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四句称赞吴中文士。吴中岂止赋税收入多,文化也兴盛。“群彦”,指众多才士。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与“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脉相承,当为古今为官者之鉴。
夕次盱眙县[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2]。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3]。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
[1]夕次:晚上停宿。盱眙:在淮水南岸,今江苏盱眙。[2]落帆:降下船帆,指船停泊。[3]浩浩:水浩大的样子。[4]山郭:山村和城郭。芦洲白:指芦花洲的芦苇秋日开白花。洲:水中陆地。[5]秦关:陕西长安一带多关隘。
【鉴赏】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上任苏州任刺史途中所作。诗歌主要写停宿江苏盱眙,旅途思乡之情。
首联交代停宿地点。在淮河边的城镇盱眙卸下船帆,停泊在专供邮传和官吏旅途中住宿的地方。“淮镇”,指淮水边上的城镇盱眙。“孤”,指“驿”的附近无其他房舍,比较孤单,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环境的孤单引发环境中人的内心孤独。
颔联描写傍晚的苍茫景象。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时,江面上风浪很大,已没有了行船,视线渐渐模糊,无法吸引诗人的注意力。开阔画面的展示,也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思念。
颈联描绘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的祥和图画。诗人由远及近,收回视线:夜幕降临的时候,只见劳作的人们扛着犁、荷着锄纷纷归家;飞雁也纷纷停落在白色的芦苇丛中,结束一天的劳累。这样的所见更催生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结联承前三联的描述,自然地表达羁愁旅思,揭示主题。独自一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结束了所见,只能回忆故乡长安的人事物,越回忆越不能入眠,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又不断地提醒诗人客居他乡。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叙为主,语言平实。意境苍茫,从大处落笔,“孤”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浩浩”、“冥冥”、“郭暗”、“芦洲”都是远观,“忆秦关”、“听钟”跨越空间距离。
东郊
韦应物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1]。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3]。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4]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
[1]吏舍:官署。局:拘束。旷清曙:清新、明亮的郊原景色使自己心情顿感舒畅。[2]散:散播。[3]丛:树丛。憩(qì):休息。还复去:徘徊。[4]霭:云气,这里指笼罩。[5]乐幽:喜欢幽静。遽:匆忙。[6]结庐:
修建房舍。陶:指陶渊明。直:一作“真”。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郊外美丽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赏、仰慕陶渊明归隐山林的感情。
首四句:交代来到郊原的妙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在官署中关了整整一年,来到郊原,优美的景色舒畅了自己郁闷的心情。杨柳被春风吹散,呈依依状,青山使诗人的愁思浅淡。“局”、“旷”,对比了狭小的官署和开阔的大自然,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散”、“淡”,化静为动,托物传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次四句:主要写郊游。沿树丛、小溪或行或止,徜徉其间,由于身在官府,不得不离开这心之所往的理想环境。微雨如丝,郊原一片迷濛;只闻春鸠的鸣叫,却看不见它在何处,仿佛进入了仙境。这正是诗人所希冀的远离尘世的境界。“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点明春景。
结末四句:即景生情,写出了内心的不快,以仰慕陶渊明绾结,照应前文。喜爱幽静的心愿屡屡未能实现,由于官务缠身,现仍行迹匆忙,不能如愿。最终,只有辞去官职,才能在这里修建房屋,像陶渊明那样亲近自然。“结庐”,化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第五),此指隐居。陶渊明因不满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很敬仰陶渊明的做法,下定决心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这首诗风格淡雅,“散”和“淡”用字非常巧妙。
送杨氏女[1]
韦应物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2]。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3]。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4]。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5]。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6]。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7]。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8]。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0]。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11]?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12]。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13]。
【注释】
[1]杨氏女:出嫁到杨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出行:出门远行。[3]有行:出嫁。江:指长江。[4]无恃:指母死失去依靠。抚念:抚心思念。慈柔:慈爱温和。[5]幼:指妹妹。长:指姐姐。两别:指姐妹两分离。[6]结中肠:郁结于胸中,形容内心万分悲痛。[7]阙:同“缺”,缺少。内训:闺门之训,即母教。[8]赖:幸好。令门:有名望的好人家。[9]资从:陪送的嫁妆[10]容止:容貌和举止。猷:规矩[11]秋:借指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人重视秋天,常以秋代年[12]临感:临别时的伤感。难收:难以控制[13]归来:指送别出嫁的大女儿归来。缘:即沿。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为出嫁的长女送别,感触早丧爱妻、与女儿们相依为命的特殊遭遇所作。诗歌通过对出嫁女儿的叮嘱、训诫和爱怜的话语,写出了人间父女的情深。
首四句总起点明题目送嫁。长女出嫁前夕,诗人全家整天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长女将出嫁到很遥远的地方,逆长江而上。用“轻舟”反衬诗人全家人心情的沉重,为下文铺垫感情基础。
从“尔辈苦无恃”至“义往难复留”写伤别的具体原因。两女自幼都失去母爱,诗人平日对她们更加慈爱温和。因母早逝,长女便担负起抚育幼女的责任,两姐妹情谊深厚,分别时哭泣不止。面对两女哭泣不休的情景,诗人内心万分悲痛,女大当嫁理应前往,自古如此,又不能挽留。
从“自小阙内训”至“仁恤庶无尤”写诗人对长女不懂闺训的担忧,希望长女能得到婆家的爱怜。长女自幼缺少母教,侍奉婆婆、丈夫方面的事情的确让人担忧。幸好现在出嫁到有名望的好人家,婆家的涵养和爱怜可使女儿免除过失。
从“贫俭诚所尚”至“容止顺其猷”写诗人渴望长女不自卑而遵守妇道。出身贫寒,嫁妆岂能丰厚?孝公婆、敬丈夫遵守妇道,仪态、举止顺从夫家的规矩。
最后六句写送别之后,作者自己伤感的情绪,关乎父女、姊妹之情。送别在今天早晨,再相见不知在何年?平常无事还能排遣忧愁,临别时的伤感突然变得难以控制。送别出嫁的长女归来再看还在哭泣的幼女,诗人不久又将送别,别后将陷于更加孤独的处境,痛上加痛,再也控制不住伤心的眼泪,任其沿帽带落下来。
这首诗取材于家庭琐事,又娓娓道来,用语清浅,但情真意切,字字感人,是富于家常情味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