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21565200000011

第11章 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漫谈(2)

慎独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意思是说,君子在深居独处时也必须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对违背道德的思想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自行防止。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赋予了“慎独”以新的内容:“对于一个认真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与应具备的美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教师的教育劳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他的许多行为有着“隐蔽”的特点。例如,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细致,考试评分公正与否,与学生、家长交往时能否严于律己等,外界对这些行为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和督促,这就要看这个教师能否做到“慎独”。“慎独”要求教师在单独工作、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坚决杜绝所有违背教师道德要求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慎独”重点应在“隐蔽”处和各种小事上下功夫,防微杜渐,自觉进行修养。

内省

“内省”指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就是要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经常进行反省,辨察自我意识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严于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正。孔子早就提出了“克己”、“自省”的思想。他的弟子曾参更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反复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遵循了道德原则。古人所提的“内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批评。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解剖我自己。”******把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洗脸”、“扫地”,倡导人们要经常进行并养成习惯。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认真而经常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怎样开展自我批评呢?首先,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一个教师只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下一个高的标准,他就能够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永远不满足,不断地进步。其次,对自己的认识要正确,也就是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有正确认识。有了这种自我认识,也就具备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前提和起点。再次,要善于控制自己和战胜自我。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把自己身上的缺点、弱点和不良习惯等克服掉。

学习他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首先是要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学习。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很少优秀的教育家提出了相当丰富的教师道德思想。例如我国教育家孔子关于“以身作则”的思想,关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思想,关于“有教无类”的思想,王阳明关于反对体罚学生的思想,关于教师要顺应儿童性情、鼓励儿童兴趣的思想,关于学生可以批评教师的思想等,都极具教育价值。一些外国教育家也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的思想,托尔斯泰关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等,都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次,要向我国先进的教师学习。先进教师就生活在教师的队伍里,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楷模,取长补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对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进行学习,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与模范教师的事迹。他们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他们多接触,能够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向身边的模范教师学习,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加快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

三、加强师德修养做合格人民教师

教师职业的灵魂是师德

教师素质的灵魂是师德,它是教师人格力量中最有影响力的要素。不管是学生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躬行师德,率先垂范”。

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

在教师整体素质中教师的道德素质占有重要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其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很有益,使教师可以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使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得到保证。其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很有益。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就是教师。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对他们而言,教师是所有美好的化身以及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高尚品德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道德。教师承担着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国家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与自我完善。而做到这点善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它能够成为推动教师终生不懈努力的强大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是师德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良好的师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下一代,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精神生活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中,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可能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己任,在培养下一代上贡献力量。

教师的良好师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而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活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广大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促进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社会需要大批直接从事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门人才,以便在精神财富的生产中发挥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使人们的精神面貌不断改善,推动社会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而这些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发明者和生产者的培养,毫无疑问离不开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的劳动。可以这样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得以推动的重要环节。

新时期教师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一个人的政治、文化、道德素养以及个性品格等内在特质通过言行显现于外的综合表现。美国人罗伯特·舒克对“形象”做过这样形象的描述:它是别人可以感知的东西,是人的画像,是一个人镶嵌在别人心坎上的芳草地……人们喜欢一个人、羡慕一个人的缘由也在于此。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形象,因职业的差异从业者也使自身的形象各具魅力。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自身形象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具有特殊的道德意义。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教师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而且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人。正处于人生最重要成长阶段的学生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对教师经常表现出的外部个性特征也极为关注,总是在进行着评价、模仿以至吸收。可见,教师形象可说是无言的教科书,其优劣对学生的心灵直接产生影响。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内在的品德学识和外在的仪表风度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形象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影响。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形象参与其中的创造,对课堂教学直接产生作用,对学生吸收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等有直接影响。例如,准确、精练、生动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助于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工整的板书、端庄的仪表、稳重的步履、优雅的风度,都通过视觉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对教师肃然起敬,从而专心致志地认真听讲。

新时期教师的形象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构成。

教师的外在形象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行为和风度仪表,指教师在进行教育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衣着仪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方式与特征。在当前这个新的时期,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做到语言准确规范,生动流利;仪表朴实庄重,整洁大方;举止稳重,和蔼可亲,教态大方自然。教师应像对待教学设计一样,对自己的仪表风度进行“润色”,给学生有意识地树立一个具有榜样作用的美好形象。

构成教师形象主要层面的是教师的内在形象,它起着决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是由人格、道德、学识、感情和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总体素质。一般说来,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后,他们就对教师从关注外在形象逐步过渡到内在形象上。教师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格魅力,乐群敬业、孜孜教诲的崇高品德,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教育能力都是他们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依托。当然,与近代的发展相适应,教师还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充实、更新自己。这才是当代教师应该具有的风采。

总体而言,教师形象是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外在形象的产生和保持是内在形象的反映,同时外在形象的社会评价又对内在形象起反作用,使教师内省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能产生和保持良好外在形象的道德、文化和心理要求。就二者的作用而言,外在形象对学生一般只产生肤浅、短暂和不稳定的影响,而内在形象对学生则会产生深刻、长远和稳定的影响。在当前这个新时期,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才能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国运盛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源自教师。同学们既然选择了师范专业,振兴祖国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自己的肩上,这一使命要求同学们从现在做起,矢志从教,磨砺德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废,必贱师而轻傅……”其意思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与否,是国家能否发展兴盛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我们民族传统的教育理论要求社会要重视教育,以德高和学高者为师,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改善和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所以,社会对教师是有很高的要求。《荀子·致仕》一文中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蓄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不凌乱,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作为教师一要有信誉与威严,二要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三要有诵读及演说的清晰思路,四要有细致入微的认识能力。总之,在各方面为师者都要成为世人的典范。

成立新中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教育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尤其是新世纪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好机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谁掌握了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国际竞争中谁就能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就在为国家兴盛的全局谋划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以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教育,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加快现代化的实现步伐。

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是教育高质量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使其具有与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一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品质、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并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素质全面、创造性强的一流人才。这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庄严的职责。

现在的师范生将亲身参与这个世纪的教育振兴事业,这是无限光荣又极为艰巨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必须要牢固树立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的远大志向,刻苦磨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完善人格的合格的新时代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