

第12章 少数民族过除夕

大年三十儿度除夕,不仅是汉族人民最看重的节日,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庆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且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一)满族互赠荷包挂红灯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但满汉的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在春节前,满族人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福字、挂笺。挂笺是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

满族人喜戴荷包,在春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的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三十儿下午和初一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止鬼魅进来。满族人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的风俗。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

除夕夜分发“神祗”,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于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在除夕夜,满族人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壮族招牛魂打扁担

壮族人过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和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在年三十儿晚上,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时,人们敲锣打鼓,吹箫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族人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儿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族人家流传的一首古谚。

从每年的除夕至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壮族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族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活动,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求丰收的愿望。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热闹非常。在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打扁担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喝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三)蒙古族吃新年饼耍嘎拉木

蒙古族人称春节为“白节”“大年”,是蒙古族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居住在农村、城市、工矿区的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同汉族差不多,但居住在牧区的却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要守岁,全家老小都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围。桌上摆着一盘盘香喷喷的肉类、奶食品、糖果、香烟、美酒等食物,有的还要在矮桌上供一张大纸,纸上写着祖先的名字。

午夜开始饮酒吃年饭,或吃除夕饺子。按规矩,团圆之宴要多吃肉多喝酒,食器要摆得满满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喝不尽,年年有余。

家里的年轻人,要向长者敬辞岁酒。特别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块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圆饼,这叫吃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日子。

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就是玩羊骨头,还有说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一宿。

按照习俗,过大年要拜年。大年三十儿晚上为辞旧岁,初一早上为迎新年,晚辈给父母和老人叩头、敬酒、献哈达,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拥抱晚辈小孩,并斟上一碗鲜奶,祝愿子女们幸福,像牛奶一样纯洁。

(四)畲族吃糍粑埋隔年火种

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但文献记载中,称畲族为“畲人”,意思指在山里搭棚而住的人。

畲族人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又叫“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畲乡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黏黏。”就是说做糍粑,表达了畲族人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黏黏)甜美的心愿,还有全家团圆之意。

除夕之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后半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时,全家男女老少围在篝火旁,聚吃年饭,称“隔岁”。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

阿爸则蒸糯米饭做芝麻糍粑,做罢糍粑,还要把碗口粗的耐烧的楮木,放在灶里燃烧。到一定火候时,用灰烬掩埋着,作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年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不然会认为是不祥之兆。

畲族吃糍粑、埋隔年火种,希望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顺遂,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

(五)藏族过年举行跳神会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新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

在除夕的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

除夕这天,藏族人们还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辞旧迎新,驱邪降福。

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都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六)苗族喂年饭抢头水

过春节,各地苗族的习俗也不太一样。湖南苗族过春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大同小异。腊月下旬即开始杀年猪,打糍粑,备办年货,打扫卫生。

除夕是苗家人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吃团圆饭是一家人团聚合美的象征,忌讳外人串门,吃年饭忌讳泡汤。

吃年饭前,照例要祭祖敬神、燃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吃完饭后,还要给家里的牛、羊、猪、狗等家畜喂年食,乃至给房前屋后的果树、大树等与家庭关系较密的自然物,也要“喂”上一些饭菜,表示它们与人兴衰与共,与人一样也要过年。

其它诸如“守年”“洗脚”“喊年”等习俗也都应有尽有。

此外,苗族地区还有“抢头水”的习俗。除夕午夜之后,寨里未婚青年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赶去水井边,要抢挑新年的第一挑清水。第一个抢到头水的人,被认为是村里最勤劳的人而倍受称赞。

(七)锡伯族点长明灯行香

腊月二十三晚间,锡伯族人有送灶王上天的习俗,报人间吉祥,称为“祭灶”。到除夕之夜,换以新灶王神像,名称“迎灶”。

除夕,家家杀年猪,炸晨子,烙年饽饽,蒸供馒,做各种佳美菜肴。午后请出神祖三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的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

这天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天黑后拜年辞旧岁。半夜子时俗称“诸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插于香斗上,斗内装满高粱,口上糊上红纸,中间插上整股香,供奉干果,有红白占果、冰糖、栗子、枣,然后,焚香燃烛,放鞭炮。

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作“接神”。接神后煮饺子吃。饺子叫“元宝”,饺子汤叫“元宝汤”。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作“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睡者,谓之守岁。说一夜不睡,精神一年。

初一天不亮就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拜,全族互拜,叫作迎新年。

(八)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不可以高声言谈。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中,可知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

(九)白族争挑水放高升

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很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

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

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

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即“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十)土家族做扣肉灌海椒

土家族的除夕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此外,海带还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很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可谓是“山珍海味”,经常吃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而现在,海带已退出年夜饭的餐桌。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都围坐在一起,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十一)朝鲜族做岁酒和德固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着自己传统的食品和特色。

朝鲜族的年夜饭丰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

在春节前夕,很多朝鲜族村民都在酿造岁酒。朝鲜族在年夜饭有喝岁酒的习俗。

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

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在除夕这一天,朝鲜族妇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大多数家庭从一大早就开始做打糕。除夕夜,一家人都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通宵达旦的守岁。

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总之除夕,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古老节日,喜庆的节日联结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和民族情,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繁荣昌盛、美好未来的新起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得到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