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800000070

第70章 杜甫(14)

13-18句(“似闻”至“枫香”)为第三段,写从传闻中料想韩谏议解官的原因。其中以张良为韩人之后谐韩谏议之姓,再以张良佐刘邦建国到从赤松子游,暗寓韩谏议谋助肃宗收复长安到不为朝廷所用而弃落江湖,既是对上段仙家境界之呼应,又是现实的强烈对应。因而,韩谏议虽不敢忘怀“国家成败”,但不愿(“色难”)与“腥腐”之徒同流合污,只好归隐山林,餐饮“枫香”!这是诗人替韩谏议内心的表白!

19-22(“周南”至“玉堂”)为第四段,写诗人的感慨与希望。引“周南”喻他滞留洞庭,实为可惜;以“南极老人”喻他有治平之才。最后两句希望他老成宿望,不要远隔秋水,而应贡置于朝堂(“玉堂”)之上。

全诗近似游仙诗,以仙家作喻,朦胧缥缈,道不能直说其详的时事,隐约含蓄;用典类比,耐人寻味,既表达了对权贵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注,也流露了诗人自感沉沦的悲苦内心。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2]。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3]。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4]。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5]。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6]。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粱栋,万牛回首丘山重[7]。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8]。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9]。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10]。

【注释】

[1]老柏:古柏,指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杜甫《夔州十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2]霜皮溜雨:树皮白色而润泽,如雨溜洗过一般。黛色:青黑色,指树叶之色。[3]君臣:刘备与诸葛亮。际会:遇合。言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功在当时。[4]锦亭:成都杜甫草堂有“野亭”,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称锦江畔之“野亭”为“锦亭”。而武侯祠在草堂东面,故云“锦亭东”。閟宫:祠庙。闼,深闭;宫,庙。[5]崔嵬:高大。窈窕:深邃。户牖:窗户。[6]落落:挺拔耸立。冥冥:昏暗貌。[7]大厦如倾:大厦将倒,喻国家危急。万牛回首:言木重如山,万牛不能拉动而回首看,暗指贤才难于任用。[8]不露文章:文章,文采。不露文章,指柏树无花叶之美。未辞翦伐:不避砍伐。[9]苦心:柏心味苦。香叶:柏叶有香气[10]志士:有志有为之人。幽人:隐士,政治上不得志的人。怨嗟(jiē):抱怨感叹。

【鉴赏】

这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诗人通过该地武侯庙前古柏孤高坚定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诸葛亮忠贞气节的景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材大难用的愤慨之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人,隐于隆中。

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其诚意,始出,佐先帝成帝业,为丞相。后辅后主刘禅,封武乡侯。诸葛亮志在恢复中原,常出师北伐,后病死军中,谥忠武,庙在奉节八阵图下。全诗每八句一韵,自成三段。

第一至八句(“孔明”至“雪山白”)为第一段,写孔明庙前古柏的形象。它枝如青铜根如磐石,非常坚固。粗“四十围”,高“二千尺”,挺拔雄伟,蔽日参天。由于孔明与刘备的君臣知遇,为人景仰,柏树也受到了后人的爱惜。如今,它气接巫峡,寒通川西的雪山。这里,明写古柏高大的气势,暗喻孔明在东汉末年辈出的群英中出类拔萃的才能。

第九至十六句(“忆昨”至“造化功”)为第二段,抚今追昔,由夔州的古柏联想到成都武侯祠中的古柏,进一步描绘古柏的神韵气概。杜甫写此诗时,离开成都已一年,故云“忆昨”。成都的武侯祠附于先主庙中,庙中古柏植根于古老郊原,枝干崔嵬,久存于世;但庙内涂饰昏暗,寂静无人,已十分幽静。唯有这夔州古柏盘踞高山,烈风莫撼,正直生长,确得力于神明造化之力。前面说“人爱惜”,这里说“神相助”,可见孔明庙的古柏人神共爱,孔明的高风亮节神人共仰。

第十七至二十四句(“大厦”至“难为用”)为第三段,借古柏的孤高正直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从前面孔明得展其才的“怀古”中,联想到今人有才无用的“讽今”。

意谓大厦将倾,国家危难,极需“万牛回首丘山重”的栋梁之材。这些栋梁之材从不外露炫耀,也甘愿为国献身,却无人推荐。尽管它们可供鸾凤栖宿,却徒然被蝼蚁蛀朽。真是可悲可叹!不过,“志士幽人莫怨嗟”,自古以来“材大难为用”!篇末点题,语意双关,寄寓贤能难用的愤慨。

全诗由物及人,句句咏古柏,句句说武侯,由武侯而及“志士幽人”,可谓“诗中有人,呼之欲出”,是托物言志之旷世名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1]。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2]。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3]。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4]。

【注释】

[1]西山:成都西,指雪岭,岷山主峰。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保(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南浦:成都西郊百花潭。清江:锦江。万里桥:成都城南。[2]风尘: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只有杜占一人相随入蜀。[3]迟暮:老年,时杜甫已五十岁,身体多病。涓埃:细滴之水曰涓;轻微尘土曰埃。涓埃,喻微薄之意。[4]人事:指时事。

【鉴赏】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并侵扰中原,曾一度攻陷松、维、保三城和京都长安。杜甫身居草堂,野望生感,一片忧家忧国之情自然流露。

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先写远望,只见岷山峰岭,皑皑白雪;岷山山麓的松(潘)、维(理县)、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驻满了军队,以防范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百花潭水,锦江东流,万里桥横。在自然之景的描绘中透露出政治形势的严峻。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从上联的“野望”而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诸弟,现在战乱又起,他们安在?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孤客(自己),只有为诸弟的安全痛哭流涕了!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现在,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如此强烈!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人以“郊”点出“野”,以“极目”点出“望”,扣紧题目;再以“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心情是深沉厚重的。

此诗由景入题,感叹时事,忧弟、忧己、忧心、忧世,层层深化,充满了年老多病,不能报国的忧时忧国的情感,令人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