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800000032

第32章 丘为

丘为生卒年不详。苏州人,一说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元和姓纂》称:“右常侍丘为,吴郡人;弟丹,仓部员外。”吴郡,唐为苏州(今江苏苏州)。早年屡次应进士不第,归山读书数年。约于唐玄宗禾宝二年(743)登进士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左散骑常侍。他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于堂下。卒年96岁。《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九录其诗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1]。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2]。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3]。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4]。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5]。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6]。

【注释】

[1]茅茨:茅屋。[2]扣关:敲门。[3]巾柴车:驾柴车。[4]差池:不齐,这里指错过。黾勉:努力、勉力。这里引申为殷勤。仰止:向往。[5]契:投合。荡:开畅。[6]之子:这个人。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逸者高情逸致的诗。唐诗中这类诗并不少,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自有它的道理。

诗的头两句是说隐者的住所。它在山顶上的最高处,由山下到山顶的茅屋路途十分遥远。但作者还是不辞劳苦地攀了上去。为什么呢?这里还不是太清楚,大约是仰慕隐者的大名或与隐者有很深的交情。三、四句是到了隐者住处茅屋之后的情景。敲门没有僮仆应,看看室内也没有人。作者的情绪可能有些挫伤。他满心期待着寻到这位隐者开怀畅叙一番,却遇到了隐者不在,连个问一问情况的僮仆也没有。于是在五、六句他猜想,这位隐者不是推着柴车打柴去了就是在哪个溪边垂钓去了。隐者的生活如此清闲高雅。不巧的是我费许多精力攀上山顶,却不能与之相见,心中产生遗憾和对隐者的景仰之情。这是第七、八句。这里作者已渐渐地由不见其人过渡到与其精神、心境的相遇。九、十句这个意向更明显了。天下起了雨,滋润得小草异常青翠;晚风微微吹过,松树发出飒飒的声音。这里好像只是写景,其实是在映衬隐者。寻找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居住的人,其情趣能不高吗?所以,作者在十一、十二句便说自己已与隐者的幽绝的居住环境与高雅的情趣相契合了,而且这种情景使作者的心境感到开畅。十三、十四句是说虽然主人不在没有招待我,但我已感悟到了主人的清静无为的志趣。于是,他想起了王子猷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在大雪中乘船访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达,但他没有进门就回去了。别人问他,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由此可见,作者的最后两句既道出了自己已感悟了隐者的高情逸致,也道出了置身事外的闲适之情。

作者在其描写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通过遇的期望与不遇的事实的矛盾,虽然不遇但已与其精神情趣相遇的统一的描写,婉转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隐者之间共同的闲适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