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21565000000020

第20章 农村教师必备素质漫谈(5)

至于教材,要优化、改造现行的教材。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删减高深的内容;第二,将公民、职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其中。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革,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求将教师的教学特长特色融入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有成绩的。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两方面。第一,品种单一,偏深偏难,相互之间无联系,无新意,没有可读性等一些还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第二,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在中小学加入更多的他们所谓的重要内容。这些零散的内容,虽使课程开设的门数增多,也增加了教学时数,但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海市对课程教材的改革提出了“三非”指导思想,积极谨慎地进行有益的改革。确立了“改变”三个“突破”的改革政策(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制;改变教得过死,学得过死的教育教学状况;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构建成了三位一体化的模块;设立了思想品德,工具,自然和技艺四学科;“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办学模式得以实施。几年来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而且在素质教育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是十分有借鉴价值的。此外,改革中出现的“分层次组织必修课教学”“办特色学校特色班”“三级分流”的经验等一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经过在课程建构探索中,无锡教科所唐迅老师提出了一个建构“工具文化”的课程模式。

唐迅老师首次提出的一个新范畴是工具文化,学校教育要向年轻一代传递通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加工改造的文化成果,以此开发、塑造个体身心素质,这就是新范畴的内涵。现代哲学人类学提出人的身心素质结构是一个“肉体-工具”复合构成的“超生物结构”,工具是人的“非肉体器官”,是人的肉体器官在非肉体的物质形式上的分化和发展,这是一个新的理论假设。

在这个意义上,制造和使用工具既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身心素质及功能水平的指示器。

课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遗传的独特的基因编码是独一无二的。社会、课程、儿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课程以中介的形式存在,使社会与儿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为了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的身心结构。旧的工具学科意义需要新定义,课程教材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开发、塑造、提高自身品质的工具。实践层工具课的开发和设置已被忽略,单一的符号化的知识课仍旧称霸于学校的课堂。课程模式,即以课程为工具文化的载体,通过多种感觉多方法引导儿童构建综合素质的自我。

根据身心素质的要素、结构、序列、比例、层次等相应设计工具文化课程,还要增设手工、科技制作、工艺设计课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非语言、非文字的符号工具的能力。教材建设方面,使得工具书科类齐全、内容丰富,使各门课程集约化,并转向可实践的工具文化。总而言之,依照以上法则建构课程模式,是为引导儿童习得与求精为其身心素质构建的基础以及符号工具的运用、理解和创造力,使年轻一代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正确的学习观念能够引导一个学生拥有优秀的学习品质。广义的学习观念很多,通过结合基本教育的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程度,至少可总结以下六个正确的学习观来指导他们:

1.勤奋学习的观念

此观念继承了传统学习观中的精髓。将学习、成才与做出贡献均归于勤奋,虽说是一种很片面的说词,但勤奋却也的确是其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走向成功的不少或缺的因素。从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强调了他们走向成材和成功的秘诀——勤奋。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指导中,长久坚持,一点一点地使学生的思想,性格受到勤奋学习观的感染,因为它是整个学习观念系统中最基本的一项。

2.全面学习的观念

中小学教育是为中小学生能够向着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成才的教育,是他们打好基础的时期和学习年段,况且德、智、体这几方面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德、智、体三者相结合而又同步发展,才能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十”字型人才。

3.自由学习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主导作用。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必须将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和向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观念的教育同时进行。其中,自由学习的观念包括自我定向,识别,选择,培养,控制,评价等。学生只有树立了不被束缚的学习观,会学习,培养自己的高尚的学习品质,增进自求得之的能力,才能有思想基础。

4.实践学习的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学习到的,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更深地理解知识。因此,在学习指导中,要为学生多创造参加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使得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才干和新思路,实现理论与实践同行的原则。

5.科学学习的观念

要系统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要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以及规律;为学生穿针引线让他认识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知识,就是方法的知识。要成为一名讲求学习效率和心得的优秀学生需要一把能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要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那么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那把金钥匙。

6.终身学习的观念

(1)学习会伴随一个人一生。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的将来做好一切准备,人的一生不再只是学习,工作和退休三个部分。现如今看来,曾经的传统观念已被“学习、工作和闲暇”三者取而代之,三者之间不再有分界线,三者之间相互掺杂,相互替换。

(2)学习陪同一个人走完全程,已不仅仅局限在某个范围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场合都有学习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学习。学习机会、条件、环境随着周遭的人、事、环境变化,时时有出现的可能。

(3)学习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师和课本是知识主流,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已不存在。无论是教育或是学习都不允许学习者是被动参与。需要有学习者的明确目标和目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否则积极向上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均无法体现出来。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会导致学校与社会慢慢融合在一起;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社会教育的新形式。通过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改进,最终会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观。

