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800000096

第96章 常建

常建(708-约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县尉,后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常建仕途不得意,退而寄情山水,讴歌隐逸,其诗多写山水寺院,情感曲折,意境清幽,语言清淡秀丽。唐代殷蟠评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有《常建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1]。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2]。

【注释】

[1]药院:种有药草的院子。[2]谢时:辞别时俗的牵累,指归隐。鸾鹤:喻不受世俗羁绊、志趣高雅的逸士。

【鉴赏】

王昌龄是作者的好友和同榜进士,出仕前曾居于今安徽含山境内的石门山,诗中的隐居即指该处。常建到此住一宿后,深为当地清幽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全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地自然风物的赞美,表现了归隐山林、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一、二两句点明王昌龄隐居处的自然环境。深山密林中,壑深峰耸,清澈的山溪蜿蜒至山林深处,望不见尽头,隐居处只见岭上孤独的云朵。在冷清静寂的背景下,孤云在天空显得孤单、孤清、孤傲。自然景物被赋予重重的主观色彩,隐居者的清高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写夜宿和隐居的人。入夜,山风袭来,林涛阵阵,从浓密的松树的晃动间露出的明月,还为你洒下一地的清辉。“松际微月”是作者所见,“犹为君”是写清泠泠的月光与王昌龄的心意相通,赞美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自然与人的和谐状态。一说王昌龄已离开此地,常建写这首诗是劝他归隐。

五、六两句写隐居院子中的景物。茅亭边栽花,院子里种药,花影摇曳,药草飘香,显出隐居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而种药的院落里已滋生出了缕缕青苔,更增添了深远幽僻的意境。

七、八两句写诗人自己被这样的佳境打动,起了归隐之心。我也要辞别世俗的羁绊,到西山与鸾和鹤为伴。

从侧面烘托了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全诗景因情幻,情随景动,情景交融,远景、近景多视野地细致地刻画了王昌龄隐居处的自然景物,在平实的描述中,熔铸了高洁、幽深、清静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1]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2]。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今江苏常熟境内虞山北麓。[2]万籁:“地籁、人籁、天籁,吹万不同。”(《庄子》),指一切声响。

【鉴赏】

这是作者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古寺幽深寂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清晨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旭日映照着巍峨挺拔的山林。一、二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沐浴在晨辉中的古老的寺院、古木参天的茂密丛林的倩影,清新之气迎面扑来。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处所,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中。三、四两句描绘后禅院的景观。曲径、禅房、幽、深,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寥寥数字,渲染出后禅院的幽深静寂,似平平道来,却饱含玄机。“曲径通幽”留给人们多少遐想。

青山明媚的翠色使鸟儿发出欢悦的鸣叫,深潭变幻的波影让人心灵澄澈透明。五、六两句从客观描写转向主观感受,但仍以具体物象加以形象化的传递,古寺的清幽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荡涤一切世俗的烦恼,诗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无限的喜悦。

此时,在古老的破山寺,一切声响俱已沉寂,只听见钟与磬的声音。钟与磬,是寺庙常用的法器。最后两句,杜绝了一切尘世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钟声徐徐鸣响,伴着清越的磬音,在静寂的古寺回旋往复,余韵袅袅,渗入我们灵魂深处,让人顿悟禅的境界。

该诗幽深美妙的环境,宁静祥和的氛围都让人产生超然物外的向往。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与意境的闲适隽永浑然天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佳作。