(5)只有全面地将学习的观念与学习的兴趣、热情、能力、方法完整地结合,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培养学生学习预见性也是应付未来社会一系列复杂变化很重要的一点。创业教育的最高目标即是学习者为实现永久的目标,这就需要学习预见性,这可以使他发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一个开拓者。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确立目标,付诸行动。需要学生无论是在阅读、听课、做题,还是在面对难题,或是书写方面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并一一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其次坚持不懈,一切从严。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同学,他们效仿的能力强,自制力弱,而且容易随波逐流,因此要从小进行培养。一定要慢慢来,由“扶”到“放”,从严对待直到习以为常。再次言行一致,做好榜样。由于教师的习惯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无论是在什么方面都要做好榜样。

1.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这项工作,是长久的,也是细心、仔细的,也是也是教学指导工作的第一任务。若要使学生有效地将课内外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还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1)听的习惯。要求课上集中思想,认真听老师的解说和同学的意见。听时能紧扣要点,边听边思索。

(2)看的习惯。仔细阅读课本。理解课本的主题。若要理解关键性知识,就要明白应用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旁注及各类运算法则、定律,与此同时,还要明白课本上的一些图,借此为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3)想的习惯。课上仔细琢磨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内容。还要多加关注和思索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

(4)讲的习惯。应对老师的要求积极发言,尽力做到有条不紊,语言简洁、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不胆怯。

(5)做的习惯。能依照规定完成作业,并做到字迹工整、计算准确,之后对所做的题加以验证,及时更正错误。

(6)审题习惯。审题习惯是所有习惯的集中体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倘若不能正确审题,一旦方向错误,那么在计算中即使运算方法和技巧再熟练,再灵活也无济于事。因此,要保证解题准确,就必须要正确审题。

具体地讲,“了解性读题”是应用题审题方法中“两读”中的“一读”。通过读题,知道题目所讲述的事情,已知的和所要求的。“分析性题”是“两读”中的另外一读。经过读题,熟知重要句子和意思上易搞混乱的字、词,并进行标注,为解析数量关系做前期工作,需要时可用画图来帮助理解的要旨。

一读、二画、三想是审读文字题的三种方法。一读即为读准题,不多读不少读,注意停顿,重读关键字词。

如:求52加18与24减15的积?经过二画即可以清楚地得出数与数的关系。想一想所求的问题即为三想,根据经过二画得出的关系,寻找适当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以上三种审题方法融入其中,时刻以身作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方法习惯是人们长久以来不易改变的言行、思维方式、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准则。训练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多方法,举例如下:

(1)训练法。没有长久的训练,单靠书本说教是不行的。只说不练不成习惯。

(2)评比法。要及时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评判。应做到七结合:实践与笔试想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老师和家长想结合;平常和假期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断想结合;师生相结合。

(3)竞争法。开展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一些竞赛活动。

(4)指导法。耐心、具体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做出指导,如扫地、擦玻璃等。

(5)榜样法。身教重于言教育,教师和家长的模范作用是潜在的,凡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不能例外。

(6)制约法。必要的惩罚是免不了的,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所有的准则和规定,都应同孩子讨论,经过他们的认同。

(7)情境法。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有机可乘”了。

(8)疏导法。为学生创建可以实践体察的情境,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9)活动法。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活动。

学习潜能的主要特点

只有在充分发了解人存在潜能的前提之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地认识,人的潜能的特殊性,才能完全地挖掘出人的潜能来,并将其高效地发挥出来。概括起来,人的学习潜能主要包括下面特性:

1.近似性和差别性所说的近似性,就是指学习的可能性基本一致。就像夸美纽斯所讲的那样,人属于一个“可改变的动物”。暗示了人的潜能存在着可变性,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人在学习潜能方面的近似性。近似并不代表一致或完全相同,人的潜能因人而异,自然有差别,即学习潜能的差别性。经过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也表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贮藏相当数量的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经过一定的过程对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控制作用,进而决定了人各种各样的性状。这一证明正好验证了人在学习潜能方面的差别性。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人在学习潜能方面的差别性不是由潜能的差别性所导致的,而是由环境和分工的不同所形成的。

2.最佳时期和成熟时期

所谓的最佳时期是指人的学习潜能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在某一时期内某种潜能可说是处在优势,如果此时能收到及时良好的影响,就会获得很好的效果。这一时期就称为潜能的最佳时期。当代生理心理学表明:神经元连接速度最快的时期在5岁之前,3岁时便可达到70%-80%。此外,在发展“假设及构想”中,以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指出人的潜能实现的基本终结期在15岁左右。人的学习潜能发展可分成3个年龄区间:

(1)教育的潜能刺激阶段(从入学至10岁左右),人的丰富潜能在后天适宜刺激下很容易得到释放,所以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合的激发方式来完成人的潜能;(2)教育的潜能完善阶段(由10岁左右至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个体发展成熟规律的作用和目的会日渐减弱,已基本成熟的潜能急切需要在未来特定的条件下得到改善,教育的内容就是自觉地影响个体;(3)教育的提高能力阶段(大概在15岁之后),这个阶段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内部的研究改造。划分这一阶段,对我们开发学习潜能来说意义深远。

如今,我们所说的早期教育并非愈早愈好,在此一定要考虑人的潜能的成熟时期问题,专家采用同卵双生子以比研究成熟和练习这两个因素对发展的影响,证明过早训练并无益处,所以,如果人的学习潜能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对其进行训练,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